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止出境的国之重宝!

「“賞古尋珍」帶你身臨其境,感受古代藝術品的魅力

撥開收藏迷霧,去偽存真

请将本公众号设为星标,以免错过精彩内容

常年拍卖征集,鉴定,售卖古董珍玩

国家文物局在2002年、2012年、2013年先后公布了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包括重要的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等195件(组),其中玉器17件。

这是什么概念呢?根据普查数据,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从一亿多文物中挑出这17件,相当于五百万挑一,比你考上清华还要难500倍。

接下来就看看这些玉器文物中佼佼者的“身份档案”,这些让老外想看只能来中国“一睹真颜”的国之重宝。

良渚文化玉琮王

尺寸:高8.9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新石器时代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1986年,考古人员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大墓,发掘到一件玉琮。它出土时被置于墓主人的头部一侧,重要性可见一斑。它高近9cm,外射径17.6cm,重达6.5公斤。

这件玉琮的四面使用了两种工艺,分别是浅浮雕和细线刻,雕刻了八组神人兽面纹,纹饰繁缛而细致,展现出远古先民惊人的琢玉技艺。

玉琮是古人重要的祭祀礼器,而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这件玉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雕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玉琮王”,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水晶杯

尺寸: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

工艺&材质:水晶

年代:战国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水晶杯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造型简洁,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

1990年10月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出土,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单。

大玉戈

尺寸:长94cm,援长48.8cm、宽11cm、厚1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商

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商代大玉戈,1974年出土于武汉黄陂商代盘龙城遗址李家嘴3号墓,扁长形,青黄色,蛇纹石玉质。戈的援部(刃部)略呈弧度,尖削锐利,中脊,直内,后端饰以圆形小孔,在使用的时候以绳子穿过圆孔,将玉戈固定在木柄之上。

整件器物用玉石片仿铜戈式样精心琢磨而成,表面平整光滑,器型体薄而扁,端整大气,玉质精细温润,纹理细致,线条流畅。通体琢磨精致,光润晶莹,作为随葬的珍贵器物,这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显贵的一种标志。2002年列为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

戈本是商、周时期盛行的一种青铜兵器,以玉为戈则始见于4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时期的墓葬。由于玉石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考古发掘也证明出土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是一种仪仗礼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商代玉戈         旅顺博物馆商代玉戈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尺寸:通长54.5cm、宽8.8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商

来源: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展于三星堆博物馆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坑祭祀坑出土。器呈刀形,青黑色,上有灰色斑纹,微残。顶端一边成锐角,一边成钝角,有明显的火烧裂纹。上宽下窄,射部和柄部两面各阴刻两组图案,每一组包括5幅图案,每幅图案之间由两条平行线相隔。

器身近似平行四边形,遍体满饰图案,两面纹饰相同,皆是两山和三人的固定格局。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为国家文物局2002年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镶金兽首玛瑙杯

尺寸:长15.6cm

工艺&材质:玛瑙雕

年代:唐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玛瑙杯由一整块玛瑙原石雕琢而成,而且是一件”俏色雕“作品。玛瑙大体呈红、棕、白三色,颜色有一定的渐变,过渡自然,随色而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同类器一般都较为写意,但这件玛瑙杯,动物的五官雕刻非常写实,神形兼备,符合西方的雕刻艺术风格。兽嘴被巧妙地设计成出水口,并搭配黄金制成的塞子,而且塞子也刻画出鼻孔、胡须、嘴唇等,十分具象。玛瑙与黄金搭配,更显得富丽堂皇。

这件珍贵的玛瑙杯,1970年10月出土于西安市南郊著名的何家村窖藏,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其做工精湛,色彩绚丽,是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此杯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刘胜金缕玉衣

尺寸:长188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西汉

来源:河北博物院

刘胜墓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玉衣的外观与男子体型一致,宽肩阔胸,腹部突鼓,四肢粗壮。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与金缕玉衣相伴的还有鎏金镶玉铜枕、玉九窍塞、玉握和18件殓尸用玉璧,组成一套规格最高的汉代丧葬用玉。

金缕玉衣之首、身、手、足部细节图

金缕玉衣为汉代丧葬殓服,汉人十分迷信玉能保尸身不朽,更把玉当作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件刘胜墓金缕玉衣制作精良,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制作年代最早的一件,堪称国宝,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角形玉杯

尺寸:高18.4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西汉

来源: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1983年出土于广州象岗西汉南越国第二代赵眜墓。西汉时,用玉做成的杯形器物并不多见,做成角形器的则更为罕见。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设底座,无法直立,酒一但倒入,只能一饮而尽,这也反映了南越时期的劝酒习俗和器物主人嗜酒的爱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杯壁厚度仅有2-3毫米,却被打磨得如釉般光滑,丝毫不见人工痕迹,以两千多年前的工艺能制作到如此细致实属惊人。角形玉杯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02年发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同类的角形杯还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龙凤纹玉角形杯  西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宽10.1cm、高18.3cm

玉角杯  汉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高15cm

红山文化玉龙

尺寸:高26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新石器时代

来源:国家博物馆

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这件玉龙呈墨绿色,周身光洁,完整无缺,整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鬣(liè)鬃(zōng)飞扬。

龙背有对称的单孔。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良渚神人兽面纹玉钺

尺寸:钺身长17.9cm,上宽14.4cm,刃宽16.8cm,厚0.8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新石器时代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玉钺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号墓。冠饰为白玉,一侧有紫褐色瑕斑,钺端饰亦为白玉,一侧同样有紫褐色瑕斑。

玉钺为青玉制成,有少量褐斑,玉材优良,具有透光性,抛磨精良,光洁闪亮。神人兽面纹玉钺制作精致,有纹饰的玉钺目前仅此一件,对了解此类器物的用途和定名等问题有重要价值。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七孔玉刀

尺寸:长65cm,最厚0.4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夏

来源:洛阳博物馆

玉刀于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的七个圆穿。玉刀两面饰纹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

玉刀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发现,此后的夏商仍有生产,西周已经消失,推测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此器保存完好,且为迄今所见饰纹最精美者,堪称绝品。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将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晋侯夫人组玉佩

尺寸:复原长度约158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西周

来源:山西博物院

山西曲沃M63(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

大致分为三列,中列有玉璜19件、玉珩3件、玉雁2件,左右两列各有玉璜13件,冲牙1件,上部由玉管、玉珠、玛瑙串联。玉璜、玉珩装饰姿态各异的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其中,人首侧视,大眼阔嘴,圆鼻巨耳,腮下有须,前肢伸出利爪。组玉佩的下端是两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动活泼。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尺寸:长48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战国

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玉挂饰是战国时期工艺最为精湛的玉器之一,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骨附近,可能是垂于帽上的饰物。

玉料呈青白色,由5块玉料分别对剖,切而不断,将连接处小心磨成固定或活动的圆环,再用3个榫卯合成的椭圆形活环及一根玉销钉把它们连接成一条卷折自如的大龙。

局部细节图

全器共由16节玉器组成,龙身采用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出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在第14节和第15节上出现凤爪抓蛇的画面,灵动而富有生机,实为古代玉雕的上乘精品。该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3年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共94件)。

“皇后之玺”白玉玺

尺寸:边长2.8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西汉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皇后之玺用和田羊脂白玉雕成。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字,书体流畅,刀法娴熟,展现出西汉时期高超的篆刻技艺。

它的出土地点位于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墓东侧一公里处,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它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玺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13年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共94件)。

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尺寸:高16.9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东汉

来源:定州博物馆

玉座屏由两个扁平支架和两块屏板卯合而成,玉料呈黄绿色,局部有灰白色浸蚀。两侧支架略呈长方形,上饰螭龙纹双联璧。上部屏片两面纹饰相同,皆镂雕一“东王公”像,凭几而坐,旁边有凤、狐狸、豹等禽兽。

下部屏片的中央镂雕“西王母”盘膝而坐,旁有跪坐侍者两人及熊、龟、蛇等动物,雕刻丰富而精细。

“东王公”和“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重要的神祇,共同统领“阴阳二气”,分别代表着道教系统中的男仙、女仙之首。通常认为,东王公源自“太阳神”,也被称为“东华帝君”。“西王母”则是他的配偶神,也就是后世我们非常熟悉的王母娘娘。

这件器物是迄今所见最早,且为汉代玉器中唯一一件玉座屏,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上面饰有东王公、西王母,在玉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文物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13年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神兽纹玉樽

尺寸:高10.5cm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西晋

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1991年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玉樽以三熊足支撑,器表纹饰大胆的运用“S”形结构。螭虎或昂首挺胸,或从云霭中探头,繁密的纹样以流云为衬托,显得飘逸生动且气势恢宏。

局部细节图

樽上共10只神兽、3位仙人,加上3只圆雕蹲熊足、2个铺首,樽体总计有18个雕琢生动的主题纹饰,是西晋玉雕工艺的代表作,有“玉樽王”之称。此樽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13年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共94件)。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玉印

尺寸:长12.4cm、宽12.1cm、高11.4cm、重3.27千克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元

来源:西藏博物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