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出海前遭本田“伏击”,自主品牌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日前,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正式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的首个全工艺独资制造工厂,这也标志着长城汽车正在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其全球化战略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走出去一直是每一个自主品牌的夙愿,而长城汽车走出去目的,除了扩展市场以外还另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树立品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如何打造国际品牌,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而树立好品牌的根基除了需要产品本身的技术以及品质等方面过硬外,知识产权领域的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这事关一个品牌的荣誉。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知识产权分会主任委员高和生所言:“汽车行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越来越大,汽车或将成为继手机之后,下一个专利纠纷的高发行业。我们预计,汽车行业的专利许可、转让、诉讼等将日益活跃,专利日益成为汽车企业发展的战略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而长城汽车虽然在自主品牌中锋芒毕露,表现可圈可点,在行业内也享有颇高的赞誉,但在知识产权相关领域却未做到尽善尽美。日前,本田汽车起诉长城汽车侵犯专利权案正式开庭审理。
长城出海前“遇伏”
权威媒体报道,从2015年11月29日说起,当日在一家名为“北京泊士联汽车销售中心”的长城汽车店内,本田汽车委托代理人购买了一辆的哈弗H6升级版,并对该车进行了拆解,对比之后,认为这款哈弗H6侵犯了其两项发明专利,即“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与“车辆的装饰物安装结构”这两项发明专利。据了解,这两项发明专利权均为本田2007年所取得。
本田于2017年10月以侵犯其“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以及“车辆的装饰安装结构”两项专利权为由正式起诉了长城汽车,但随后因长城汽车提出管辖权异议而延迟开庭。而该来的始终会来,就在本月20日,本田汽车起诉长城汽车侵犯专利权案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开庭审理。
本田要求长城汽车公司及泊士联销售中心立即停止侵害涉案专利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立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落入原告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哈弗H6汽车,并销毁该车型库存产品以及所使用的图纸、专用设备、模具等,删除、销毁哈弗H6汽车的所有包括但不限于纸质及电子形式的宣传资料;同时,要求长城汽车赔偿侵权获利的10%,即人民币2214万元。
而长城汽车对这些指控均予以否认,认为结构不同且使用效果有明显区别。该案件未当庭宣判,本田与长城均表示接受调解。本田这样一个深耕全球市场多年的品牌自然有着不俗的影响力,而此时如长城汽车这样的自主车企正在经历“走出去”的特殊时期,这样的新闻事件对长城品牌布局于全球市场或多或少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对于长城而言,平息事态当然是当务之急,并且也应得到一些启示,即注意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切不可在相关领域面前摔跟头。
征战俄罗斯,长城将面临哪些问题?
让我们将视线聚焦回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将正式竣工投产,即长城率先征战俄罗斯市场的战略规划中。从大环境来讲中俄关系在近些年来一直较为友好,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支持中国的计划,这也意味着在”一带一路“政策的背景下,俄罗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这对成为全球化品牌有着明确野心的长城汽车而言,是个不容错过的机遇。那么征战俄罗斯市场,长城汽车将面临哪些具体问题呢?
要深入另一个国家的汽车市场,自然离不开好的产品,而在产品品质以及技术层面,长城汽车在自主品牌中表现较为优异。据了解,目前韩系车在俄罗斯汽车市场占比最大,而随着中国汽车品牌近年来的强势崛起,在产品品质以及技术层面与韩国汽车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值得注意的是,据Autostat的数据显示,2018年俄罗斯市场全年累计销售180.1万辆,同比增长12.8%。其中SUV销量75.9万辆,同比增长21.8%,在全年新车销量中占比为42%。可以看出,其中SUV车型的增长势头很猛,市场占比也高,这对专注SUV领域的长城汽车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所以从产品层面来讲,长城还是有其独到优势。
此外,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保护知识产权法律规则,也是格外需要注意的。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发展时期也非常长,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俄罗斯在不断的完善现代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意在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并且,在2008年俄罗斯还对其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俄罗斯废除了知识产权领域中原有的一系列单行法,《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四部分即“知识产权编”即成为俄罗斯全部和唯一的知识产权立法,俄罗斯也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全民法典化的国家。
这也意味着这个国家对智力成果有着非凡的保护意识,所以,长城汽车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应彻底了解并贯彻俄罗斯的知识产权相关制度,避免产品有侵犯专利嫌疑的事件重演。做到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同时也能够捍卫自身权益。这点在如俄罗斯这样对知识产权较为完善的国家里,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汽车“走出去”应该注意什么?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消费升级等原因,车市大环境不景气,尤其自主品牌的销量下滑趋势十分明显。因此,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纷纷开启了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其中不乏上汽乘用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在国内表现十分强势的自主品牌。而中国品牌的海外经验相对较少,中国汽车“走出去”又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个国家的法规各有不同,应注意每个所涉国家的法律问题。尤其应注意前文有所提及的知识产权的规则,虽然如今中国自主品牌在核心知识产权方面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更为成熟且深耕全球市场多年的汽车品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18年10月发布的《汽车企业专利创新指数》,国内车企TOP10得分还是低于外资车企。这说明知识产权这块依然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弱点。
(数据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第二,自主品牌此前一贯靠打“价格战”策略取胜,走以价换量的战略方针依然是可行的。如2018年出口量排名第一的奇瑞汽车,全年出口量达到了126993辆,再如2018年共出口汽车53671辆,出口量排名第二的江淮汽车,他们都是以低价车为主,出口国多为欠发达国家。虽然能赢得市场,但是长远来看对品牌形象并无益处。这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的“痛症”所在,即产品质量技术与合资品牌相比,差距已经日益缩小,但品牌形象以及知名度却迟迟跟不上来。
第三,对于出海车型的选择,产品品质的把控,以及基本的营销定位等,对突破海外市场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应当做好考察工作,应根据海外各个市场的不同情况来规划一套可行的方案。否则成本投入了却不见成效,岂不是得不偿失。
另外,我们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如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以及5G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的地位,这些都是一个较具前瞻性的领域,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让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并非空谈。
整体而言,我们企业的理念、看问题的视角都需要顺应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汽车的全球化还处于萌芽阶段,虽任重而道远,但未来依然充满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