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选择题题专练②

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1.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

A.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B.秦朝自身暴虐无道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12.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13.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权更替方式多样。秦汉之间政权更替的方式属于(  )

A.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     B.地方势力坐大替代

C.掌权大将夺权逼宫禅让      D.社会底层农民起义

14.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  )

A.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再继续   B.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

C.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    D.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

15.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  )

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

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6.某同学在探究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时用到了下面这幅历史地图。该同学所探究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元朝

17.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1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

C.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19.汉武帝时期,曾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发现很多郡国监御史玩忽职守,地方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奏报中央政府.为此,汉武帝(  )

A.确立察举制    B.设立十三州刺史

C.实行推恩令    D.发兵平定地方叛乱

20.观察下图,说明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厚待诸侯王的子孙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参考答案及解析

11.【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族(消灭)秦者,秦也”,秦朝灭亡主要是自身原因,是自身的暴政导致的,故选B项;A项是外部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皇帝制度有利于君主专制和政局稳定,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为了钳制思想……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农民起义,最终被刘邦的起义军所灭,故选D项;秦朝灭亡与少数民族入侵无关,排除A项;秦朝通过郡县制有效控制地方,故无地方势力坐大,排除B项;秦朝灭亡与掌权大将夺权无关,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也就是说“楚汉之争”是一场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故选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为了削弱诸侯的势力从汉文帝开始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国势力,历经三个皇帝,所以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故选C;汉文帝时期接纳贾谊建议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潮流,选项中“始作佣者”一词含有贬义,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削弱了诸侯势力,郡国并行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郡国并行的局面依然存在,排除B;汉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诸侯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

16.【答案】C 【解析】材料图中既有郡也有国,可知是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时期的地图,故选C项;西周时期为分封制,仅有诸侯国没有郡,排除A项;秦时实行郡县制没有诸侯国,排除B项;元朝为行省制,图中无行省,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18.【答案】D 【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定法家于一尊”,再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在思想上是由多元走向统一,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从分裂走向统一,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到秦朝时期,法家思想是社会的主导思想,从汉代之后,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法家思想仅是在秦朝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多元化,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立国,汉朝以后,社会主流思想渐于统一,排除C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设置十三州刺史,以加强对地方上的监察,故选B项;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的目的在于分化地方上王国的势力,以减少其与中央对抗的实力,与监察地方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七国之乱”发生之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减少了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实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汉武帝强制分封诸侯王封地给所有子弟,目的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达到根本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选A项;推恩令直接目的是削弱诸侯王实力,并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推恩令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推恩令表面上是厚待诸侯王子孙,实则削弱以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