跟诊学习日记:从几个方证单元说起
作者:付雷
单位:长春市中医院
一、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0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条文中论及呕吐,心下痞,哕,谷不得入,皆心下有痰饮故也,或痰饮上逆,或痰饮阻滞气机,故取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逐饮。本方加茯苓,即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小半夏汤而有茯苓证者,不但心下痞,膈间有水,还兼有眩晕或小便不利,或烦或悸者。马家驹老师常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此方加厚朴,苏叶,即半夏厚朴汤,治外邪里饮,痰气互结。加陈皮,甘草,即是二陈汤,常见冯老于半夏厚朴汤的基础上,适证选用陈皮、甘草、杏仁、桔梗、枇杷叶等,治疗太阳太阴合病的咳嗽。
二、生姜半夏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21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取大量生姜汁与半夏同用,加强了温中止呕的力量,适用在小半夏汤的基础上,见痰饮更重,呕恶甚者,马老师课程里讲说,欲取生姜汁一升,那么生姜的用量是远远大于一升的。
三、半夏干姜散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20条: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此小半夏汤重以干姜易生姜,温中力量更大,偏于里虚寒者。
四、半夏干姜人参丸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6条;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胡老注解:妇人妊娠恶阻剧甚,服其他治呕药而呕吐还不止者,宜干姜半夏人参丸。
五、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的作用主要在于条文中的“以复其阳”,温中逐饮,缓急生津,也为四逆辈的基础方,常用于里虚寒的太阴病,厥阴病中。
六、生姜甘草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附方(三):《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参姜草枣四味药,也被称之为仲景四君子汤。是伤寒论中健胃生津液的主要组成,其加减变幻在众多方剂之中,尤为多见。或虚寒、或虚热、或防止发散与泻下太过、或取一味、或取两味、或取三味、或四味同用,几乎涵盖了六经。
七、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心下痞,为热邪所致,未与有形邪实相结,故按之不痛而濡,故以麻沸汤渍之,苦寒清热除痞又不至于大泻下。
几个方证单元复习过后,再来看半夏泻心汤的条文。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原具备小柴胡证的病人,应以小柴胡汤治之,但医者不察,用了巴豆类泻下药。
1、误下以后,仍然存在小柴胡汤证,那仍然与小柴胡汤,可能出现战汗,病遂解的情况。
2、小柴胡汤证误下以后出现了变证,心下这块,或按之石硬,或满而硬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那属于实热结于里之阳明病,大陷胸汤方证。
3、小柴胡汤证误下以后出现了变证,心下这块,觉得痞满堵塞,胀闷但不痛,或有微痛,此为痞,也没有胸胁苦满了,小柴胡汤不中与之,半夏泻心汤主之。实则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于此可见三方之鉴别点。
观半夏泻心汤之组成,似有几组用药方向。
第一、误下而致的胃虚(但不仅限于误下而致,本质是有胃虚)以人参所主的胃虚邪乘,心下痞硬。如理中汤,桂枝人参汤,厚姜半甘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第二、以芩连所主的热痞。从泻心汤变化而来,因为入煎剂,便去了大黄。苦而泄热,向下降之,故方证中可见近似阳明热扰的表现。即热证,实则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热。
第三、以甘草干姜汤温中祛寒,故方证中可见近似太阴病的表现,即寒证,实则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寒。
第四、以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健胃生津,甘缓补虚。既有前线战士冲锋陷阵,亦有后勤战士巩固后方。故方证中可见胃虚津液不足等表现,即虚证。
第五,以干姜半夏散所主的,辛以散结,降逆止呕,因势利导,故方证中可见胃虚生饮,作呕的表现。本方与人参相伍,即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故半夏泻心汤方证中含有虚,实,寒,热,饮。以方中诸方证单元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健胃生津。也就是马家驹老师在书中所谓的辛开苦降甘调。
陈雁黎先生云:“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与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此两大配伍为消化呼吸两大系统经典组合的主力军。”
接着仲圣示人以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法,使学生们领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大法。
甘草泻心汤:如比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者(屡经误下)加甘草至四两缓其急迫,(如在栀子豉汤证基础上见少气者,加甘草成栀子甘草豉汤。)以心下痞硬(比半夏泻心汤的心下痞要重)下利数十行,完谷不化,干呕心烦为着眼点。(或口舌糜烂,前后阴溃疡属于狐惑病者)
生姜泻心汤:如痰饮更重,嗳逆甚者。加生姜四两,成小半夏汤。干姜从三两减至一两。治心下有水气,肠鸣下利,但呕吐重于下利,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1、如有阳明热盛者,可适证加入生石膏。
如胡老一则医案。 程某,女性,33岁,病历号37488,1967年3月7日初诊。原有肝炎,近1个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
结果:药服3剂证愈。
2、如胸满,腹胀纳差,小便不利或眩悸者,可加茯苓,陈皮,枳实,即合用了茯苓饮,增加温中化饮的力量。如跟诊马家驹老师时的一则医案,具体如下:
患者:刘某
性别:男
年龄:38岁
初诊时间:20201121
主诉:失眠
病史:尿常规潜血++
刻下症:眠差易醒,脸上痤疮,头上起痘,纳差,有食物停滞感,腰凉,腰疼,大便干稀不调,四逆,口干,无明显口苦,口气重。易疲劳,精神差,记忆力差,胸闷气短,胃胀,心下发堵,口中黏腻不爽,不敢贪凉,食则胃胀。
舌体胖大,苔腻,边有齿痕。脉沉细弱。
方:
姜半夏15 黄连6 黄芩10 干姜6
大枣10 党参10 炙甘草6 生白术18
茯苓30 陈皮30 枳实10 合欢花15
七剂。
3、如胸中烦热与气逆,加降冲逆的桂枝,或增量黄连,即合用了黄连汤,跟诊冯老时记录的一则医案,具体如下:
患者:滕某
性别:女
年龄:52岁
时间:20201204
主诉:腹泻
病史:糖尿病
刻下症:腹泻6-7年,日三四行。胃冷,腹凉,肠鸣,口干口渴,上半身烘热汗出,盗汗,汗后易冷,纳可,小便频数,无夜尿,脖颈后疼痛,手足觉热,眠可,脚掌湿疹,发红脱皮作痒。苔白,脉细。
方:
炙甘草6 炮姜10 党参10 姜半夏15
黄芩10 黄连5 桂枝10 赤小豆15
当归10
自加大枣4枚,七剂。
4、如里虚寒甚,机能沉衰者,可增干姜加附子。
5、……
如此,我通过学习几个小方证单元,对于理解三泻心汤,甚至于举一反三学习其他方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伤寒论中如此的方证单元还有很多,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麻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泽泻汤、桔梗汤、枳术汤等等等,这些小的方证单元,娄绍昆先生与费维光先生称之为“方基”,在其著作中,多有论述,这无疑是学习伤寒论方剂其中一个很好切入点,学习中医任重而道远,我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