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被遗忘的“老古董”(文/郁时元)
【郁氏文化】被遗忘的“老古董”
作者||郁时元
说起老古董,很多人都会猜测:是祖上留下的值钱文物或收藏品。没错,是祖上留下来的,但不是值钱的文物和收藏品,而是一个又丑又黑、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反映农村生活的大肚铁吊罐。
大肚铁吊罐是春节期间,在翻捡家里物品时,偶然在墙旮旯里被发现的。被发现时已经是锈迹斑斑,可见被遗忘在那里已有多年。别看它是貌不惊人,又锈迹斑斑的老物件,它却是我家几代人生活的见证。睹物思情,也随之打开了我心中的记忆之门。
这种生活用具,家住城市和南方的人,可能只在电影和电视里面才能看到。但在过去贫穷的年代里,在大别山的农村,每年到了冬天,它就是每一个家庭都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但到现如今,能够保留下来,且完好无损的却寥寥无几。我家的大肚铁吊罐应该是爷爷手上留下来的,到今日已有近百年历史。大肚铁吊罐看起来丑陋,但在过去峥嵘岁月里,却给每一个家庭,在漫长冬季的日常生活中,带来诸多方便。
铁吊罐肚大如口,底部如陀螺,用生铁铸造而成,厚而重,经久耐用。两边各有一吊耳,用铁丝(解放前是铁艺手工制作)连接两边吊耳形成一个提手。
进入冬季,天气寒冷,家家户户用一条铁链,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垂到地面,用五至六寸长的铁条,两头弯曲成钩状,一头挂在铁链上,一头钩住吊罐提手,在吊罐下方地面上,一般挖六十公分见方(视家人多少而定),深二十五公分左右的坑垱,四周用砖块围住,形成一个简易火坑,也叫火炉。
冬天,在火炉里生上火,既可烤火取暖又可用吊罐熬煮食物,一举两得。
从我记事时起,我家人口众多,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个叔叔和我们姐弟六人。奶奶因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不能从事参加集体劳动。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更容易发作,所以全天候必须在家烤火取暖,自然家里日常生活也由奶奶打理。这时候铁吊罐在一家人的生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煮稀饭,焖红薯,熬野菜或做其它食物,晚上烧水洗澡等等。除了炒菜,锅台能做的事,用吊罐样样也能完成。
这样平静的生活过了几年,不幸的是奶奶于一九七一年病逝。奶奶病逝后,接下来每年的冬天,这个重担就落在母亲身上。母亲除了每天挣工分,还必须完成奶奶同样的任务。在母亲忙时,我们姐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能搭把手,做些整理柴禾、煮稀饭、焖红薯等力所能及的事。在那年代没有外出务工之说。到了晚上,劳累一天的父母们,边烤火边用吊罐熬煮食物。
在等待过程中,一家人围着火炉,听爷爷讲故事,谈古论今。母亲给我们猜灯谜。其中有一道灯谜形容吊罐在熬煮食物的情景:“天上生藤,地下开花,中间结个大南瓜”。父亲性格较内向也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听着。那时生活虽然过得清贫,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如今,物是人非,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相继离世。然而丑陋的大肚铁吊罐,却见证了家庭亲人的离世,见证了一个家庭从贫穷到小康,见证了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也见证了一个呀呀学语的幼小儿童,到年逾花甲的年老之人的成长历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为我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大肚铁吊罐,虽然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渐渐被历史淘汰,被人遗忘……。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