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笔记之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近来黎巴嫩电影较为热火。看完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迦百农》之后,我又关注到另一部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黎巴嫩电影《羞辱》。这部电影在烂番茄网站上有着88%的新鲜度和爆米花指数,在IMDb网站上有7.7分,口碑相当不错。它植根于黎巴嫩现实生活,以一件小事深刻剖析黎巴嫩所面临的民族、宗教矛盾和人性的弱点,值得一看。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羞辱的故事。不过这个羞辱仅仅只是一句带着侮辱性质的话语,却差一点引发社会动乱和流血冲突。

亚希尔是流落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打黑工”的巴勒斯坦难民,在维修社区管道时和黎巴嫩人托尼发生口角,骂了他一句“混蛋”。公司老板执意要亚希尔道歉,但托尼却当面辱骂“巴勒斯坦人从来不会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并说:“如果沙龙从开始就消灭你们该多好!”亚希尔怒不可遏,一拳打断了托尼两根肋骨。事后,托尼又因搬动重物,断裂的肋骨刺穿胸膜,造成气胸。托尼的妻子也因用力拖动丈夫而早产。于是,托尼和亚希尔走上法庭,事件一步步升级,从两个人的纠纷演变成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骂战,流血冲突一触即发。

从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语,发展到全社会站队划线的舆论风波,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其实,作为一名从业几十年的司法工作者,我却知道这并非个例。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常常有人因为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拔刀相见,酿成惨剧。事过之后,双方当事人都会悔之不及。

一般情况下,羞辱只是一两句言语,并不对人身造成伤害,更不构成犯罪(公开侮辱除外),但对人的精神伤害却并不比身体伤害要轻。所以,大多数人都难以忍受羞辱,甚至以暴力行为来回应,就像电影《羞辱》中的亚希尔一样。于是,羞辱——暴力回应——再次暴力回应,就成了恶性循环,酝酿出一个个社会纠纷事件。

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如何应对羞辱,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化解仇恨,实在是一门莫大的学问。冲动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它往往贻害无穷。《羞辱》通过这么一个生动的故事,阐释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循的深刻哲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羞辱他人,也就是羞辱了自己。

我非常欣赏电影《羞辱》对这场纠纷的处理办法。当事件一步步恶化,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民族冲突迫在眉睫的时候,风波却奇迹般地平息了。亚希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托尼的汽车修理厂门前,也就是他揍托尼的地方,用托尼的方式羞辱了他,骂黎巴嫩基督徒是一群“被宠坏的孩子”,激怒托尼打了他一拳,然后说出了那句此前一直说不出口的“对不起”。真精妙,以羞辱的方式对待羞辱,一报还一报,终于扯平了!这样的结局比之生硬的道德觉醒要高明许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