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学院之三:微信十年后的“我们” 2024-05-10 17:34:27 心灵学院之三: 研讨人: 70后的哲学教师夏莹老师 出生于世纪之交的哲学学生谢廷玉 研讨背景: 微信所构筑的普遍化的移动社交方式,今年是第十个年头。十年前,我们都还在QQ上结交网友,希望能打破时空的界限,去认识更多新的朋友。十年后,我们已经开始要不断地删去一些从不联系的朋友,勾画哪些朋友可以看到我全部的朋友圈,哪些不可以。十年前,我们还不得不忍受着信息传递延迟所必须的期待。十年后,我们已经被包裹在如洪流一般的朋友圈里,面对即时信息的侵扰,疲惫不堪。十年前,多日未见的朋友,可能相见不相认。十年后,从未谋面的朋友的孩子,却可以被我们一眼认出,并对这个小生命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这是微信十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点点滴滴。但也正是这点点滴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我们与他人,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全部方式。Part 1:他者即我小谢同学:微信十年以来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这一点,微信的运营商们似乎有着同样的自觉,因此,微信的Slogan叫做:“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作为微信的使用者,如果让您来给微信一个slogan,会是什么呢?夏老师:让我们先从微信运营方提出的这个slogan说起吧,“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很好。但问题是这个slogan却没有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个slogan的设定实在是太过抽象了,基本上没有内容。所以我们就要沿着这个表述继续追问,微信为我们所构筑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在此,我更愿意把这种生活方式判定为“他者目光中的我”。微信如同我们生活的美图神器,它让每个人在微信上的生活变成了一种滤镜。每个人在微信上都活在他者的眼光当中,我按照他者的眼光来塑造自己,我希望别人怎样看待我,我就怎样塑造自己,所以它是滤镜化的,它的核心就是,每个人都活在一个“我”自身有关于一个美好生活的想象里面。就像我们拍出的美颜照片符合现在的大众审美,微信当中的生活方式也是种滤镜化的生存,我们给自己设置人设,人设就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东西,是勤奋的,还是悠闲的,这些人设的设定就像给自己加了滤镜一样,然后用每天在朋友圈里晒出的东西来诠释这样一个近乎抽象的概念,如果我每天晒工作报表,我的论文,这样就证明我在努力工作。如果我想让大家认为我是悠闲的,优雅的,我就晒下午茶,美丽的风景,旅游中的见闻。所以,微信朋友圈看似是对我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呈现,其实却是活在他者眼光当中的呈现。在这一意义上,微信的朋友圈近乎诠释了一个当代版本的“他人及地狱”。微信朋友圈给了我们塑造自己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本质却是被他者的目光规训下的自由。用一个黑格尔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我即我们”的状态,你还记得《精神现象学》在谈到主奴辩证法的时候,有一段非常神秘的表达,就是“我即我们,我们即我”。纵观微信十年,你会特别清晰地感到,在微信当中“我”直接就活成了一个社会化的我们。只是在黑格尔的时代,这个社会化的我们还需要哲学家的独有的富有穿透力的目光才能发现,而今天它已经实实在在的存活于我们手机上的微信APP上,这个他者,活跃着,近乎全年无休的通过点赞、评论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关系总和中的“我”。小谢同学:关于老师说的这一点,让我联想到近来一个比较火爆的左翼思想家韩炳哲,他说,我们每个人其实是在主动地曝光自己,让自己处于别人的一个目光之下,而且和老师提到的他者这个关键词很相似的是,韩炳哲也用了他者这样一个概念,他的说法是在微信当中他者其实消失了,因为每个人都在主动迎合他人的目光,所以别人也在迎合我们,塑造成我们喜欢的样子,所以当我们一眼望过去的时候,看到的也都是同质的,为了迎合我们而出现的形象,所以我们其实已经丧失了一个否定性,他把这样的一个状况叫做他者的消失,我们实际上已经在看不到真正意义的他者了。夏老师:韩炳哲的这个说法有些意思,但却有一种以非批判的方式消解问题的倾向。他似乎将“他者”等同于另外一个人,其实作为现代社会中与个体所对应的他者永远都是“社会”,它从来都是以隐形的方式来发挥着对个体的塑造,这种塑造注定是让个体趋向于同质化,这种同质化其实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社会化”。韩炳哲用一个“他者的消失”,貌似提出一个新想法,貌似更为激进,其实却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并且在这种所谓他者的消失当中,还似乎透露出一种将个人与社会所隐含的矛盾转变为个体自我内在的矛盾,换句话说,不是隐形的社会塑造我,仿佛是我自己在塑造我自己,这会不会导致一种“伪能动性”再造?小谢同学:韩炳哲的这个看法出自于他的《他者的消失》当中,他的逻辑大概就是说沉浸在虚拟媒体当中的人,他一直都会寻求一个正向的反馈,比如发一个朋友圈就一定会想要有人来点赞。如果他没有办法得到这样一个正向反馈,没有办法获得满足和认可的话,就会受到这样一个虚拟与现实的双重打击,可以说是我在现实当中也不太成功,我的展示面也不太成功,然后他就会感到不安,感觉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受到了一个损失,接着他就会来迎合这种群体的目光。从这个角度来说呢,的确不是一个他者的消失的逻辑,反而是隐形他者的显现。不知老师是否知道,为了诠释这个他者眼光中的我们自己,现在网上有很多这样一种服务:即花钱购买一些很豪奢的照片,让你来装点自己的朋友圈,再比如我们一起去喝下午茶,6个人拼单,然后轮流拍照,我们都不吃东西我们就拍照,拍完了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发朋友圈,以此来打造在朋友圈中的自己,这被称之为朋友圈中的展示面。夏老师:哈哈,我真的不知道还存在这样的服务。这真的是让我觉得资本逻辑的无孔不入。它可以把景观也资本化。所以说,当微信本身卷入到资本运营的时候,其结果不仅仅是整合几个APP,结合它们的功能,更厉害的在于开拓了资本的形式,打破了原初资本的一些界限,在过去我们认为不能买卖的,现在可以交易了。比如这种景观性的消费,或许就是介于实体和虚体之间的一种资本形态,实体资本很好理解,比如满足我们日常用度的具体的物件,而虚体资本更多指的是金融衍生品以及各类投资等,而这种景观性的消费或许是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如果没有移动媒体社交,没有微信这种生存方式,我们是很难想象一种景观如何能够被资本化。另一方面,我在想这个可被资本化的“展示面”是否也和东方人特有的“面子消费”的理念有关系。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更强,觉得我活成什么样子是我自己的事情,但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如何在伦理社会中塑造自身,我在他人眼中活得怎样似乎比我自己实际上活得怎样似乎更重要。由此产生了那么多的所谓的网红打卡地。这种景观化的消费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也可归入东方人特有的这种面子消费当中来。小谢同学:您刚刚说的还有一点很挺有意思的,东方的这种面子文化确实可能存在。但随着移动社交的普遍化,这种面子文化也正在破圈,成为东西方人共同的诉求。我也了解了一些国外的情况,国外大家在社交媒体上确实也会有这种营造展示面的现象,像 Instagram,还有Facebook上面都有很多所谓的大V,他们放出来这个照片,还有他们营造的生活场景,每次都有特别多的人来给他们点赞。但是也是有很多人因为介入社交媒体,反而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生存焦虑,他们在为了点赞量,为了阅读量不断的来改变自己,所以他们会感觉很不安,然后这种不安发展到最后的一个结果就是Instagram产生了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把点赞功能取消掉。夏老师:是的,这正是现代移动社交媒体给现代人带来的一种新的生存焦虑。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介,究竟是把原子化的个人进一步原子化了,还是让原子化个人社会化了?因为我们会发现,有了微信之后,我们更多的是虽然围坐在桌前,但却不会和身边人交流,所以感觉颇为孤独;但是反过来讲,我们觉得自己每天都跟在朋友圈的一堆人交流。这种“在人群中孤独”,是现代人的典型形象,每个人身处两层空间,在自己的微信里活得很热闹,但在现实中,大家孤独地憋在自己家里,现实生活中的原子化和虚拟社群的繁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你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谓虚拟社交成长起来的,有时候甚至不习惯现实交往,会出现所谓的社恐,对吧,我们那个年代的时候很少听说社恐,其实社恐的人往往不惧怕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在现实当中他会非常拘束。我觉得这是现代移动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型塑出来的一种特有人格。Part2:表情包中那个抽象的,抑或丰富的我和你小谢同学:我自己也清晰的感觉到自己被困于移动社交的网络之中,很是困惑,为什么我的家人,还有现实中的朋友,没有办法把我从虚拟的世界当中拉出来?夏老师:我想原因大约有两个:首先呢,目前的移动社交软件融合了很多功能,是一个完整的平台,所以我们拿着一部手机的时候,感觉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里,在相关性逻辑的引导之间,我们本来可能只是想通过微信给朋友说一件事儿,却一口气看了三篇推送,买了两件衣服。其次,微信的表达方式和现实当中不太一样,我们可以发表情,斗图,这甚至比现实中的交流和沟通都要丰富。比如小谢同学,你给我的直观感受是一个较为拘谨的好学生,面部表情不是很丰富的,在我这个老师的面前笑的不多,说的不多,但是你的微信回复却是迅速而可爱,经常会在回复中发一个萌萌的图,这种沟通让我觉得与和你本人打交道的时候感觉更自然放松,因此我甚至更喜欢在微信中与你的交流。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微信交流当中极为独特的东西。一方面,微信的文字化交流,会让人与人之间沟通经过了头脑的过滤,更成熟、理性,另一方面,微信大量的表情包的运用却又增加了与人交流更为丰富的层次感。有时候,我在与一些知名的老教授交流的时候,偶然也会用一个萌萌的图,对方也会反馈给我一个萌萌的图,那个时候,很多因为年龄和学术地位之间差异所带来的距离被瞬间缩短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彼此更丰富的一面,更富有层次感的一些面向。小谢同学:对,我也这么觉得,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其实都是在表演,包括我和您交流的时候比较严肃一点,或者一些老教授他看起来古板一点,这未必就是一个特别真实的状态,只能算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展演和自我塑造,反而是在微信上借助这样一些表情包,它能够把自己的另外一面给体现出来,某种意义上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我们和人打交道都要付出一个社交成本,尤其在两个人地位不一样的情况下,比如我和老师您在没有表情包的时候打交道的话,我是要付出更多的心理成本的,但是有表情包以后我觉得能把这个整改沟通过程软化了很多。夏老师:这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为今天的我们带来的抽象与丰富。朋友圈的展示面会把我们晒成一个相对抽象的社会人,但是私聊当中,个体的层次又相对丰富,层次感更强。朋友圈让大他者外显出来,而私聊又似乎让我自身获得了迸发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很有趣的双重维度的共在,微信在型塑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时将我们,朋友圈是一个面,私聊是另外一个面,如果说在朋友圈中我是在做社会性的表演性,那么在私聊当中我可能是一个更丰富的自我。Part 3 生活总在他处,他处又在哪里?谢廷玉: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恶化了个体的劳动与工作环境。比如说之前我做完一天的工作以后就下班休息,但是有微信以后,每个人都处于一个随时都紧绷的状态,随时都会被上司联系到,随时都会被工作给追上。而且很多人下班以后确实特别害怕看微信,就怕突然来了一个通知,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夏老师:对,微信是一个个公共的信息发布的平台,尤其是,当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聚集在一个平台媒介上以后,我们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界限确实已经消失了,这也是我们对于现代劳动场景的一个批判,之前在马克思那个年代,我们还可以看到哪个是工厂,哪个是家,通过两个空间的隔绝,也就完成了一个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分隔。但是移动社交媒体所构筑的工作空间是不一样的,因为微信同时是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这样一个虚拟构造的工作空间开始扩展了,原本存在于实体空间中的分割也被模糊化了,我们忽然发现,我们全程无衔接地处在了一种备战状态。面对这一所谓“被微信恶化了的工作境遇”,我们还需做进一步前提性的追问:为何我们的劳动可以被无限延展出特定空间之外?我们或可用奈格里的非物质性劳动形式转变来回应这一问题。但我却认为这还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仍然在于今天所有的一切都可资本化的现实,让我们的劳动成为了非物质性的劳动,成为了走出工厂和公司的大楼却仍可掌控我的生活。比如并不存在景观化消费的需要,那么那些在漂亮的咖啡店里拍照,吃东西的人们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在进行一种劳动。因此,并不是如微信一般的技术软件的操作方式吞噬了我们的劳动与休闲的界限,而是今天一切皆可资本化的事实才是罪魁祸首。从这一意义上说,奈格里等人仅仅依赖于非物质劳动向自主劳动的自我转变就可以实现对人之异化的扬弃,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的天真。在我看来,自由彻底扬弃“劳动的意识形态”,将人的劳动转变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那么什么样的社交软件的使用都无法入侵人的生活。而这一点,在今天资本逻辑统治的条件下大约还只能算作一种观念的乌托邦。小谢同学:感觉纯粹学者从事的研究在目前的条件下会不是距离一种自由自觉活动最为接近的工作状态呢?鲁迅先生不是说过吗,拿出打牌的精神来看书,天天看日日看,然后什么都看,做什么事的时候都看,我怀疑这种工作状态其实也就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目前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作者来说,这种转变是非常困难的。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线上线下融媒体工作环境的搭建,劳动对休闲时间的入侵变得更具合法性和合理性了。夏老师:是的,后疫情时代会极大地促进这样一种移动的虚拟社交的发展。疫情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它推动了移动虚拟社交的繁荣,推动了万物互联的过程。如果说在此之前,万物互联还只是资本运营方的主观意图的话,那么在后疫情的时代,它变成了一个社会必须的东西,新的资本逻辑正在一个大的虚拟平台之上去整合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全部生活都需要依托这个虚拟平台完成。至于我时常这样想,我们总是略带矫情的说着“生活在别处”,但在今天深陷虚拟平台所搭建的生活中的我们,这个别处又能是哪里呢?或许不过是同一个平台上内在的一个连接罢了。由此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平台资本的垄断化趋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这也就是我国于2020年底出台一系列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法的背景,目的正是以法律法规的设立来控制去驾驭资本的运行方式,让大家享受便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不让它走向资本的垄断化发展,我国在驾驭资本上拥有着绝对的制度优势。 更多意见交流请私信微博:黄竞欧1九76 进入激萌活动群 | 赞赏入口 赞 (0) 相关推荐 你有没有副业和第二职业?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614篇原创内容,2021年第11篇. 本篇的主题关于如何选择副业.第二职业. 这一主题对于我们这个公众号而言,是很"俗气"的话题了.但这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 289王帅杰:大学生恋爱之入股须知 爱情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维度之一,是否应该在大学开始呢,又如何开始一段适合的爱情呢? 一.大学值得一场恋爱 (一)脱单愿景和行动形势逼人 "都上大学了,你还没有一场甜甜的恋爱吗?&quo ... 厉娜再提许飞:最怕你那么相信一个人,而他却别有用心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木子默」 愿有一人,念你冷暖,懂你悲欢 01 本来以为许飞与尚雯婕的"恩怨情仇"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渐渐被人遗忘了. 但近日超女厉娜接受了采访,往事重提,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三:中医之临证观象上 各位全国经方论坛的同仁们,大家晚上好! 现在到了下午8点钟,下午7点-9点是我们心包经循行的时候,我们说'中医是爱心中爆发出来的智慧',今天从我们心中流淌出对我们医学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三:中医之临证观象下 问诊观象 我们谈到了四诊当中"望""闻""切","问"还没给大家讲呢."问"也有"问&qu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三:中医之临证观象中 问诊观象 我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我从一个小县城去到一个市里当大夫,头一个礼拜只看了2个病人,没人找我来看病.当时我们家亲戚问我:'怎么样?到那个地方病人还很多吧'.我说:'哪里多呀,我觉得是我最惬意的 ... EP013 通过自创系统到右象限,十年后生意存活的几率是1% 从左象限通往右象限的3种方式. 十年后再次“心梗”,同样的地方!医生警告:3个习惯必须尽早戒 胡先生,63岁,10年前因心肌梗死住院,植入3根支架.植入支架后,第一年他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并且戒烟戒酒,适度的运动.一年之后,觉得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认为身体已经恢复正常. 之后他到医 ... 微信十年100个常识!存起来,您会用得上 来源/公众号"读文摘精选" 原发布日期/2021-04-13 2021年,为大家整理了100个关于微信的知识点,从微信基本操作到公众号.小程序相关小知识,存起来,您会用得上! 01 ... 十年后,有出息的孩子都来自这7种家庭,请家长都读一读!(老师转给家长) 来源:教师E家(ID:edu589)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影响孩子三五年. 但一个好的家长,绝对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对于老师来说,您的孩子只是几十个学生中的其中一个,可对于您来说,孩子就是唯一. < ... 来稿刊发 | 华小夏:十年后再论熊胆行业 建国后,在限制野生动物利用的规定下,养殖野生动物入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最著名的莫过于取胆入药的黑熊养殖.2010年左右,黑熊繁育技术成熟,数量达到1万头,熊胆粉加工制药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出现了一 ... 十年后,有出息的孩子多来自这7种家庭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影响孩子三五年. 但一个好的家长,绝对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对于老师来说,您的孩子只是几十个学生中的其中一个,可对于您来说,孩子就是唯一. <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教育好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