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城市、城镇进行了搬迁,其目的是什么
今天很多馆陶人都知道,在1955年之前,馆陶县城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为什么当时要进行县城搬迁,今天已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但是在民间对于这件事情还是有很多种说法的。
民国时期,馆陶县城在北馆陶
比如说是国际环境所致。新中国刚成立之后,我国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周围强敌环饲。吸取了抗日战争时期经验教训,那时候日军用卫河天险当做封锁线,以至于馆陶县卫河东、西两部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卫河以东和以西两部分分开作战,给抗战带来极大阻碍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军民的巨大牺牲。当时我们面对的敌人的进攻方向大多是自东向西,因此作为馆陶县的政治中心,县城就要从卫河东侧迁到西侧。
日军善于用铁路、河流当做封锁线
其实从1958年的一张内部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馆陶县城搬迁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考虑到交通因素。
1958年的馆陶及附近地图,可见交通线路繁多
在这张图里,彩色的线路为公路,其中紫色线路为高级路面,红色线路为铺设了沥青路面,黄色则为没有铺设沥青路面,相同颜色不同粗细反映的则是双车道和单车道。而黑色细线则仅是普通道路。
具体来说,南馆陶向四面八方辐射出了6条公路,虽然是没有铺设沥青路面的黄色路线,但也是双车道的公路,几个方向可以连接到北京、邯郸、聊城、大名等城市。而北馆陶则仅有两条双车道、一条单车道没沥青路面的公路,三条普通道路,并且这些道路连接的仅有临清、南馆陶两个大的城镇,其他均是乡镇。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国社会、经济百废待兴,“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共识,当时别说是县城,就连一些地级市也会向靠近公路、铁路、河道等交通方便的地方进行搬迁,成为一种大势。所以今天如果研究某一地历史的时候,会发现那里城市或者城镇如果发生过搬迁,其时间大部分都在那一时期。
其实馆陶县城最早金朝时从今天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搬迁到北馆陶镇,除了因为躲避黄河泛滥的因素之外,最有可能的原因也是因为北馆陶镇靠近御河(今卫河)仅2里。而东古城离御河的距离则为10里。
看来古今在选择城市地址的时候,是把交通条件是放在首位的。您还知道哪个城市或者城镇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搬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