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珍贵藏画,难得一见!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已达69.6万余件文物。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33×639.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部分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珍贵绘画作品,让大家看看有多少珍贵的名画藏于此。
『隋唐时期名家名画』
张萱、周昉 《唐人宫乐图》 绢本设色 48.7×69.5cm
【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著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髮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蓆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五代两宋名家名画』
五代南唐 巨然 《层岩丛树》 绢本水墨画 144.1×55.4cm
【简介】:巨然(西元10世纪后半叶),南唐钟陵人,开元寺的和尚。南唐被宋灭亡(西元975年)后,巨然随李后主降宋,而迁至汴梁。擅画山水,画法学自董源。继承其师之披麻皴(cūn)(如麻布纤维散开来一般的笔触表现)而自创山峦阴鬱层叠情景之画格,被称赞为造化之神。
此幅画山径曲折萦迴,穿过树林深入山中。除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卵石或矾头之群石之外,山石多以披麻皴法细腻描绘,笔笔沉著而带润泽之意。山间由下到上配以苍郁的树林,巧妙地表现出深山沉潜的景观。如董其昌巨然真迹神品题识所示,堪称巨然画中绝佳珍品。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局部)绢本设色 25.9×376.5cm
【简介】:《江行初雪图》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作品。赵干,江苏江宁人,从小生长在江南,故所画山水多作江南景物,尤其长于布景,《江行初雪》这幅是卷画江边渔人作活的情景。
江天寒雪纷飞,渔家之艰辛,描述殆尽。岸上旅客攒行长林雪堤,人驴面目各具苦寒难行之色。通幅淡墨渍染绢地,再洒白粉为雪。寒林枯木皆中锋圆笔,遒劲有如屈铁。树干以乾笔皴染,大似后人皴山,自具阴阳向背。所画芦花,以赭墨裹粉,一笔点成,极富创意。小丘及坡脚,亦以淡墨成块涂抹而无皴纹,皆与后人异趣。由幅上所钤印章,可知此卷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内府及私人收藏,是件流传有绪的精品。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 绢本浅设色画 206.3×103.3 cm
【简介】:范宽,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著。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洩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宋 郭熙 《早春图》 绢本浅设色画 158.3×108.1cm
【简介】:郭熙(约1000年-约1080年),是河南温县人,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早先曾经为京师几个重要的宫殿与寺庙绘製大型的屏风画或壁画,深受皇帝赏识,后来升迁为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待诏,制作了许多大型山水画。他擅长巨障长松,烟云变灭之景,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创为一派。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是郭熙存世最著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宋 黃居寀 《山鹧棘雀图》 绢本设色画 97×53.6cm
【简介】:黄居寀(cǎi)(西元933-993年以后),为四川成都人。字伯鸾,五代花鸟名家黄筌之子,继承其父双钩填彩的风格。黄筌父子之画且成为宋初图画院比较画艺优劣的标准。
此幅画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像山鹧跳到石上,伸颈欲饮溪水的神态,就十分生动。另麻雀或飞、或鸣、或俯视下方,是动的一面;而细竹、凤尾蕨和近景两丛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现出无风时意态舒展的姿态,则都予人从容不迫和宁静的感觉。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背景则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荆棘、蕨竹,布满了整个画面。画的重心在于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而具有图案意味的佈局,有著装饰的效果,显示作者有意呈现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遗意。
北宋 崔白 《双喜图》 绢本设色画 193.7×103.4cm
【简介】:崔白(1004年-1088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东)人。擅长道释、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尤精于花鸟。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性机灵,喜群聚,有卫护领域的习性。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似欲回应经此路过不行吗?三者动态与其呼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韵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泼生动的神韵。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不是从笼栏中能观察到的,画家必需具备精湛的绘画描写能力,而且时常到郊野观察,在偶然中见此生动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再参考平时曾画过的相关画稿,或继续观察描绘,始能慢慢完成工谨详实的作品。此画成于嘉右辛丑(1061)年。
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 绢本设色画 188.7×139.8cm
【简介】:李唐(1066年-1150年),河阳三城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靖康之难后,中原纷乱,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重建画院又重入画院,授成忠郎,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年)春河阳李唐笔”,高龄的李唐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画中冈峦、峭壁似刚被斧头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劈皴法,这一片石质的山,显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绢本设色画 197.5×108.7cm
【简介】: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详细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徵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赞赏。
本幅画庭院中,姐弟二人围著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著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由于画中姐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
宋 刘松年 《画罗汉》 绢本设色画 117×55.8cm
【简介】: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门,故人称之为暗门刘。淳熙间(1174年-1189年)为画院学生,至绍熙年间(1190年-1194年)成为画院待诏。师从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于其师。宁宗时(1195年-1224年)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时称绝品。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喜丁卯(1207年)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沉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佈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后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研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宋 夏圭《 溪山清远 》纸本水墨画 46.5×889.1cm
《溪山清远 》局部
【简介】:夏圭(约1180年-1230年 前后 )字禹玉,浙江钱塘人。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善画山水、人物,长于运用秃笔,画楼阁亭台不用界尺,只信手为之,笔意精密,奇绝突兀,气韵颇高。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里,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干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著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南宋 马远 雪滩双鹭 绢本浅设色画 59×37.6cm
【简介】:马远(约1140年-约1225年后),字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与夏圭齐名,人称马夏。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著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延伸,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宋 马麟 《秉烛夜游册》 绢本设色画 24.8×25.2cm
【简介】:马麟(约西元13世纪),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济县),后迁居浙江钱塘。宫廷画家马远之子, 曾任职南宋宁、理宗两朝画院,位至祇候。作画题材广泛,工山水、花鸟,也擅长人物。其作品多进呈君王供赏玩或颁赐用,画上常见有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年-1232年)及理宗的题诗。
此图取材自苏东坡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绘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庑,茫茫夜色中庭院烛光高照,映照园中海棠盛开。
一士人据太师椅当门而坐,品味幽静月夜良辰美景。马麟对自然观察敏锐,写生功夫颇深,抒情小景工致细腻,表现宫廷园苑亭廊建筑和园林布局,作品有院体画工整细致的特点,极富有情致。
宋 《宋人人物》绢本设色画 29×27.8cm
【简介】:本幅画士人坐于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四事,以及饮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风,其上悬挂著士人之写真画轴。画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表现出闲适雅逸之生活。关于画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实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可见其端倪。一般画中画的屏风,多填饰以山水,本幅则以花鸟为饰,相当难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诸水鸟的风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鸟画特别兴盛的时代性。
本幅画曾经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对画中人物甚感兴趣,曾命姚文瀚也画张相似构图之作,画中人物则代之以穿著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 纸本水墨画 48.7×27.7cm
【简介】:梁楷是名满中日的大画家,祖先梁义曾任职山东东平县。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法贾师古,而青出于蓝。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种画院最高的荣誉,梁楷却不接受。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自称是“梁疯子”。传世的作品,草草为之者,人谓之“减笔”,本幅就是。
梁楷以大笔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摆,飞扬的笔势墨韵,有如爆炸性的轰雷霹雳,整幅画来,不出十数笔之间,就将一位独行,一脸眯笑的仙人,笔简形具地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画完成于倾刻之间,却是一生画技千锤百炼的成果。梁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正是最真实的自我。
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绢本设色画 176.8×76.2cm
【简介】:观世音又称观音,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这尊观音与常见的一头两手的显教观音像不同,祂的头顶共有二十六个菩萨头和一个佛头,有一千只手,每一只手的手掌中间又有一只眼睛,所以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密教观音的一个重要典型。
万顷波涛,四天王背负著一座七宝莲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十分庄严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两位菩萨随侍,下方的天龙八部双手合什,向观音菩萨示敬。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绀发垂肩,双唇上下都有胡子,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质。全图赋色研丽,璎珞装饰和七宝莲台都描绘得十分仔细。人物衣纹线条柔劲流畅,这些特色都与传至日本的南宋佛画十分类似,是一幅难得的南宋佛教绘画精品。
『辽金元名家名画』
金 武元直《赤壁图》 纸本水墨画 50.8×136.4cm
【简介】:本幅无名款,作者实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号广莫道人,约活动于十二世纪下半期。
苏轼的《赤壁赋》,宋神宗五年(1082年)完成后传诵千古,画家据之以成画题。画中东坡头戴高装巾子,与二客一船夫,泛舟荡漾于江水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则是“断岸千尺”;水则“江流有声”;画中强调风动松折,对山石之描绘,为典型之斧劈皴法,笔意健劲,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对山石更是曲尽质感坚硬。扁舟虽小仅寸余,但以小点连缀成形,点之跳动,如音符叮当有声;水流旋涡,回澜起伏,轮转旋律有韵,去而又还,笔调充满着音乐性。两岸之间,大江东去,气象万古雄伟,烟波浩渺。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局部 纸本设色画 28.4×90.2cm
【简介】:赵孟頫(fǔ)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本卷画成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为周密(公谨1232年-1298年)所画。周氏原籍山东,确是生长在赵孟頫家乡的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
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诸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纸本水墨画 33×639.9cm
【简介】:黄公望(1269年-1354年),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继永嘉黄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至正七年,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阳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氏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年),历三四年方完成,时黄氏八十二岁,是其传世最重要的作品。
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緻。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乾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
元 吴镇《双松图》绢本水墨画 180×111.4cm
【简介】:吴镇(1280年-1354年),浙江嘉兴魏塘镇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尝自署梅沙弥。吴镇工诗文,善草书。擅画水墨山水和墨竹。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吴镇早年常临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画,五十岁以后,画风逐渐成熟。幅左款题:“泰定五年(1328年)春二月清明节,为雷所尊师——吴镇。”知此画为吴镇四十九岁的作品,是他传世的画迹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画作。
画中双树擎天而立,树后有一条蜿蜒的溪流渐渐地向后推延,几户房舍座落在岸边,空间深邃。虽然这件画轴的画题是《双松图》,可是从画上两棵树的枝干看来,吴镇画的应该是桧树才对。画中桧树的枝丫纠结,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画树的风貌。树皮以长披麻皴来表现,笔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矾头,也是董巨山水画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笔力雄劲,墨气沉厚,有一种平淡天真的韵致。
元 王蒙 《具区林屋》 纸本设色画 68.7×42.5cm
【简介】:王蒙(1308年-1385年),吴兴(浙江湖州)人。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是赵孟頫(1254年-1322年)的外孙。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牵连,死于狱中。画风以王维、董源、巨然为宗,但能自立面目,与黄公望、吴镇和倪瓒齐名,合称为“元四大家”。
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束。全作的构图几乎密不透风,但因画家有虚实相济的观念,故在画幅的右上角营造出“透”的部分,使得全作毫无迫塞的感觉。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长披麻皴画树干,又杂以繁密的苔点,笔法变化多端,细腻丰富。墨色层层点染,浓淡分明,同时又用了赭石、藤黄、朱砂和朱标点染,使得全作秋意满幅。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纸本水墨画 74.7×35.5cm
【简介】:倪瓒(西元1301年-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
此幅成于洪武壬子(西元一三七二年),七十二岁所作。此帧先写赠其友檗轩,檗轩藏之三年,又寄赠医师仲仁,请云林补诗,容膝斋即仲仁居处,是先有画而后有题者也。此幅笔墨极为淡雅,画树墨色层次较多,中锋多于侧笔,近坡皴多染少,皴笔亦特觉清劲。
元 唐棣 《霜浦归渔图》 绢本浅设色画 144×89.7cm
【简介】:唐棣(约1287年-1355年),字子华,晚号遁斋。吴兴人。幼聪颖,年方弱冠,诗画均为乡人推重。初画山水学赵孟頫,得其华润森郁之趣。继窥郭熙,晚纵笔入韦偃,而其中对郭熙用力最深。
画松树二株,挺峙几达于顶端,枯树三株左右偃仰横斜,秋树四株穿错杂于其中。渔夫三人,背着渔网负荷渔具,边走边谈笑。中段为岚雾横隔,虚淡杳远。石头用云头皴,坡则略带披麻,乾笔为多,运笔虽微用侧势,然大皆出以中锋,轮廓线条均匀,故觉圆厚。巨石下缘近水处不施勾皴,形成上丰下锐,并状水气空濛,此乃效仿郭熙《早春图》。背景用淡层层托染,墨色丰郁,使主景更显突出。
元 刘贯道 《画元世祖出猎图》 绢本 182.9×104.1cm
【简介】:刘贯道(约活动于十三世纪后半期),生卒年不详,大概在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在世。河北人,字仲贤,善画。至元十六年称旨,补御衣局使。所画道释、人物,全宗法晋、唐。画山水宗李成、郭熙,佳处逼真。花竹鸟兽,亦能集合诸家之长,成为当时画坛的高手。
此画作于西元1280年,属于大幅作品,画北方沙漠地带,一片黄沙坡地,景色单调。在沙丘无垠的远方,正有一列骆驼驮队横越。近处人骑数众,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其中骑著黑马、身穿白裘的,应为元世祖,与世祖并驾的妇女,似为帝后,其馀八人,应是侍从,其中尚有中亚黑奴一名。
图中人物、马骑无论衣著、装备皆刻画精细,表情神态自然生动,而世祖的面容,更与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证两图的写实。虽然刘贯道的画作传世甚少,但由此轴中人物的传神,可明刘氏善画的美名,非凭空得来。
『明代名家名画』
明 不详 《明人画出警图》局部 绢本设色画 92.1×2601.3cm
【简介】:这幅作品没有署作者名字,画的是一支庞大的皇家谒陵队伍,由北京城得胜门出发,画家沿途铺设,盛大的卫仪阵容,直至皇帝谒陵的目的地,离京城四十五公里外的天寿山,这里是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寝区。
明 不详 《入跸图》 局部 绢本设色画 92.1×3003.6cm
【简介】:《出警图》与《入跸图》虽是各自分开的二幅长卷,但是所绘的却同是扫墓、巡视的过程,因而通常被合称为《出警入跸图》。
画家将皇室谒陵的整个时空历程出发→抵达→返回,浓缩于二幅长卷之中。传统观赏《出警图》是由右往左;《入跸图》则由左往右。《出警图》绘皇帝骑马,由陆路出京,《入跸图》画皇帝坐船,走水路还宫。
这两幅图不但是国立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画作中最长的两幅(《出警图》的横长有26公尺,《入跸图》更是超过30公尺),人物众多,场面宏伟,更是历代绘画作品中少见的超级巨作。这二幅作品,均未署名作者姓名。但可以确定的是,得出动许多宫廷画师的合力创作,才能完成这二幅布局精采生动的巨作。
明 沈周 《庐山高》 纸本设色画 193.8×98.1cm
【简介】: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石田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山水少承家法,四十岁前师王蒙,中年后以黄公望为宗,晚乃醉心吴镇,期间又兼参南宋夏圭笔意,然皆能出入变化。用笔劲捷有力,布墨含蓄蕴藉,融揉参杂,而具自家风貌。其画以水墨山水为主,另其写意花卉鸟兽亦甚佳,其影响后人既深又远,无愧称明四大画家之首。
此幅画于成化丁亥(1467年),为先生41岁作,画祝乃师陈宽(号醒庵)70岁寿庆,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山石皆用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咨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于满幅佈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
明 文徵明 《古木寒泉》 绢本设色画 194.1×59.3cm
【简介】:文徵明(1470年-1559年),江苏长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停云生、衡山。画师沉周,书画双绝,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画艺、德行皆为时人所重,受其影响者甚多并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姪儿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谷等人,都是吴派之中坚人物。
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树老干分披,杈丫四出;其后松树两干并伸,参云直上。背景石壁与松柏紧贴,塞地漫天,几无余地,忽于绝高处界出飞泉一道,数折而下,遂使通幅于紧迫繁复之中,遽尔空灵疏朗,确为神来之笔。 此帧作于嘉靖己酉(1549年)冬日,为文氏八十高龄所绘,而经力充沛,神气十足,笔墨纵逸,深雄险峻,是文徵明粗笔画作中极精之品。
明 唐寅 《陶谷赠词》 绢本设色画 168.8×102.1cm
【简介】:唐寅(1470年-1532年),吴县人。字子畏、伯虎。号六如,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擅诗文书画,尤以画艺见长;初师周臣,继而研学李唐、马远、夏圭,山水独具一格。
此作绘历史故事一则。北宋初年,陶谷(903-970)出使南唐,时南唐国力弱小,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面前出言不逊。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派宫妓秦蒻兰扮做驿吏之女以诱之。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见到温婉美丽的秦蒻兰之后,不禁为之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变得庸俗不堪,遂败慎独之戒。不日,后主设宴招待陶谷,陶氏再次摆出正人君子派头,后主举起酒杯令蒻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谷所赠,顿时弄得陶谷面红耳赤,狼狈至极。
画中人物刻画,工谨微妙,陶谷拈须倚坐榻上,旁置笔墨纸砚,前面燃著红烛。秦蒻兰束发高髻绣襦罗巾,坐弹琵琶,情态生动逼真,正是赠词前后的情景。背景之树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画屏也都精心刻画,不独佈局得体,设色秀研,而且理趣兼优,形神俱佳。右上有唐寅题诗:“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诗情画意,寓意殊深。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局部 绢本设色画 30.6×574.1cm
【简介】: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生卒年不详,近人据著录及画迹研究,考订约生于弘治甲寅(1494年),卒于嘉靖壬子(1552年)秋冬之际。少时尝为漆工、画磁匠,后学画于周臣,特工临摹,颇能夺真,精丽艳逸,无惭古人。山水、人物、楼台界画,靡不精细入神。为明四大家之一。
此卷盖描绘宫中嫔妃生活。画中园庭殿宇极其繁盛,台阁栏杆门墙皆用界笔画成,精细入神。而人物勾勒笔法秀劲,设色青绿重彩,秾丽典雅,其画虽仿宋人,然有超越之处。
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载,西汉元帝后供佳丽甚多,不得常见,遂遣画工毛延寿图形,再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昭君)不肯,遂不得见。幅中有画工为嫔妃写照者或即毛延寿其人情事。
明 徐渭 《花竹》 纸本水墨画 337.6×103.5cm
【简介】:徐渭(1521年-1593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清,后改字为文长,号天池,晚年亦号青藤道人。个性好奇,曾将名字拆解为“田水月”作为落款。他曾担任闽督胡宗宪的幕僚,名重一时。但也受其连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动,自杀数次未成,又因多疑杀妻而入狱,晚年则以写书卖画为生。他可能是中国艺术史上行迹最为狂怪的艺术家之一。
徐渭兼长诗文书画,也是重要的戏曲作家。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画风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虫、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闻名。
本幅以水墨图绘竹石与花卉,根据他自己的题款,应该有十六种花,请大家清点一下是否正确。画中以微细多样的墨色变化,大笔刷出石面,双钩白描画竹,画花的笔法则快速咨肆,时见晕染与水墨流动,但墨调层次变化很多,画面活泼热闹而有生意。对画家而言,笔情墨趣的表现显然比精细描绘景物更为重要。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阴》 水墨画321.9×102.3cm
【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江苏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是晚明江南文化界的领袖,理论与创作兼长,收藏丰富而精于鉴赏,历代书画作品若经过他品题,则身价马上高涨。善书,尤其擅于行草。因为饱览古画,所绘山水得以集宋元各家之所长,主要从董源、巨然的传统而来,但自成一家。笔墨秀润苍郁,爽朗潇洒,书法性甚强,而构图亦深受书法理论中“势”的概念所影响。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书,他所提出的南北宗传统之说,与其书画风格皆对当时及之后三百年艺坛影响甚巨。
根据董其昌自题,本幅是观董源之画后追仿之作,并加入黄公望的笔意。但画中所见并非模仿所得,其构图、用笔皆是董其昌集大成后之自我风貌。笔法脱胎自书法,讲究用笔使转的提顿抑扬,而墨色的浓淡燥湿,层次变化也很多。主山上黑白条块的对比强烈,意不在表现立体,而是追求画面虚实相生的趣味。
明 吕纪 《荷诸睡凫》 绢本设色画 174.5×104.2公分
【简介】:吕纪(活动于西元1439-1505年间),浙江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亦作乐渔。吕纪为明代中叶著名的宫廷花鸟画家,孝宗弘治(西元1488-1505年)间值仁智殿,官至锦衣卫指挥。花鸟初学边文进,后摹仿唐宋诸名家,结合工笔、写意法,呈现出多种面貌,颇具个人特色。
月夜时分,岚雾凄迷,芦苇、荷叶隐现其间,洲诸上栖息大雁四只。构图上只有近、中景,远景则多省略不绘。本幅虽有吕纪名款,然有存疑之处,且通幅之笔力较为薄弱,当非吕氏之原迹。但其景物布置与气氛营造与另一张吕纪《秋诸水禽》颇为接近,故此应为一相当忠实于吕氏风格之仿作,可从此画中一窥吕纪写意风格的面貌。
明 周臣 《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 绢本设色画 116.6×63.5cm
【简介】:周臣(约西元1460至1535年后),字舜卿,别号东村,鹅场散人。吴郡人(今江苏苏州)。画山水师陈暹,得宋人法;擅摹李成、郭熙、马远、夏圭,用笔精熟。又兼工人物,无论古貌奇姿,或绵密萧散,均能各极意态。唐寅、仇英二家,为其最杰出的弟子。
白居易《别柳枝》:“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与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画幅构图采边角式,虽与浙派同样传承自马、夏传统,但却了无浙派刚劲的笔调,处处洋溢著南宋院体绘画抒情的风致。周臣弟子仇英的工笔人物画,大都源于此。
明 戴进 《春游晚归》 绢本 167.9×83.1cm
【简介】:戴进(西元1388年-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据说他早年随著当地画家学画,以擅画山水、人物而知名。宣德年间,推荐入宫廷供职,由于画艺超群,享誉王公贵卿之间。不过,后来受到同僚的嫉妒与排挤,不得重用,怅然南归。放归后,在杭州仍然继续作画,从学者甚众,对当时画坛影响甚巨,后世称其为浙派之祖。
右下角的前景,画一座庭院,伸出墙外的树枝、路边红色的桃花,都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一名士人正在敲门,庭院中有个仆人提着灯笼前来应门,显示着春游主人晚归的诗意。中景的田野小径上,两个农人扛著锄头回家,远处农舍的空地上,有个农妇正在喂食家禽,人物虽小,显示出画家对细节的用心描写。
这幅画的笔墨多取法自南宋时代的马远、夏圭一派,构图上虽然仍然旧沿袭著南宋院画体系风格,保留了大部分空虚的地方,但是画面比较平板,近景和远山几乎是在同一平面上,比较缺乏景致空间的深度。画上并没有作者的落款和印章,但是从画风,再比照其它画作来看,似可推断是戴进在北京时期的作品。绘画技法功力深厚,笔墨灵活而变化多端,可称代表戴进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 陈洪绶 《梅花山鸟》 绢本设色画 124.3×49.6cm
【简介】:陈洪绶(1599年-1652年),浙江诸暨人。字章侯,自号老莲。明亡后,又号悔迟、勿迟、云门僧。擅长书画。在绘画方面,他专工人物,旁及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他所画的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细劲,兼有李公麟和赵孟頫之妙,不过他喜欢用夸张手法来作画,是晚明变形主义画风的大家。此外,他又参与版画的制作,对晚明版画艺术的提升贡献匪浅。
巨大的太湖石后,有一棵树干盘曲的老梅,枝丫上满布这含苞待放和盛开的梅花。一只山鸟伫立枝上,侧头而望。这只山鸟的鸟喙平伸,表情极富趣味性。陈洪绶以古籀(zhòu)法写梅干,笔力雄健。花以钩勒填彩法画成,轮廓线条细如游丝,遒劲稳定。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点染,瓣瓣丰厚,朵朵圆实。石的皴纹扭动,笔墨圆润而含蓄。
明 杜堇 《玩古图》 绢本设色画 126.1×187cm
【简介】:杜菫(约活动于西元1456-1505年),本姓陆,后改姓杜。丹徒(江苏镇江)人,寓居南京。字惧南,号柽居、古狂,又自署青霞亭长。成化初,举进士不第,遂绝意功名,专心于诗文、书画。
《玩古图》为双拼巨幅,原画可能曾被裱装成立屏。主题除了鉴赏古器,也在描写琴棋书画等文人的游艺活动。画风秀雅古朴,饶有南宋院体余韵。杜菫此型工笔人物画,对唐寅中期风格,深具影响。
『清代名家名画』
清 王时敏 《仿王维江山雪霁》 纸本设色画 133.7×60cm
【简介】:王时敏(1592年-1680年),江苏省太仓人。字逊之, 号烟客、西庐老人, 晚号西田主人、归村老农。祖王锡爵万历时官至相国, 父王衡为翰林编修。锡爵喜与名士结交, 曾邀请董其昌、陈继儒至支硎山与王衡一起读书, 时敏也儒染文风, 研习书画, 从小奠下良好基础。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时敏入京拜官, 以荫为尚宝丞, 累官太常寺少卿, 故人尊称之“王奉常”。 四十九岁出使闽南, 因过度劳碌辛苦, 至南京发疟病倒, 因而辞官隐居于太仓郊外之西田(原为明代皇家禄赐给时敏祖父王锡爵之地), 此段时期优游于笔墨之中, 作词、书画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时敏家中本富名迹收藏, 酷爱搜罗鉴别古书画, 天启四年(1624年)升尚宝卿, 长年寓居京城, 曾借观邻舍程季白所藏王维《江山雪霁图》,大约崇祯五年(1632年) 董其昌收藏王维《雪溪图》亦归其所有。“四王”每作画辄题仿某家笔法, 概想与其神合, 得其生趣。此图系依其所见及自家收藏名迹, 再自由运用宋、元各家的构图、笔墨、设色方法, 来重建唐人王维古雅清秀的气韵。
《放王维江山雪霁图》作于戊申(1668年)画家时年七十七岁。图上山岩有著倾斜的走向, 构成奇特宏伟的山形, 充满动势。全画多勾染少皴纹, 画树以细笔勾勒, 设色以石绿、赭石、白粉为主, 正是画雪景之古法表现。此幅画笔墨清润, 设色皴擦秀雅, 有追法唐代青绿没骨山水画的抒情特质。
清 王翚 《桃花渔艇》 纸本设色画 28.5×43cm
【简介】:王翚(huī)(1632年-1717年),江苏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耕烟外史、乌目山中人、剑门樵客。 少即善画,继得王鉴、王时敏指授,并随之阅览各地珍藏,借机临摹名迹,因能笔参古今,貌含南北。画技之精熟为清代第一。
此幅画溪岸夹桃,落英缤纷,一渔舟沿溪行来,山峦层叠,绿树苍翠,白云涌起,水际空灵。作者自题临元代赵孟頫《桃花渔艇图》,全图以青绿设色,布墨施绿,古雅研丽。用笔精工,构景得疏密动静之妙,画面明淨雅逸,如绘陶潜《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之景。自然界色彩之妙,全出于笔下。
清 恽寿平 《牡丹》 纸本设色画 28.5×43cm
【简介】:恽寿平(1633年-1690年),江苏武进人。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后以字行。恽寿平小时候就跟随伯父恽向(1586年-1656年)学画,恽向以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学习的对象,画风沉雄。见到王翚的山水画后,即对王翚说:“此道让兄独步,格耻为天下第二手。”于是专心致力于花卉画上的研究,以没骨花卉闻名,不钩花叶、枝干的轮廓线,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花朵叶形,创出独特风格。
此幅画紫、红、白牡丹三枝,或正或侧,俯仰掩映,曲尽其态。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份都仔细交待,毫无松散之处。全图设色明丽鲜艳,于光辉灿烂中,别有一种清澄明朗、高雅脱俗之神韵。
清 吴历 《云白山青》 绢本设色 25.9×117.2cm
《云白山青》局部
【简介】:吴历(1632年-1718年),江苏常熟人,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擅长绘画,与王翚同受业于王鉴、王时敏,画法近王鉴,后追摹宋元诸家,尤醉心于王蒙、吴镇,笔法细润,墨色浓重,为清初六家之一。惟因壮年后,信奉天主教虔诚,热心传教工作,疏于绘画,作品传世甚少。
此幅山水为其三十七岁(1668年)之作,画层峦叠章,山谷间白云缭绕,山麓绿树丛生,苍翠欲滴,平湖开阔连天。村舍、寺庙、昏鸦点缀其间,展现飘渺幽深、雄伟壮丽之自然美景。画法继承唐宋以来青绿山水画传统,临摹古画功力极深,于青绿著色者尤有独到之处,气息颇近似宋元人作品,通卷皆用青绿红白重色,同时又以淡赭染水天,于鲜艳赋色中别具清雅之致。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 纸本设色画 96.5×49cm
【简介】:王原祁(1624年-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 清四王之首王时敏(1592年-1680年)孙。天资秉赋及努力,二十八岁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八叔王炎的引荐而步入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补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鉴定内府书画。后入直南书房,担任御前染翰,专为皇帝作画,又赠以“画图留与人看”句,原祁将此句刻成印章,经常在其画上使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旨纂辑《佩文斋书画谱》,而其画论著作《麓台题画稿》、《麓台题画稿》、《雨窗漫笔》文中有关如何经营位置、笔墨、设色,是清代画论的精髓所在。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画风近似元代王蒙(1308年-1385年)深秀细密,布局繁复紧凑。全图以块石累积作大山,笔墨交融而层层入深,先以淡墨著轮廓,再逐次渲染,又以干笔皴擦,后以焦墨提醒。画面仅有上方天空留白,其余皆为深林重章所布满,表现出林木苍郁之景象。本院王蒙“丹台春晓”曾属于王时敏所有,“丹台春晓”画中强烈明暗虚实对比在此图也可见到,“墨须用淡,要求淡里之浓”此乃麓台题画语。原祁画上经常充满著堆积、交叠平面块体,其前后排列次序不同于宋元画中的垂直延伸方式。山石景物来回跳跃连接,画面因空间互换而形成一股动势。此图成于画家五十三岁之时,为其仿王蒙系列中极精之品。
清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画 35.6×1152.8cm
【简介】: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相当流行的题材,其中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他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喜爱,因而有许多仿本的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
清 郎世宁 《百骏图》 绢本设色画 94.5×776.2cm
【简介】: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1766年),中文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耶稣会教士,二十七岁来华传教,后以绘事供奉朝廷,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鸟兽;动物中,以马画最多,亦最传神。
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于雍正六年(1728年),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