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派中医传承|马教授论治气虚感冒


中医治疗感冒,辨别偏寒偏热的不同性质,注意挟燥挟湿等不同兼证,因人施治,同病异治,是其特色,亦其优势。马有度教授善治体虚感冒,尤为中医特长。
体虚感冒,为临床常见,包括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类型,其中尤以气虚感冒最为常见。气虚之人,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极易感受风邪。正如《证治汇补·伤风》所说:“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由于正气虚弱,难以驱邪外出,往往缠绵难愈,而且极易由表入里,甚至变生他证,所以绝不可视为轻浅小病。
一般气虚感冒,除有恶寒发热、鼻塞喷嚏、头痛身痛、苔白脉浮等表证之外,还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见证,不难识别。但有些高龄老人,由于生机大衰,反应迟钝,感邪之后并无明显外感征象,仅觉头昏乏力、不思饮食、懒于言语、终日嗜睡,则应细辨。询其有无怕风、自汗、鼻痒、咽中不适等症,审其虚脉之中是否略带浮象,即能辨别。虚劳患者易感外邪,故清人周学海提出 “凡劳倦忧思内因而起者,亦必兼挟外邪,以正气内陷外邪即上随而入也。”而虚劳患者兼挟外邪,其发热、倦怠、汗出诸症,每每易与旧病混淆,也应细辨。魏玉璜说过:“素患虚损人,忽有外感,宜细审之。”
气虚感冒虽然本在气虚,但毕竟是外感新病,一般仍应以祛邪为先,常用参苏饮。方中既有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前胡、桔梗、枳壳、陈皮、半夏宣肺化痰,又有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托邪。如果气虚不甚,而表寒表湿较重,则宜用人参败毒散,方中羌活、独活配生姜,可奏散寒除湿之功。然而有些气虚感冒,反反复复,邪气留恋,正气愈虚,当此之际切不可过于发散,更伤正气,否则非但不能愈病,反而增疾。《证治汇补》就谆谆告诫:“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的确,“补中而佐以和解”诚为治疗感冒而气虚甚者的不二法门。宜用补中益气汤与小柴胡汤化裁。对于屡感屡发者玉屏风散尤为常用。正发之时可以大剂突进,获效后则应小量长服,方能巩固。对于气虚兼阳虚者,宜加熟附子,其效更佳。中医大师蒲辅周曾治宋某,本体素弱,感冒月余,服药不愈。症见头痛、恶风、自汗出、身倦乏力、关节不利、舌淡无苔、脉沉迟而虚。予黄芪15g,白术9g,防风3g,熟附子9g。次日畏风消失,畏寒亦减,头痛见轻,但苔白腻,内湿渐露,遂于原方去防风加薏苡仁、茵陈、桑枝,药后诸症大减,惟稍感怕冷,再予前方以良姜易桑枝,即告痊愈。最后以丸药收功,早服附子理中丸6g,晚服补中益气丸6g,身体完全复原。
玉屏风散及补中益气汤,均以黄芪为主药,可见黄芪是治疗气虚感冒之妙药。仲景桂枝汤,乃治恶风、汗出、脉缓之效方,倘加入黄芪,其效益彰,马老屡用屡验。马老认为,此方还有增强体力、预防感冒的功效。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曾治67岁男性患者,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症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疲乏,曾服玉屏风散半月无效,遂改用桂枝汤加黄芪,不仅感冒豁然而愈,而且从此体力增强,感冒减少。临床所见气虚感冒,有时兼见口苦、苔黄等热象,又宜用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奏效甚捷。
张雪峰: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主治中医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