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趣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又是一年高考季,难免会“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高兴几家愁”(宋·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其实,这很正常。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宋·范公偁《过庭录》

无论考中还是落榜,都应有一颗平常心。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唐代孟郊三次赴京赶考,终于中了进士。这首《登科后》就表达了他极度欢快的心情。形成于隋唐,废除于清末的古代“高考”——科举,一共出现过文武状元596位。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

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说:“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这是“连中三元”这个成语的来历。“连中三元”是指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为第一名。据史料记载,历史上500多个状元中,只有17人(一说19人)“连中三元”。其中最牛的是明朝洪武年间的黄观,他是连中六元。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中状元时才27岁。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唐代祖咏写的一首“高考”诗,但不符合“六韵十二句”的考试要求。《唐诗纪事》中说:“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主考官杜绾很让人钦佩,认为这首诗打破常规,意蕴深邃,嘎然而止,余味无穷,所以祖咏被“破格录取”了。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是“大历十才子”钱起的“高考”诗,题目为《省试湘灵鼓瑟》。《旧唐书·钱徽传》中记载:“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暐深嘉之,称为绝唱。”《旧唐书·钱徽传》称令全诗为之生辉的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十个字,得自“鬼谣”。考官李暐对这首以景结情、余音袅袅的诗拍案叫绝,其实这首诗也不符合“高考”要求,即同一首诗中不能有重复的字。而这首高妙空灵、如神相助的诗里“不”字出现了两次。但此诗是公认的试帖诗范本,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地位。

如果说唐代的考官杜绾、李暐眼光独具识英才,不拘一格录取了答卷“不合规矩”的考生;而清代两个考官的做法却很荒唐,为攀附上司拍马屁,公然作弊,结果弄巧成拙,令人不齿。

一年乡试,一位官员赴陕西主持考试前拜访了官至尚书的恩师。两人谈话间恩师想放屁,又不好意思,欠了欠屁股,学生以为有暗示,马上垂手相问,“老师有啥吩咐?”尚书脸一红道:“无他,下气通耳!”学生讹听为要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陕西考生中还真有一名叫“夏器通”的,他因为尚书大人的一个屁就得了个乡试第一名。有人说这个概率比今天中500万彩票大奖还低,结果人家夏器通硬是阴差阳错地高中了,真让人无语。

清末文廷式的《知过轩笔记》记载:光绪癸未科殿试,皇上钦点的读卷大臣中有李鸿藻、张佩伦、周家相等人。周家相早想攀附军机大臣阎敬铭,得知阎的儿子参加当年的殿试,便去拜访阎敬铭。交谈中装作无意地问:“公子平时临的什么帖?”阎敬铭没弄清楚周家相的来意,随口应付道:“犬子临颜体,每天悬腕作小楷。”殿试那天,周家相见一张卷子的字体肥硕,墨迹溢出格外,认定这就是阎的儿子阎乃竹的试卷,便力荐给主持评定名次的李鸿藻。李鸿藻心知肚明,嘻嘻哈哈就将卷子放在第四名。三天后进呈的10本卷子当众拆封,前十名进士按例即时召见。排在第4位的却不是阎的儿子,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的朱祖谋,这让陪同接见的周家相惊诧不已。虽说朱祖谋殿试高中第四的过程有点荒唐可笑,他书法不咋地,其实学问深厚扎实,任过内阁中书等要职,是晚清四大词家之一,编选的《宋词三百首》与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一样流传广远,至今为我们所喜爱。

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元·石子章《竹坞听琴》

前不久,游览“苏州状元博物馆”很受启发。苏州归氏家族自唐懿宗咸通十年始,有五人中状元,十数人中进士。有清一代,苏州科举更是盛极一时,常常连科折桂,令别处望尘莫及。出现了彭氏家族的祖孙状元彭定求、彭启丰,陆氏家族的祖孙状元陆肯堂、陆润庠,翁氏家族的叔侄状元翁同龢、翁曾源,吴氏家族的叔侄状元吴廷琛、吴钟骏,还有陆润庠与鸿钧的亲家状元。每每成为美谈。

他们之所以“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是因为这些家族均为书香门第,重视教育,有渊博深厚的家学传统。当然,金榜题名因素很多,据传刘春霖中状元,是因为慈禧太后觉得“春霖”这个名字好,兴许能给风雨飘摇的王朝末世带来好运,故而让他独占鳌头。再者卷面书法也会直接影响中举成绩,如同现代高考要求卷面整洁美观一样。康熙三十年殿试,康熙喜欢本来排名第二的戴有祺的书法,便把他定为了状元。

“苏州状元博物馆”珍藏有清代李家驹中光绪甲午科第二甲第三名进士的殿试卷真迹,卷面全文一千九百余字,字迹娟秀方正、光洁乌黑、如印刷体般工整严谨,真让人艳羡。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曹雪芹《口号一绝》

《红楼梦》里贾雨村吟的这首诗,表达了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乐的现实。当然,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来看,又有相通的地方。高考季里,读一读古人的“高考”趣闻,在紧张的气氛里呵呵一笑,考出好成绩,圆我理想梦!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遇见是缘,点赞点亮在看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一篇)

    一.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诸家. 儒家: 代表人物一:孔子(至圣),代表作<春秋>及门人据其言语所编<论 ...

  • 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

    ​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这些词汇在我们学习和写作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甚至我们在做"学习强国"的题目时,也经常看到这四个词汇作为选择题,是否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录取时的& ...

  • 古代“高考”:科举考试“连中三元”是怎样一种荣耀?

    在古代,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子弟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几乎可以说是读书人走向仕途.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途径.今天的高考跟古代科举考试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首先说人数,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每 ...

  • 看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如何给考生们打气的

    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场".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贡院最早始於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 ...

  • 古代高考如何保证区域公平?看看明代科举的这些做法,真是拼了

    旧文精选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两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一年 ...

  • 古代“高考”的那些事儿

    历史探秘大全 42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又到高考季,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代"高考"的那些事儿. 古代科举保密的那些事 在我国,早期的人才选拔主要采取的是举荐制,由于举荐制被世家大族把持 ...

  • 古代高考鬼见愁:想要考得好,心态很重要

    又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就一直被称为"百万学子过独木桥",其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尽管如今大学已经扩招,考上大学也不再被夸张地描述为"改变人生命 ...

  • 古代“高考”科举作弊被发现怎么处罚?重则砍头

    在古代,科举制度也成为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有人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作弊一事从古就有.可以说千年的科举史也是一部反作弊的历史. 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刚刚实行,如王维在考试前用诗文谒见公主请求关 ...

  • 古代高考屡试不中的那些画家名士

    古代,科举是一个等级.规条.名目繁多和严苛的体系.唐代科举仅有两级,而明清则有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童试的称为"秀才",代表可以脱离平民阶层,成为"士"了 ...

  • 陈海云:古代拆字趣闻

    古代拆字趣闻 陈海云 先来看一个现代真实的折字故事. 几年前我在广州的时候,忽然某天,有一个女人急急地走进我工作室要算八字.我见她来得急,就问她发了什么事?她说放在抽屈里的八千块钱丢了.我跟她讲:这个 ...

  • 古代高考作文题:写什么更容易金榜题名?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方生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2700字 阅读需要7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最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首先祝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