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汪口
16:00时,我们从江湾驱车前往千年古镇汪口,古称永川。不到十分钟车程,一座青山环抱、绿水人家,风景秀丽的村庄进入我们的视线,这就是被历史上称为“千烟之地”的汪口。我们下车站在山坡的公路边上,眺望这座依山傍水的半岛状古老村落,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
16:15时,我们来到这座有着1100年厚重历史的古村落。过了村口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老舂米器具(叫上浇龙水碓),由西向东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绽放的油菜花飘逸着淡淡的清香,顺着流淌的永川河向前望去,一座石桥(西关大桥)横跨两岸。桥的南头是青翠如茵的向山,过桥可到千年古庙——观音阁。我们站在桥上极目四望,蓝天、青山、碧水、村落、竹筏,黄花,像画像诗一样的富有立体感和韵律感。眼前的宜人景色使我忘却了一天的疲劳,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和快感洋溢在我心头。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进入村里的长街,叫官中和正街,号称“千年古街”。这条不宽的老街呈弯月形,明清时期建筑的民居、商店,鳞次栉比。虽然墙壁上长满了斑驳的青苔,但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没有修旧如旧的虚伪,没有仿古重建的欺骗。不像那些过于商业化的古村落,保存的仅仅是一种形式、外表和名声,而汪口保存住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原生态和古老的文化魅力,这正是汪口的意义所在。
我们漫步于弯弯曲曲的古街,品味着十八条小巷怪异的名称,每条巷名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和一段历史。每条小巷都是逐低而高,深邃而望不到尽头,有曲径通幽之感。沿着不足2米,干净整洁,青石板铺就的一阶一梯小巷往里走,可参访浓缩了徽派古建筑精华的官宅和商宅,如清乾隆年间所建的“懋德堂”和“一经堂”;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官宅“大夫第”;清光绪年间所建的“养源书屋”等。真乃古巷出香,人杰地灵也,使人感悟到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许多清代建筑老宅中,虽然年久失修而破败,但从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来看,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不知不觉走到古街的尽头,一条石级道通往河滩,这就是明清时期的水运码头。在1960年以前,婺源东部“陆不通车”,水路航运长年仅到汪口,使这里成为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部区域的货物集散地,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素有“草鞋码头”之称。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一片繁荣景象。在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风风雨雨之后,河上的船慢慢少了,往来村子的人日益稀疏,纷至沓来的脚步渐渐远去,曾经熙来攘往的汪口渐渐归于平静。
码头的上面就是气势宏伟,布局严谨,工艺精妙,风格独特,堪称婺源古建筑艺术之最,被我国古建筑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的俞氏宗祠。我们走进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座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俞氏祠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精工细作的木雕工艺,其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处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颇为精致,仿佛是一座木雕宝库,难怪被古建筑专家称为“徽雕艺术宝库”。由于汪口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姓俞,俞氏宗祠是他们祭祖的地方,因此,这座宗祠建筑没有遭到人为破环,成为婺源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宗祠,被誉为“江南第一祠”,现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俞氏宗祠的左面有一座滚水坝,因落差大,泛起一大片雪白的水花,象是一座瀑布。南面是一座东关大桥,桥下有三股水流在此汇合,流向婺源再汇入乐河。我们没有过东关大桥,沿向山小道走到西关大桥,而是再次沿着老屋古宅伴随脚下的青石板路,徜徉在幽静的千年古街,品味古老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精髓,欣赏那些尽管残旧却不失恢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遗存,寻求深厚的徽文化渊源。光阴易逝,繁华已远,这块“徽秀钟灵”之地,虽然饱经沧桑,但留下的埠头、街巷、商宅、祠堂、民居等诸多的历史遗迹中,仍保留着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充满着古风古韵。因此,汪口有了“中国民俗文化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诸多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