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至炳 文
处在黄河岸畔的名镇什川,自古以来、人稠地狭。与河争地,古往今来。
在旧中国, 什川就有人为占有更多土地而努力。然而这种努力,是只为自己谋利。是依靠官府势力和官僚资本,在黄河中投石筑堤,改变河流水势。以河 沙沉积后平整改造为田地。听说在民国时期还曾为河湾土地,上过法庭,打过官司。那时社会黑暗,谁有势力谁沾光,具体人家无需寻根问底,一定是有钱有势的富人。
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什川人口更多。虽然东山根一带,大、小壕壕,魁星阁山麓,大片坟地全部平成了田地。但还不够什川人民的需要,那时还没有大型的先进机械设备平山造地。压河坝与河争地是当时首选。
在六七十年代,黄河两岸争先恐后抢着拉石筑坝。什川先后修了头道坝、二道坝、三道坝。现在阳光城和文鑫公司所占用的面积全是压河坝淤积出的土地。为了修坝、马车人力车全部投入拉运石块。为了加快进度、后来还修了轨道车。为了筑坝、有的农民受过伤,流过血和汗。甚至还有的贡献了生命,这些真人真事。如长坡山腰队的的一位村民,被炸石时击中头部而牺牲。我的一位朋友、被轨道车碾伤了脚,至今还留着疤痕。当时,我也用人力车拉过石头,那是非常费力,非常危险的活计。记得有一次石块装的少些,负责人呼喊,我和同伴急忙把石块倒入河中,才去领票(作为记分的凭据,还计算每个生产队的投工,最后还要按应投工进行找补)。负责人批评指出:“拉的少不给票还要罚。后来装满装高,他才满意,喜笑颜开说:“这才像个样,好好拉,大石头两张票”。
在什川修堤筑坝的同时,河对岸的泥湾人也不分昼夜运石筑坝。还修了“猪嘴峰”做中流砥柱,出了上港和新地湾大片土地。现在是塑料大棚的蔬莱瓜类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青年人对土地很淡漠。这种社会现象长期下去,还能粮食满仓菜嫩果香吗?
现在农村振兴的热潮欣起,再看什川滨河大道,河坝已成靓丽的风情线,有双车道,人行道,有石栏护围。碧杨垂柳。鲜花锦簇,成为兰州黄河风情线的又一段新景。
近期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