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深邃的思考 独特的视角——读李建设先生《天路见闻》有感

这几年来,关于西藏的各类作品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成为各地文艺青年、驴友背包中的爱物。但是,这类作品往往侧重于展示西藏的自然风光,所关注的基本都是色彩斑斓的经幡、明媚耀眼的阳光、牛羊成群的草原这类意象,不但文字浓艳得让人恍惚生疑,情感上往往处于一种漂浮、疏离的状态,甚少基于独特个人感受的深层思考,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千篇一律的感觉。“走出自我,举目辽阔,我发现了这儿的土地和生活,在凝神于大地冥思的散文时代里,我悲壮地感受着苦难之美。”我的好朋友李建设先生新近创作完成的《天路见闻——青藏、川藏旅行记》,以充沛的激情和“井喷”的写作速度,向世人捧出了“走过西藏”珍品系列。在他那激扬文采的生花妙笔下,那“诗化的西藏”仿佛是人类灵魂的最后净土,那壮美的极地景致,绚烂的异族文化,迥然相异的生活方式,仿佛天籁之音,醉倒了多少在喧嚣的红尘中扑滚得身心俱惫的世俗男女;他类似田野调查式的纪实描写,对高山大川、地质地貌、历史文物、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及当下社会生活等全方位的考据、考察和描绘,让多少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及文化人类学家为之击掌叹绝;行万里路,写一本书,高天阔地的“大风景”给了建设先生“大散文”磅薄的气势,他长袖善舞百科全书式的大手笔让多少文学家为之震惊与汗颜。这部“李建设的西藏”奠定了他“西藏的李建设”的巨大名声。而也就在这一阶段,作家的思想也如夏天的云彩一般悄然地在起着变化,他从对“终极风景”的赞叹、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对民间宗教的好奇进而到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时,他的身份不知不觉地由观看他人风景者转入了“在场”者。李建设写《美丽的青海湖》,写《巍巍昆仑山》,写《圣地布达拉宫》,写《神奇西藏》,写《西藏的物华天宝》等等,或许可视为作者创作的秋天。作品激情如昔,但客观的理性思考已取代了原启蒙者的焦虑和焦躁。作家为西藏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文明进步的新气象深感振奋,对西藏这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变兴奋有加尽情讴歌。在他笔下,西藏既深邃又明亮,既复杂又纯粹,不同的色泽交织在一起,摇曳着多姿多彩的神韵。每一则故事,各种记忆、思绪、感受一起浮现出来,在他的文字里交织沉淀,从而让他的文章有了格外丰厚的意蕴。在观察西藏、书写西藏时,他的视角是非常独特的。他用充满史诗气质和英雄主义情怀的作品震撼了人们的神经,他的文字则以一种清新明朗的质地,呈现了今日西藏的多样风貌,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雪域高原的向往。例如同样是写雪山草地、牧人羊群,他所看到、感受到的,并渴望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切,和来去匆匆的游客、短暂停留的采风者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描摹西藏的景物风情,还是各种人物,他对于描写的对象总有情感的注入,并不是停留于外在的观赏、品吟。每到一处,他总是如饥似渴地聆听、了解。《天路见闻》里的很多故事,都被他重新赋予记忆中的故事以鲜活的灵魂。这些文章里的故事,虽然是他行旅匆匆中看到、听到的,似乎只是人物的一个短暂生活片段,但却浓缩着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当地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变迁。在这些文章里,甚少大段的文字描写,无论是抒情写景,皆是如此。的确,他仿佛在急不可待地把读者拽入故事的节奏中,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记忆里珍藏的各种人物,看到一个不单单存在于风景照片、游记文字之中的西藏。这种叙述手法起初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会在还没有对故事的时空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时,就迎面闯进故事里,人物正在经历的一切全然是陌生的。但读者一旦熟悉了这种结构,就会发现这和文章所要讲述的故事是高度契合的。他就是要把人物的命运以一种毫不拖泥带水的姿态展示出来,让读者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看到这些生活在西藏独特自然环境中的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些文章,从侧面凸显了作者对西藏挥之不去的深厚情感,更让读者感受到西藏那种难以言传的强烈魅力。从事写作的人总是这样,只要是在凭借一颗初心,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文字,那么总会在自己停下脚步的地方再一次启航,走向未知的远方。这本散文集是一幅幅五彩画。作家饱含着时代的激情,描绘了西藏绚丽多彩的风光,从《巍巍昆仑山》写到《圣地布达拉宫》,从《神奇西藏》写到《西藏的江南》,从《日照金山双彩虹》写到《八千里路云和月》,我感受到了昆仑山的雄伟壮丽,布达拉宫历史的悠久,沉重,恢弘。“神秘而高傲的西藏,雪山冰清玉洁,千年不化,蓝天晶莹剔透,没有一丝杂质。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格桑花就生长在这里。它是高原上的普通花朵,但它从不畏风霜雪雨,风愈狂,它身越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暴晒,它开的愈灿烂。到了秋天,颜色变红的格桑花满山遍野,令人振奋不已。“格桑”,藏语好时光的意思,是勤劳坚韧的象征,藏族把勤劳美丽的姑娘比喻成格桑花。"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美丽的画卷。作家每勾勒出一幅画卷,都在向读者展示着一种艺术魅力,在逼真和深沉中揉进了作家沉重若金般的理想思考:西藏是多元的,也是美丽的,更是和谐的。去享受高原的阳光与空气,去探寻雪域的神秘与凡俗,去发现西藏不为人知的轨迹与生活,去领略他所经历过的云和月、风和霜、雨雪和阳光。穿越岁月和荒野,沙漠和草原,投向常人视线未能到达的辽远的足迹。李建设先生文中西藏自然景观的辽阔壮丽令人心仪,他笔下人文历史的渊源神奇令人向往。从李建设先生个体心灵的深入应对西藏古老文化心理的剖析与反思,感受他作品中的激情与豪迈、深刻和震撼,心灵宛若用神山圣水洗礼过一般清澈透明。其实那是一种体验,一次历经,一次旅游。被“千山之巅、万水之源”诱惑得如痴如醉的我,每当想起西藏,读到西藏,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神秘涌上心头。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阅读或是行走在西藏的山水之间,对于曾经熟悉的“象雄之谜”、“古格之谜”、“古城堡之谜”、“神山圣湖之谜”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不曾熟知的“本教之谜”、“崖洞之谜”、“岩画之谜”有了全新的了解。至此我才知道那些崖洞里鲜为人知的岩画沉睡在2000多年前的历史,远远早于我看过的敦煌莫高窟,至此我更相信青藏高原是人类发祥地之说。读过这片高山陆上的许许多多,走在高原田野的村庄里,游历在古风浸漫过的原野上,心中似乎广阔深远地荡漾着藏文化的古韵今风,仿佛走进西藏的民族史、宗教史、文明史。那些关于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的千年习俗;那些“抛哇”对灵魂的引领场面;那些从岁首到岁尾,被常年不息的牛粪火一点一点舔尽的生命;那些坚强又富有耐受力,世界上少见的最独立最少依赖性的女人们;那些随风飘荡的五色金帆,那些从四面八方坚持数年三步等身叩拜,用身体丈量去拉萨朝圣的距离;那些数不清记不完各种各样的节;那些人们意念中的蛮野族人,那个没有姓只有名、不像汉族那样过于讲究血缘重视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民族似乎成为我心中最超然的一族,连同西藏那些神山圣湖和部落村庄的神话,奇迹般地赋予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和思想,弥漫于心,将我滋润,令我长久地陶醉。跟随李建设走过令我着迷的西藏,冰雪旷野和深山老林,高妙深远的意境,天上、人间、地下,无所不在地充满了神灵崇拜的雪域高原,又一次加深了我对西藏的热爱。从看它第一眼起直到眼下,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冥冥中便有些什么被触动,被引发。凡是文中讲到的,都会引起我高度关注、沉思默想,难免有动于中,感慨万千,许多一度疏远的感觉又重新找了回来。一看到跳跃在眼前的西藏,心里禁不住涌动着许多似曾相识的感受,那既是一种回望,又是一种温暖。至今还不时地想起拉萨八角街的繁华、布达拉宫的金碧辉煌、大小昭寺的僧侣、清晨手拿经筒沿着拉萨街道转经的人们、羊八井的温泉、米拉高原上的故事、纳木错与藏民合影、巴松错上飞跃的老鹰、林芝的黄柏树、草原上撒欢奔跑的牛羊、高原上美丽的传说、西藏里的“瑞士”风光、以及那些可爱的有着高原红脸蛋的孩子们挥手告别时的憨态和微笑。每一想起就感到意犹未尽,甘之如饴。终于明白一次短而又短的前往,一两部书又怎能将其读懂读透。寄情寄语的西藏,我必将再次亲近你的肌肤,深入你的灵魂……《天路见闻》是一部长篇抒情组诗。(我把散文当作诗歌来读)它抒发了西藏山河的苍凉壮美之情,万象更新之情,对人性中的黄金赞美之情。作家每次娓娓动听叙述一个生动逼真的故事,用那感人的艺术魅力,简洁而有特色地塑造出许多人物形象,向读者昭示出如箴言般的深邃的哲学思考:历史在发展,西藏在前进;人民是伟大的,奋斗者是坚强不屈的。对藏牦牛、藏羚羊、野马、白鹭……一句话,对西藏野生动物的爱怜和同情,也是这本散文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本散文集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表现了作家非凡的艺术技巧。他把散文家的技巧和抒情诗人的特长结合起来,个性化的人物刻画得非常形象。它的语言优美,准确,生动,富有音乐性。有些篇目可以堪称散文化的小说。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豆腐块”。我觉得这是珍珠,玛瑙,美玉。就是有瑕疵,也是瑕不掩瑜。这些珍珠、玛瑙、美玉的熠熠光彩,折射着关爱、理想之光。它闪烁着强大的生命之力,崭新的审美意识之力,现代意识之力。读完《天路见闻》之后,书中的一些人物和动物形象多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使我辗转反侧。许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无怨的无名烈士的坟茔,他们好像拷问着我的灵魂:你为西藏做了些什么,你的人生之路走对了吗?别荒芜了自己的心灵?我汗颜无地,自愧弗如。读了这本书,使我缺钙的思想变得坚强,做一个勇敢而有理想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李建设先生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他的成功来源于他的执着,还不如说他最主要的是有一颗赤诚的西藏心。他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事迹,不顾自己行车的疲劳和病痛,义无反顾地写出来。这种业余写作,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一发而不可收。他真心爱西藏,真情爱自己的事业,真诚爱藏族同胞。他用那真实生动的作品,在雪域高原上谱写着自己生命的精彩华章。李建设的西藏心永不老:皑皑的昆仑山可以发言,滔滔的拉萨河可以作证。善的道德思想,也是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其价值目标取向,行为类型,以及理想信念,千年来直接引导和支配着民族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藏民族将生存理想,寄托于来世。与世无争的观念,渗透人心。久而久之,形成藏民的基本人格,重来世轻现实,重精神而轻物质,重圣人而轻凡人,重忍让而轻抗争,听命意识强,而个人发展弱。进而惰性思想使藏民族处于沉思默想而不善行动,减弱了藏民族原有的积极进取心,磨钝了人们奋发向上的锋芒,助长了民族的惰性心理。于是,人们的生活被限定在最底层的物质需要,把自己限制在虚幻,麻木的心态中,过着无所事事的,怠慢的日子,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西藏社会发展的步伐。远行者是孤独的,李建设的内心亦是孤独的。书写西藏的艰难,让每一个人在面对庞大的西藏,因自身渺小而甚感沮丧。一个觉醒的灵魂,总是以一种出走的决绝姿态,突破生命过程中不可能的阈限。一个尼采,马斯洛的信奉者,崇尚人,信仰人本主义的局外人,在整个藏民族的一元价值体系中生存,并理解,给予慈悲。注定了身份的孤独,灵魂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之中。灵魂像风,飘无定处,无影无踪。书写西藏的人,漂泊,是生存最本质的状态。一个具有高度人文主义精神和以研究人类发展为使命的人,必然会对家的概念出现模糊。天涯何处是吾家,生命于是漂泊在无垠的空间,流浪,漂泊是生存之本质状态。我想到祝勇的一句话,我对家的理解,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空间物理,而是存在于我的脚里。家的意义,对于一个发现者而言,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表面的实体意向,而趋向于精神,那个看不见,没有绝对的归途的灵魂之家。城市高楼大厦里安放的,是一个行尸走肉的可怜虫。房子的存在,只是为了安放一具死亡的躯壳,完成吃喝拉撒等动物性形而下的生存内容。而精神家园的存在,为了让孤独的灵魂,寻找到栖息之地,以便与神灵对话。它注定无法通过肉眼视线,灵魂只能独行。显然,这是形而上的,并与此分出灵魂质量的轻与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李建设之孤独,即使在西藏,亦无法安放动荡不安,颠簸流离的灵魂。书写西藏之艰难,是一场自我精神意义上的朝圣。李建设先生的新作《天路见闻》是一部具有深邃的思考 , 独特的视角的好作品,值得一读。盼建设先生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努力写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智泉流韵》微信平台原创版权声明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4)     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赞赏费的50%发放给作者,另外50%留给平台运作经费。没有赞赏费就没有稿酬。(5)   稿酬按自然月发放,满一个自然月后结算,一个自然月过后一律不再做任何结算。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月累积稿酬不足10元的就不发放了,留给平台做运作经费。(6)     平台实行阅读奖励制,凡是作者的作品点击阅读量超过500奖励10元,超过1000奖励20元,依次类推。(7)    平台实行文章采用奖励制,凡是每月用稿20篇以上的作者奖励100元。

主编:郭进拴         稿费:郭进拴

(0)

相关推荐

  • 美丽的西藏高原“错”

    记录众多美丽的西藏高原"错"

  • 认识昆仑山

    |面积|昆仑山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宽度达130至200公里.总体来说呈西窄东宽,总面积约500,0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陆跨4省区:新疆.西藏.青海.四川.昆仑山是新疆和西藏的界山,同时也是中 ...

  • 郭进拴||澧水清凉 故乡情长——读李建设先生《澧岸听风》有感

    [郭进拴原创]澧水清凉   故乡情长--读李建设先生<澧岸听风>有感 我的好朋友李建设先生新近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澧岸听风>透着温暖与感动,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和 ...

  • 郭进拴:读李建设先生《夏李关帝情》有感

       2013年的国庆长假,我被一本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的图书<夏李关帝情>深深吸引住了.我是用了整整7天的时间来细读这部作品集的,书很厚,是一盘大餐,我不可能一下子读得完,但我又不忍草率行 ...

  • 郭进拴:诚抒人间天地情——读赵俊杰诗词有感

    <鹰城>杂志2011年第4期在<特别推荐>专栏隆重推出了<江峰诗词诗歌祭文(选)>,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        江峰是赵俊杰先生的字,也是先生的笔名 ...

  • 郭进拴:读李建设先生《天路见闻》有感

    近些年来,关于西藏的各类作品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成为各地文艺青年.驴友背包中的爱物.但是,这类作品往往侧重于展示西藏的自然风光,所关注的基本都是色彩斑斓的经幡.明媚耀眼的阳光.牛羊成群的草原这类意象 ...

  • 郭进拴|读李春雷《宝山》有感

    郭进拴|读李春雷<宝山>有感 李春雷,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 ...

  • 【周墨】独特与共存——读《亚马孙遇见撒哈拉》有感

    独特与共存 --读<亚马孙遇见撒哈拉>有感 福清市实验小学三年九班 周墨 指导教师:陈芳 当日历翻到炎热的七月,美好的暑假生活开启了.我们会背起背包去看看大河山川:会在体育场上跑步.打羽毛 ...

  • 郭进拴|在路遥故居的思考

    [郭进拴原创]在路遥故居的思考 路遥(1949年12月2日 -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

  • 郭进拴|月季湖观鱼

    春暖花开时节,我又一次来到了平顶山市新城区的月季湖.湖面上都是凋谢的花瓣,在无风和水流静止的时候,花瓣静静地躺在湖面上,别有一番景色.正应了乾隆皇帝在"花港观鱼"碑阴面所题诗句中的 ...

  • 郭进拴|母亲节的思念

    郭进拴原创<清明节的思念--母亲逝世十六周年祭> 古往今来,母亲和儿子,儿子和母亲,这中间有一条终生走不完的路,这条路是一条息息相通的衷肠,是一道光照人生的彩虹. 母亲,是爱,是仁慈.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