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新路径:以技术求共赢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成长与竞争力的提升都要求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取得发展。美国在企业全球化战略中置于重要地位,投资美国可以视作企业全球化试炼的开始。

来自中国首创的首席营运官王岩松博士,对美国当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项目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中国首创是一家专注于大中国区的、业内领先的国际化投资银行及顾问公司,在私募股权融资与兼并收购领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针对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在美国投资的相关问题和困惑,王岩松以生动的案例提供给中国企业家一些崭新的洞察和观点。

\ 中美企业“模块化”的技术合作 \

不论在初创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中国当前非常鼓励创新,特别是在新能源、环保、芯片等领域,国家倾注了非常大的支持力度。而在美国,上述提及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是“夕阳”产业了,据王岩松介绍,目前,在美国本土比较容易拿到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而事实上,中国所支持的新能源、环保、芯片等行业,在美国都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原因是美国本土有着非常强大的技术积累和储备,但是美国的资本目前却已对这些行业不再青睐,所以此类企业也非常迫切地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王岩松与我们分享了一个新能源领域的案例。中国一直主张发展光伏太阳能,其原理是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但是光伏太阳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原因主要是将光转化为电能的过程都是集中在白天,但无法发电的夜间通常才是用电高峰期,如要满足夜间的高峰用电使用需求,就要配足储能,而储能的成本太高,电场通常只能选择不足量配置或干脆不配置。用电低峰的时候电价太低,用电高峰的时候又发不出来电,导致大量的光伏电场的效益并不如预期得好,电网也因其发电的不稳定而越发不愿向其购电。另外,在新能源电站的发展早期阶段,大家通常都过于专注于规模,认为有规模才有规模效益,上得都是大项目,但是随着这些巨型项目的建成并发电上网,其发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中国政府及企业也逐渐认识到这样的现状和问题,在新能源上已经开始规避一些规模特别大的项目,而是要“求精求稳”,甚至是形成“模块化”,来服务不同区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某一个特定的产业园、聚集区,并且明显加大了对光热发电项目的支持力度。光热发电的原理是第一步将光能转换成热能,并将热能以很低的成本储存起来,这样在需要电能的时候,随时可以拿来发电;并且需要热能的时候,也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这样的特性格外适合中国北方的人烟稀少地区,这些区域可能在冬天对热能的需求甚至高于对电能的需求,所以模块化的光热电站的使用效率是非常高的。所谓“模块化”,是将集热塔的场地面积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既容易找到相应面积的土地,也容易搭建的配套设施。

在这样的背景和需求下,光热发电站类的投资项目就非常受到中国本土企业的欢迎。然而,光热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成熟,缺乏很多核心技术,在建项目大多还是使用第一代技术,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王岩松说,与此相反的是,美国一些项目的光热技术甚至已经开发到第二代第三代,在储能、发电效率和“模块化”方面,做了很多突破性的改良。可是,对美国而言,他们的能源需求并不像中国如此急迫,特别是美国在发现页岩气之后,直接导致了天然气在美国的直线降价。所以大量优秀的光热技术,却面临着在美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萧条前景。

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美国技术型企业来到中国,与中国本土企业展开了此类项目的合作。对于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来说,将美国优秀的技术引进来,在中国实现落地、应用、开拓市场、并带动相关的产业链条的发展,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在海外投资的拓展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希望过多资金的外流,而美国政府则主要管控涉及到国防安全的高科技项目,那么将这些优秀的、类似光热类的技术引入中国,既很好的解决了双方的需求和限制,又能够真正地造福社会发展。

\ 稳固双赢的“金三角” \

同样,芯片行业也是美国技术领域的强项,如何在这个行业实现中国企业投资的诉求呢?很多的美国芯片企业其实有着很强烈的来中国发展的愿望,原因是芯片在美国已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而是被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型公司“抢了风头”,今天的硅谷已经和“硅”(芯片)没有太大关系了。诚然美国政府绝不会允许其最新最重要的芯片技术传到中国,但与此同时很多在美国已经“过时”的芯片技术在美国市场的管控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即使是这样的芯片在中国仍然有着研发难点,所以中国企业对此仍有强烈的引进需求和机会。

另外中国企业家可以关注的是高端制造行业。在美国和欧洲有很多“小而美”的企业,规模不大却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专注于高端制造的某一个部分,比如机器人的某个关键部件或智能操作系统。王岩松介绍道,中国首创目前有一些项目正在做类似这样的合作,并且将“合作”的孕育期拉长。具体操作是,在技术刚刚成熟的阶段,将整个团队从美国移植到中国来,让项目在中国成长、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这些小型企业来到中国发展后,其核心技术团队和人员大多选用了中国本土的工程师,并且其中很多是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学成归来后选择回到中国发展,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是非常利好的情况。在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政府对来自国外的技术型创新企业和人才提供了非常优渥的配套资金支持,同时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对此类超早期项目和技术的出境尚没有严格的审批。

当企业、技术方、资金方三者形成一个非常稳固的“金三角”时,这样的模式让国外先进的技术在中国得以“施展拳脚”。而中国企业需要付出的资金成本并不高,一来仰仗政府的利好支持,二来,其实大多技术在美国已完成开发工作,在中国主要进行的是产品落地及市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

\ 收紧态势下投资战略 \

不论投资标的在哪个国家,企业家首先要有大致明确的业务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国际环境中,跨文化因素也影响着企业对投资项目的选择。王岩松指出,美国在技术上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当之无愧的“老大”,特别在高端制造、环保、新能源、芯片等行业,美国是这些前沿技术的沃土,虽然欧洲也有很多的前沿技术,但是欧洲的文化氛围、民族个性,表现在工作习惯和工作效率上则与美国有很大不同,所以中国企业家在选择合作项目时也需要考虑到与海外团队合作的协调性。

在当前的中国投资市场,中国首创一方面为需要资金、融资的企业和个人,协助寻找适合其自身发展需求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另一方面,也为需要海外战略布局的企业和个人,寻找适合他们的、风险较低的标的,并在整个收购过程中为客户保驾护航。同时,当前中国也有一些企业面临着出售公司的需求,那么寻找“靠谱的”买家对企业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的企业家在出售自己的企业时,仍会留下一部分股权,所以说“卖给谁”这个问题对日后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很多国外企业也已关注到中国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发展前景,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的发展须要与合适的中国伙伴合作,而非“独自前行”。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首创为客户成功融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客户覆盖了中国的各个区域,保证了优质的项目来源。

当前,中国和美国对于海外并购行为呈现收紧的态势,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两国企业间的健康合作就显得更富有深意。中国目前对资金方面的管控加强,表现为银行对于资金出境的审批更加严格,所以对于像“企业购买企业”这样的直接并购行为而言会障碍多多。而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负责对可能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交易进行审查,对中国企业到美国进行收购——特别是对高科技项目的收购限制和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说,中美双方的监管都呈现趋严的趋势,所以目前两国企业通过上述案例中“技术型”的合作方式,是实现双方诉求的一条可行路径。

中国企业家在践行海外投资战略时,要学会以全球化的视野与市场化的触觉运筹帷幄,学会根据自己的商业模式、战略目标、行业需求等对投资环境进行正确评估。要在深入了解所在国家的政治、法律、人文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企业原有的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与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扩大自己的竞争力。“这样的投资思维不仅适用于与美国企业的合作,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拓展行为都是同样适用的。”王岩松如是说。( 文 / 中怡 )

来源 / 《世界经理人》杂志

图  / 123RF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