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郑信平||饭碗(散文)
饭碗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上午,初中一直到高中的同学永华从老家来市里,到我办公室坐了坐。三十多年了,我们从稚嫩到成熟,个子也从初一时的小不点到现在人到中年的(都是)横向矮锉锉,可谓有苦同担的绝佳好例子了。我们的外貌在变,也没变,我绝对相信,即使相隔几十米,看不清面目,我们也能从步态上互相认出来,因为彼此都太熟悉了。
我和永华都是土包子乡巴佬,其实,当时班上大多数同学家里情况都不见得好到哪儿去的,几乎都是土包子。乡巴佬之间朴素的同学情,真挚纯洁,此系由父母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都是农人。农人知道真诚对待土地,土地才有理想回报的真理,他们由此推导到人和事,在自己和儿女身上,也一直这么做着榜样给我们看。
我们之间好多人的父母虽然互不认识,但对子女同学的我们,那是熟悉得很,见多了,也太熟悉了嘛。缘由是我们彼此串门,周末在同学家里揩一顿好吃的,吃完才回家或干脆住下不走了。有同学来家,父母们自然高兴,真挚的欢迎体现在饭桌的菜蔬上。
山旮旯头的我是占尽了便宜,我的家在浙赣交界处,是反方向,加之山路不好走,谁都不想来,只是到初三毕业了,他们才约上,成行到我家去过。而我则是只要顺路的,几乎都揩过油,像颜冲永华启跃旺火等人,我是闭着眼都知道他们家的厨房在哪儿,更不用说他们的父母,以及他们老妈炒菜的技术了。
这是端同学家的饭碗而揩油,而充饥。前提是彼此家里都有朴素友善的老爸老妈,端的人是作为同学的我们。
这么多年来,同学情没变,变的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老了,好几次我回老家的路上,看到他们,几乎不敢相认,但他们的神态举止,还是深印于脑海的。其实,是我们变了。想想有多久没回家和自己的父母聊聊天了,更不用说像原来那样赖在同学家里揩个油了,就是和自己的父母也好像有了陌生感。对曾经十分熟悉的同学父母,现如今互相不敢认,或要仔细盯个半天才敢叫,自然不为怪啦。
这是我们工作了,要端自己的饭碗,也为了家里的儿女能端上饭碗,所致么?我看,不尽然吧。但“忙”“事多”这个好像是最佳的理由,此外无他。
父母有时也糊涂了,像我的老妈,总是将破烂杂物当宝贝,看到了就往家里捡。美其名曰这么好的东西,扔了可惜,以后不定用得着。或是,这是我当年花了多大力气多么节省才置办的,你就这么给扔了砸了,真是败家子,好心痛的样子。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郑信平,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