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困难的青少年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吗?
摄影师:雷雳
情绪调节困难的青少年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吗?
付琳倩、雷雳
智能互联时代,移动互联网对低龄群体的渗透力持续增强。中国青少年的互联网普及率非常高。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10-19岁的手机网民已达1.38亿人。
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使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给学生带来学业问题和人际问题。青少年具有寻求冒险刺激和缺乏自制力的特点,比成年人更容易过度使用智能手机。鉴于此,探究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风险因素及其潜在机制,加强网络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就变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生付琳倩所在的雷雳教授团队对720名中学生的情绪调节困难、问题性手机使用、抑郁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该研究结果发现,具有情绪调节困难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产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该结果证实了自我情绪调节模型的观点,即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寻求内在自我平衡的过程,情绪调节困难的个体会试图通过新的技能、行为或资源来实现内部平衡。情绪调节困难的青少年可能会将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通过使用手机上的各种功能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缓解负面情绪,从而达到内心的自我平衡。
在情绪调节困难对问题性手机使用影响机制的探索中还发现,抑郁情绪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即情绪调节困难的青少年更容易抑郁,当被抑郁情绪困扰时,青少年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来逃避现实问题,缓解厌恶感受。不幸的是,问题性手机使用是一种不良的应对方式,尽管过度使用手机短期能起到缓解的效果,但长此以往会带来抑郁、社交焦虑、近视、失眠诸多问题。如此恶性循环,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大伤害。
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感知社会支持加剧了抑郁和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当青少年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抑郁越有可能触发手机过度使用。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社会支持缓冲假说的观点相反。该假说认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因抑郁导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对此,研究者的解释是高感知社会支持的青少年更容易感知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因而也可能会有更强的动机在抑郁时通过智能手机与家人和朋友交流,这使他们产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的风险更大。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说明感知社会支持可能并不总是会起到缓冲作用。
该研究显示情绪调节可能是预防和干预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提醒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形成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压力应对方式,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学生的抑郁情绪,给青少年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避免其寻求网络社会支持以代偿。
资料来源:
Fu, L. Q., Wang, P. C.,* Zhao, M., Xie, X., Chen, Y., Nie, J., & Lei, L.,* (2020-01). Can emotion regulation difficulty lead to adolescent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08,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19.10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