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立立
“立立立”在孝义话中可以读dǎ nēng neng,指“婴幼儿在大人的保护下,初学站立动作”。
普通话的“l”与孝义话的“d”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哪里:哪dε(一声)
2.兀个个坡子立的多咧:兀个个坡子dǒu的多咧
3.称量:称dà
4.称量:称duì
5.撂:dǎo
6.乱乱儿:dǒng乱儿
7.乱乱:乱duō
8.萎蔫萎落:萎蔫萎dào
普通话的“i”与孝义话的“a”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左臂子:左bǎ子
2.击击:dǎ击
3.立眉立眼:立眉bà眼
4.企企企:dǎ企企
5.其:tā
6.欺骗:zà骗
7.整理:整lā
8.洗印:dǎ印
9.隙隙:隙là
10.稀稀:稀sà
11.宜宜儿的:宜kār的
12.自小儿:dǎ小儿
即“立”是可能读dǎ的。
普通话的“l”与孝义话的“n”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愣要:nìng要
2.魑魅魍魉:魑魅魍niǎng
3.头颅:头nǎo
普通话的“i”与孝义话的“eng”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枪毙:枪bēng
2.系头发:zèng头发
3.半眯忽睁:半mēng忽睁
4.又一批子:又一pèng子
5.欺谁咧:mēng谁咧
6.企企企足:nēngneng企足
7.起哄:chèng哄
8.依据:gēng据
9.易感冒:kěng感冒
10.专意儿:专mēngr
11.惊异异怪:惊rèng异怪
12.抑住:ŋèng住
13.渍:mèng
即“立”是可能读nēng的。
我的理解是,写作“站立立,站站站”也可以。
○《说文解字》中未收“站”。
○《康熙字典》中,“站”的解释有“久立也”。
○《汉语大字典》中,“站”的解释有“直立不动”。
我的理解是,“立”曾读“站”音。人们不知道这一音变,于是新造了“立表义+占表音”的“站”。
我的分析是,写作“立立立(站立立,站站站)”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汾阳话与普通话简编》中有“打能能”,解释为“幼儿开始学站起来”。
2.《阳城方言》中有“能能”,解释有“也有说'楞楞’、'高高’的。手握婴儿双脚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站立得住。例:我娃通能的了,来!打个能能着奶奶看看”。
3.《应县方言词汇》中有“打能能”,解释为“婴幼儿在大人的保护下,做短暂站立动作”。
4.《包头方言探微》中有“打能儿能儿”,解释为“婴儿初学站立时,大人为了逗弄他,经常会以手托其两脚,使暂时站在手掌上,这种游戏方式,包头方言叫做打能儿能儿。如说:毛蛋儿,给大爷打个能儿能儿。就是让孩子在掌上学站立也。此语元代已有。如元郑德辉《伊尹耕莘》第一折:'好个小厮儿!不要哭,与员外做儿,你是有福的。员外,我着他打个能能。’亦曰打健健。元《乐府群珠》卷四刘时中《吴人以美女为娃,北俗小儿不论男女,皆以娃呼之,有名娃娃者,戏赠》小令:'亲不亲心肝儿上摘下,惜不惜气命儿似看他,打健健及擎著手心儿里夸。’将娃娃擎在手心里,正是现在的打能儿能儿。这一习俗似乎各地都有,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曰:'能能,婴儿试立状,常与「打」字连用,叫做打能能,第二个能字轻音。今北语仍这样说,或称作能个儿,北京口语读阴平。鲁东人称此为蹅蹅,浙江人呼为亭亭。’包头方言也有蹅蹅一说,蹅字音砸,却是指教幼儿学习走路,与鲁东人所说不同”。
旧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