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交通新方向,AI为智慧交通按下“加速键”
3月4日,全国两会正式开幕。
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发力“新基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共识,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焦5G、物联网、智慧交通等发展建言献策。
其中,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和重点投资领域倍受关注。
公路交通建设迎来拐点
经过过去二十几年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中国已成长为交通大国。
截止2019年,中国光高速公路总里程就达到了14.96万公里,20年增长了20倍。
同样,受惠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汽车保有量也在过去二十年实现了飞速增长,直接驱动着交通四要素:人、车、路和环境之间产生了新的诉求和新内涵。
这也让早已闻名遐迩的中国公路基础设施迎来一个全新拐点。事实上,公路交通领域在2020年1月1日发生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等三大机电系统得到了广泛使用,这标志着高速公路的运营与管理进入到一个全国联网化的新阶段。在这一新常态下,收费稽核、管理调度、出行服务等方面对于数字化转型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
与此同时,新基建热潮从2020年开始爆发,发改委明确指出新基建包含了融合基础设施,也即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智能交通等融合基础设施,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正在不断融入到公路等交通领域的业务场景之中。
然而,当前我国智慧高速建设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挑战。
首先,高速公路相关的数据感知有待进一步完善,智慧高速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数据,虽然当前公路信息化经建设多年,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数据,但依然还有很多数据是缺失的,比如大量的桥梁、隧道等数据,缺少足够的数据就无法对公路进行全面的感知。
其次,智慧高速还未真正形成综合管控网络。当前高速公路设备和系统的运维与管控依然是被动模式,加上近年来涌现出大量新设备,除了传统的机电设备、摄像头之外,像站点一体机、各种物联网设备、各级运行管理中心设备等等,急需一个综合的管控网络和运维平台进行统一、高效、自动化的管理和服务。
最后,智慧高速是一项涵盖“建、管、养、运、服”的长周期业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基于数据的科学综合决策能力将变得更加重要,如何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逐步改变过去传统依靠经验的决策方式,培养基于数据价值的科学决策将会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技术与交通的融合发展
对此,我国部分交通科技企业推出多项“智慧高速解决方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智慧高速公路的智慧水平、通行效率、通行安全、服务能力。
以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为例,前不久,沪杭甬高速建设了大数据智慧平台,通过智能分析与决策手段,协助沪杭甬高速公路在248公里运营道路上开展基础设施数字化、车路感知协同化、数据处理智能化、出行服务精准化、客货运输绿色化、关键技术产业化等改造:
一是路况运行监测。为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综合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运行效能,实时路况运行监测平台建立了由交通设施、交通运行、行业治理、安全监管和公众服务共5大主题、60个指标构成的交通实时路况监测指标体系。
二是事件联动处置。通过工作流模式,将地图信息、事件信息、路段信息等数据汇聚,基于“智慧交通”诱导算法,关联相应的模型,实施可视化显示并跟踪。
三是车辆动态跟踪。通过精细的定位、全局的视频分析、营运数据,分析车辆主体关系、行为模式。实现针对性的精准管控,从预测、预警、预防的管控模式升级,做到“能打、能防,能控”,即治理的交通分层治理模式。
四是应急处置系统。应急系统主要用于重大交通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处置,通过应急指挥系统,将人、路、车的相关协同信息通过大屏实时展现,同步进行决策及指挥。
为满足沪杭甬智慧化提升中的综合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需求,该项目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图谱以及多个技术手段,通过大规模、可扩展的并行计算框架,为沪杭甬公司提供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离线计算、流计算和算法分析能力;同时,提供机器学习能力,助力平台从海量信息中进行特征衍生和特征工程,挖掘数据价值。
据了解,沪杭甬高速大数据智慧平台运行以来,有大数据平台加持之后道路平均车速提升8%、通行能力提升20%、道路拥堵时间降低10%、拥堵指数发布、出行时间预测准确率达到90%、道路行车事故下降10%、救援时间缩短10%。
从长期来看,智慧高速是一场技术、发展模式、服务等全方位的变革,需要构建“数字化感知”、 “数字平台”、“智慧应用”的整体体系。智慧高速的秘诀在于用数据刻画物理世界能力的出现,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世界能力的提升,进而打通了从数据世界到物理世界的通道。它将现场感知、车况预测以及实时决策做到实时反馈,人、车、路、管理者都被全面连接在一起。
▎
▎资料来源:青瞳视角、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