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先贤们的故事16--班杜拉
班杜拉
1.生平:1925年-
2.尊称: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新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故事:班杜拉于1925年出生于加拿大,父亲是一位农场主。班杜拉于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荷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班杜拉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就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那时,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把临床现象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加以概念化”,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实验中进行,以控制决定行为的因素。
1953年,班杜拉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964年升任教授。在此期间,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班杜拉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由于他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1969年-1970年,班杜拉受聘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2年,班杜拉荣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3年,班杜拉当选为个体心理学会主席。
1974年,班杜拉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6年,班杜拉当选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77年,班杜拉荣获卡特尔奖,被命名为“认知理论之父”。
1979年,班杜拉荣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80年,班杜拉当选为美国西部心理学会主席,当选为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同年其荣获攻击行为国际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9年,班杜拉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医学部院士。
1991年-1995年,班杜拉担任儿童发展研究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班杜拉担任加拿大心理学会名誉主席。同年,其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杰出贡献桑代克奖。
2001年,班杜拉荣获行为治疗发展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2年,班杜拉荣获西部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2016年,班杜拉荣获了美国国家科学奖。
4.学术贡献
(1)班杜拉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包括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适应与治疗等内容。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时,再一次表现出来。班杜拉认为,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了许多行为。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学习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班杜拉把强化方式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班杜拉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于做出更大的努力。班杜拉指出了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
(2)班杜拉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他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提出了观察学习是人类间接经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3)主要代表著作:《青少年的攻击》、《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行为矫正原理》、《心理学的示范作用:冲突的理论》、《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社会学习理论》、《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变革社会中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