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平山顶,与佛同行
第542篇原创
品茗读书行走拍摄
一意孤行旅行去
时间微信改版,一不留神我们就错过了.为了长情的陪伴,请设置“置顶”。点击上方“烟儿的深居与行摄”-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以后找不着我的时候,就点右上角“…”我就出现啦。
谢谢支持啦。
睥睨天下,又慈悲为怀;众生平等,亦唯我独尊。
——我辈平凡,与佛同行
香港六天游,实际上旅游的四天,四天里去了四个地方。回来后整理照片写些记录文字整整也花了六天。可是这六天却只记录了两处旅游景点,其他却一拖再拖,直到所有的照片因为硬盘的损坏而全部消失无踪!
我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一直以为照片就在电脑里,很保险很安全,不管我看与不看,它就会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管我在不在乎,它也一定会恪守着不褪不忘。然后,当有一天,它们凭空消失,才发现,消失的时候,才是这样的惋惜懊恼和痛心。
我分析过,为何原来一直热衷于记录的我,总怕时间一长就会忘了原来的记忆和心情。可这一次却迟迟不动笔一点也不心急。其实说到底,是自己的虚荣心呀!因为无人阅读,因为无人在意,所以才让自己少了动力。那个总是口口声声说“我记我的,别人看不看是别人的事”那样豁达那样淡然那样出尘的话,却只是自己一种愿望,一种目标而己。
所以,照片的失去,唤醒了自己的!也让自己以为真的是“与佛无缘”因为第三天的行程便是大屿山顶的大佛。可就在我敲敲打打的时候,并不是照片失了,而是因为放在那个我没有找到的文档里,而己。
世间最欣喜的,莫过于“失而复得”了!
找到了照片,照片就有大佛,也有了“与佛同行”动画片。亦真亦画,有平面也有立体,从古代到现代,从繁华到寂静……
“重重薄雾将从树上降下,与香炉中冉冉上升的烟雾交织出疑幻疑真的气氛,这时,菩提树魂的声音会带出故事的主角:一位追问着自己“我是谁?我为何生于世上?”的智者,揭开了一个名叫悉达多的男孩成为佛祖的伟大故事的序幕。”
身在王宫的悉达多,锦衣玉食,妻贤子爱,是未来王位的继承人。可是,荣华富贵皆浮云,现在美貌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终有一天会老去,内心的迷惘和追求,迫使他走出了紧锁的宫门。
走出宫门时,悉达多回头望了熟睡中的妻子一眼,那一眼饱含许多感情:不舍、难离、迷茫、痛苦、爱惜、坚定……也许我看得并不正确,理解得会有偏颇,毕竟我们是带了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眼睛,再加上自己的心去理解和解读的。
外面世界的浑浊,平民的贫穷疾病,生老病死,更让他急于找到普渡众生的方法:佛法是佛陀在修行中,所观到的宇宙真理,并将所证得的觉悟之法。他向森林深处地远行,苦行僧式的修行,磨练自己的意志摧残自己的身子,历尽人间各种各样的经历和遭遇……最后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是世人皆知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便已经能观到宇宙真理,堪破世事轮回。佛法高深,我之平庸,是无法领悟一二,更不敢妄想解读。还是那句话,只是记录,记录所看的、所想的、所思的,错也好,误也罢,那都是我自己的一番体会。
从小时候,听奶奶讲佛陀的故事,佛,便是法力无边的代名词,心生那一份敬畏。当时,并不知道,四五岁的我总是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人为什么要死?”这些问题,原来两千多年前的佛陀也问过,并从此走上求道修正的道理。
长大后,面对与我格格不入的世界,心生迷惘,因为无助,偶然看过一两本谈经说法,一棒顿悟的书,似懂非懂,似明难明。当时朋友规劝“这些书,偶看可以,但别入迷。否则会觉得人生没有意思,悲观失望。”但只觉得看这种书,能觅得片刻宁静,寻得一方清凉。
后来,又断断续续看些片断。觉得如果自己能做好一个“人”的文章,就已经功德无量,自己都诸多未明、许多欠缺,谈什么佛法的普渡众生?再高明的领悟,再深刻的佛理,不如一一粥一饭的施舍。然后便以为自己已经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因为无知呀!
以我之渺小窥看浩瀚之佛法,我之愚钝去领悟高深的佛理,真是无知而不知畏也!没有经过三十年的踏遍领头云,何来一嗅梅花便顿悟呢?以为看到人家的顿悟,自己也就能明了?
明了自己的无知,懂得无知的羞愧,从敬畏到浅薄的以为,再从识到自己的无知而羞愧,是否也是“与佛同行”的一点收获?
大屿山顶,与佛同行,我还是我,心未了明。
2011年暑假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