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战火重燃”,为何它们入局伴随诊断?

近日,基石药业发布泰吉华®(阿伐替尼片)伴随诊断试剂盒——人PDGFRA基因D842V突变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优先审批。该试剂盒用于精准筛选携带PDGFRA D842V突变的患者,让更多中国GIST患者能够从精准治疗中获益。

你可能会疑惑,为何做药的公司入局伴随诊断试剂盒?原因在于,精准医疗大战,靶向药研发,不仅要拼技术,更要拼谋略。

要说谋略,就离不开用好“伴随诊断”这一急先锋。谈到伴随诊断的好处,想必默沙东比谁都清楚。大多数人都知道K药当年拿下肺癌一线疗法,成功逆袭O药,但并不知道,谁才是K药上位的关键推手。

答案是伴随诊断。这是一种体外诊断技术,即在用药之前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反应,为其找到最适合的药物。

众所周知,PD-1抑制剂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疗效差异巨大,不少临床试验客观缓解率仅20%左右,但对一些PD-L1高表达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则能达40%以上。

基于此,在与O药争夺非小细胞肺癌一线疗法适应症时,K药通过伴随诊断筛选特定人群,将入组患者硬性条件设定为PD-L1≥50%,远高于O药的5%。正是凭借高针对性的患者群体,K药拿下PD-1市场制高点,逆袭O药,成为一代药王。

放眼当下,国内精准医疗已是大势所趋,与之相伴相生的伴随诊断也正迎来蓬勃发展。对创新药企来说,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必须要讲谋略。即研发新药,与伴随诊断企业共舞必不可少。

强强联合一直以来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取胜的关键。因此,找到一位靠谱的伴随诊断合作伙伴很重要。毕竟,创新药企的核心诉求,是产品尽可能、尽快上市。如果伙伴选择不当,那结果大概率南辕北辙。

那么,创新药企应该如何挑选靠谱的合作伙伴?又或者,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大势之下,究竟哪些伴随诊断玩家值得长期关注?

/ 01 /

精准治疗时代,

伴随诊断大爆发

近20年来,靶向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很多患者得以活得更长,活得更好。不过,在靶向治疗之前也需要评估什么样的患者才适合靶向治疗,这就要看基因检测的结果。

可以说,靶向治疗与伴随诊断相伴相生。伴随诊断行业的崛起,与精准药物的上市、普及节奏基本一致。这在海外市场已经得到证明。

以靶向药品类最多的美国市场为例。伴随诊断巨头Guardant Health在2019年报中表示,美国终端潜在市场规模已达40亿美金。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驱动。由于患者受益明显,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支出,美国FDA先后发布《体外伴随诊断测试产业指南》、《体外伴随诊断设备与治疗产品的共同开发指导原则》,规范、鼓励行业蓬勃发展。

放眼全球,伴随诊断的崛起都将是精准治疗时代的题中之义。眼下,国内无疑也到了行业爆发的节点。

尽管国内靶向疗法渗透率(2019年,26.7%)仍远低于美国(85.6%),但近几年来,随着创新环境改善、靶向药不断推陈出新,国内靶向疗法大步发展,驱动检测需求的爆发,伴随诊断也逐步确立起指导治疗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2014年起国内便陆续发布针对IVD(体外诊断产品)和伴随诊断的指导原则,鼓励与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比如,2018年10月,医保局便把部分新纳入的肿瘤治疗药物的医保支付范围,限定为有明确基因检测报告的患者。近年来发布的有关肿瘤药物临床管理办法等文件,也都规定靶向药物的使用应建立在有诊断结果的前提上。

2021年6月28日,卫健委发布《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2021年版)》,提出:原则上,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诊断确诊或特殊分子等病理检测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和抗肿瘤靶向药物。

伴随靶向药物的开发热潮,加上政策的强助攻,国内伴随诊断行业大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伴随诊断业务“卖水者”,诊断产品研发企业将率先分享市场爆发的红利。这一点,也已被海外市场证明。仍以Guardant Health为例,受益于行业的蓬勃发展,2016年—2020年其收入规模增长超过10倍。

如今这一趋势也在国内显现。最典型的便是以艾德生物、泛生子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过去几年均表现出高增长的姿态。

2017年—2020年,艾德生物营收由3.3亿元增至7.28亿元;泛生子营收则由1.01亿元增至4.24亿元,增长势头不输Guardant Health。

没人愿意错过这个正在爆发的市场,资本正乘兴而来、大举入场。2020年,国内基因检测企业一级市场融资额为193亿元,同比增长153%。

上市的上市,融资的融资,各类伴随诊断玩家层出不穷。艾德生物和泛生子便是两类不同发展路线的课代表:前者是“传统”技术PCR领域豪强,后者则是前沿技术NGS领域的佼佼者。

当然,两者并没有绝对界限。以艾德生物为代表的“老一辈”近年来逐渐发力NGS技术领域,希望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而像泛生子这样的新生代主力,以NGS技术切入,也会辅以PCR技术来站稳脚跟。

那么,究竟哪些玩家,才能在这场盛宴中脱颖而出?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药企服务市场说起。

/ 02 /

药企服务成主战场,

谁才是药企的“香饽饽”

尽管伴随诊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肿瘤的个体化治疗,达到用药最佳疗效并减少患者治疗费用。但实际上,伴随诊断的第一批使用者是研发靶向药的药企。

这也不难理解,成熟可靠的诊断公司,能协助药企更好筛选靶点、研发新药。比如在临床领域,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能对患者分层,精准锁定目标人群及适应症,进而获得更理想的临床结果。一代药王K药的上位,不正是得益于伴随诊断技术在临床阶段的应用?

伴随诊断不仅是提高临床成功率的关键,对一些占比极小的罕见基因突变类型研究,不对入组患者进行筛选,临床试验就很难成功。新药研发之路越走越难,靶点越选越少也将会是常态。为了提高胜算,海外各大药企纷纷携手伴随诊断企业。由此也催生出药企服务这一市场,并日渐蓬勃发展。

早在2017年,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和辉瑞等超级巨头便与Guardant Health合作,共同探索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合作。根据Guardant Health 2019年报,美国药企服务市场潜在规模为20亿美金,占伴随诊断市场总规模的33%。

很明显,没有药企愿意被时代抛弃。回到国内来看,药企服务也正成为伴随诊断主战场。

对药企来说,为了确保靶向药在国内获批,必须找到一个高质量的伴随诊断合作伙伴。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伴随诊断公司更具竞争优势,更能获得药企青睐?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药企的核心诉求。

药企最关心的无非以下两点:一是准确性足够高,可以精准筛选目标人群,能够最大限度提升临床结果;二是研发速度不被拖后腿,产品商业化前景不受影响。

这两点,分别对应伴随诊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和报证能力。

先看技术实力。一款诊断产品,从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再到完成临床应用确证,需要历经多个段,考虑许多变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想要药物临床数据足够好,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入组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要足够高,即假阳性足够少。目前新药临床中常见的低频变异,其临床结果对入组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尤为敏感。因此药企选择合作伙伴,最先考虑的也是技术实力。

关于技术实力,各家均有说辞,但能证明技术实力的只有数据。

从公开信息来看,目前披露合作药企数量最多的是泛生子。根据公司年报,截至2020年12月末,已经有近40余家药企与之合作,对象包括基石药业、诺诚健华等研发实力出众的Biotech们。

成为众多药企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说明泛生子的技术实力得到市场认可。根据公开数据,在检测脑肿瘤的IDH1突变,泛生子产品的特异性为100%;针对甲状腺癌、泌尿系癌症的检测,特异性分别为96.8%、96%,检测结果可靠性与国际巨头企业处于同一水准。

7月23日,泛生子与基石药业合作开发的人PDGFRA(D842V)突变检测试剂盒获药监局优先审批。该试剂盒与金标准Sanger测序法对比一致性良好,总符合率达99%以上。

报证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今国内新药研发如火如荼,不少药企采取中美双报的注册策略。

诊断公司能否根据各地监管机构要求制定合理的注册策略、与各地监管方保持沟通并快速推动产品获批上市,这是诊断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第二块试金石。

针对新药的伴随诊断产品开发,监管部门强烈推荐采取“共同开发”途径,这无疑对诊断公司的经验和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新药研发审批加速、伴随诊断来不及共同开发的情况下,原研伴随诊断的临床试验只能通过桥接完成,这一过程同样充满挑战,常见的问题如阳性样本丢失如何处理、阴性样本如何选择、使用多个LDT时如何提交IDE等等。

经验丰富的诊断公司往往可以合规、高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注册节奏,为药物上市后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保障。

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专业度和熟练度有双重要求的事情,选择一个产品报证经验丰富的公司,肯定比选择一个第一次报证的公司有更高的确定性。基于此,艾德生物、泛生子等获批产品数量位居行业前列的公司优势明显。

比如泛生子,其与基石药业合作开发的人PDGFRA基因D842V突变检测试剂盒,凭借独创性及优异数据表现,成为首个进入优先审批程序的国产伴随诊断试剂盒。这不仅是其研发实力的证明,其报证能力也可见一斑。

综上,两年后甚至一年后再看这个市场,一定是以泛生子为代表的符合这两大条件的公司,大幅领先伴随诊断市场。

/ 03 /

强者恒强,

潜在赢家已经浮出水面?

对任何一个新兴技术行业的演进问题,都应以终局思维来看待。伴随诊断行业也不例外。

伴随诊断产品的研发难度大、成本高,这意味着建立先发优势的企业,往往会强者恒强。

从伴随诊断发展历程来看,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几年,我国诊断公司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大多数是针对已上市药物的独立开发。近几年,较为成熟的诊断公司,与药企合作关系不断深入,逐步向双方联合进行伴随诊断开发的模式过渡。

典型如泛生子。通过胶质瘤、肺癌检测试剂盒等多个重磅产品获批,证明自己的能力后,泛生子开始与越来越多Biotech展开深度合作,比如基石药业和诺诚健华等。眼下,与基石药业的合作也已有成果落地。

与Biotech深度绑定的好处不言而喻。7月2日,药监局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给那些乐于内卷的药企当头一棒。文件传达的意思简单明了:遏制跟风立项势头,避免临床资源重复消耗。

这直接宣告创新药下半场的到来,今后国内大概率会像海外医药市场一样,由众多Biotech主导创新。在这一背景下,深度绑定Biotech的伴随诊断企业,前途无疑非常光明。

核心在于,诊断公司的产品可作为靶向药物的伴随诊断试剂同时获批,进而获得先发优势。

根据2018年11月发布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在与指导用药相关产品的临床试验中,除需要评价准确性以外,还要评价检测结果对临床用药和患者管理的指导效果,从而证明检测试剂可以使患者临床获益。

简单来说,就是伴随诊断试剂盒的临床试验需要用到靶向药/免疫药,这会大大提高临床试验的难度和资金成本,将没有实力的企业拒之门外。

研发实力领先的头部企业则有望与Biotech合作,与配套药品一同研发,在节约大笔药品采购款的同时还能持续第一时间推出产品。产品得以快速上市,而之后跟随的诊断企业则需要经历更长时间、更严要求的审批。

拉长周期来看,后来者将越来越难超越前者。一方面,头部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可以在试剂获批靶点方面建立数量优势。这会让其成为药企第一选择;

另一方面,头部企业获批产品越多,意味着成功报证的经验越丰富,在尚未获批的试剂领域,又会成为药企的第一选择。

基于此,在伴随诊断这条长坡上,头部玩家的雪球将越滚越大,强者恒强。在精准医疗大浪潮下,虽然创新药行业会百花齐放,但伴随诊断领域,注定只会是头部玩家的秀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