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日记|今年之“年”前所未有
今年的年真是前所未有之年:我们都奉命停留在深圳,想回家过年的人回不去,想出去躲年的人出不去,人人几乎原地不动,动的是身边流转的日夜和网上拜年的信息。这座建市以来每逢春节必空城的城市,两千万人一起经历了一个陌生的除夕之夜,和陌生的大年初一。过年更像过年的预演,或者竟是年即将消失的预言。
我不断翻看微信群的信息,发现老家春节的过法也变得无比新奇。平日寂寥荒落、人丁稀少的村庄,本应在过年这几天变得人声鼎沸,家家欢歌笑语,处处把酒话别离。可是因为疫情,太多出门在外的人依然在外,空心的村庄没有如期填满,传统的约定,一时不知该怎么应对现代村民的“大面积失约”。
更令人惊奇的,是村里也和城里一样严禁放鞭炮了。据说胆敢燃放鞭炮的人还会被刑拘。而且又听说,已经拘了三个人。可见往日的风俗已经演化成今日的罪名。
在我的记忆里,过年就是由相对陌生的人与声组成的。因为村里出现了许多平日见不到的新面孔,耳边又不停听到鞭炮声、拜年声,我们才可以确认年关到了。没有这些人影与声音,大年三十与初一,和一年中随便哪一天有什么区别呢?
尤其令我称奇者,是尽管今年返乡过年的人大减,而放鞭炮又会被抓,可是家族文化却在强劲复兴。以胡氏宗族而论,有热心人早就在张罗着新修族谱,又有几位年高望重者,筹划着募集资金,新修胡氏宗祠。按前些年惯例,大年三十中午前,胡姓各家族需自行集结,到自定地点“请爷爷奶奶(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此一种仪式在春节语汇中往往简化成为一个字——“请”。今年春节,这个“请”,发生了很大变化。
迄今我在村里至少过了三十个春节,不曾见过如此热闹和正式的“请”。微信上的“家族群”,一会儿文字通知,一会儿视频报道,简直有直播效果,让我这个远在两千多公里之外的“游子”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早晨七点多,祠堂中供品陆续摆放整齐,院子里鼓声阵阵,召集各户男丁到场。八点,“请”正式开始:先有一人扛一大旗缓缓行出祠堂,前方导路,红色旗帜的中央绣一大“胡”字。四人抬着一面红色大鼓,紧跟在族旗后面,另有鼓手,一路按节奏擂鼓不停。再往后是二人各持一副俗称“咣咣”的家伙,随鼓声开合击打,有疾有徐,务求整齐。其后,长长的队伍迤逦而来,很有几分威武气象。不知这到底是旧风俗的复兴,还是新传统的创造。
十几年前我主编“文化广场”时,曾在报上感慨道:现在的春节是越来越单调了:一场晚会、一席年夜饭而已,传统的年味正渐渐淡去,旧时过年的种种风俗,种种仪式,种种讲究,有的早被“革”了“命”,有的已被洋风洋雨冲刷得褪了色,就连鞭炮声也难得一闻了;侥幸“存活”下来的年俗,又往往“徒有其表”。当我们天天“过年”时,真正的年却独自寂寞,衰老不堪……
然而今年之“年”,会因变生变,从而变出新的年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