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下:二十世纪)

到了二十世纪,画风明显走向抽象。

瓦西里·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1866~1944),俄国画家,世界公认的抽象主义绘画的鼻祖,也是杰出的艺术理论家、诗人、剧作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茶商家庭。自幼喜爱绘画,并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后长期定居德国,从事绘画研究。曾担任'新艺术协会'主席,致力于推广各种不同的画风。1910 年以后,他的抽象主义绘画风格越来越明显。他的代表作有《湖上》、《黄·红·蓝》、《蔚蓝的天空》、《白色的线》、《即兴31 号》、《粉色的音调》等等。

入选画作:

《构图八》

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康定斯基,认为「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而言,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为原则。」《构图八》只运用最基本的几何形状和色彩,元素彼此协调而抗衡的分布于空间中,审慎地到达全体性的协调感。自由与约束的对比,呈现出直觉表现和有意抽象形式间的关系。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立体主义流派的主要将领,20 世纪西方美术诸派中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自幼就酷爱艺术。曾考入马德里圣费尔南美术学院学习,因不满学院派的保守教学,又回到了巴塞罗那。在一个著名的沙龙里接触了各种艺术思潮。1900 年底到达巴黎,受到了塞尚、凡·高等艺术大师的影响。后长期定居巴黎。他在艺术上兼收并蓄,打破了历来的造型法则,开创了立体主义流派。他在世纪之交的变革时期,在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绘画代表作有《卖艺人一家》、《理头发的妇女》、《哭泣的女人》、《亚威农少女》、《三个乐师》、《格尔尼卡》等等。

入选画作:

《阿维尼翁的少女》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是20世纪最著名和享有盛誉的图像之一。五位裸女诱惑的望向画布之外。多样的视点、撩人的姿态、扭曲的面孔,粗粝的形体,使画作充满不安的力量。激进的几何风格,标志了立体主义的诞生。此画包含的元素被现代主义运动吸收,其理念不断的挑战着艺术世界和公众。

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1862~1918),奥地利分离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出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的匠人。他和两个兄弟都就读于奥地利工艺美术学校。他组织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绘画组织,进行艺术创新的探索。他结合平面装饰的手法,创造出了具有装饰效果的绘画样式。代表作有《吻》、《死与生》、《达那厄》等。

入选画作:

《吻》

尺寸:180×180cm

类别:银,金叶,布面油画

收藏: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美术馆

这是一幅表现爱的抽象主题寓意的杰作。在画面形式营造上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诸如线条和色块的组合,色彩中掺入金粉,使画面呈现出美妙温馨的梦幻场景。

表现主义艺术家克林姆特的《吻》,描绘被金色光芒缠绕,跪在花园中强烈拥吻的男女,女子沉醉的同时浮现出羞怯而被动的神态,充满性的矛盾和奇幻般的压迫感。金箔和华丽的装饰覆盖下,性的愉悦和与之相邻的死亡阴影,汇聚成绝望边缘颓废而唯美的强烈爱欲,成为极具装饰性的爱情隐喻。

克里姆特的这幅《吻》是具有强烈平面效果的代表作。此画具有明显的东方装饰风格和东方情趣,图案装饰符号被大量地使用,画中所描绘的两个拥抱接吻的男女,女人那张在男人爱抚下意乱情迷的脸是画家着重塑造的,画面笼罩在美丽的而略带不安的黄色调子中,他们的服装图案非常漂亮,所接触的也是平面化的图案,非常谐调。

在欧洲的传统文化中,传统手工艺一直不登大雅之堂,是不能和绘画艺术同日而语的。但是,随着后来的发展,一度被否定的平面装饰艺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克里姆特由于出生于一个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的家庭,从小就接触了许多有关传统手工艺和镶嵌画的知识,因而是他最早把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吻》是一幅装饰性壁画,也是一幅广受好评的艺术杰作。画中大量使用了金片、银箔等装饰性要素,使画面看上去熠熠生辉、金光闪闪。在这种金色的背景下,一对恋人在开满鲜花的柔软草地上,热烈拥吻。男人的双手轻柔而充满爱意地抱起了女人的头,正富有激情地吻着她的脸。女人的左手握着男人的右手,闭着眼睛,沉浸在无尽的幸福和浪漫的想象中。画中的男子乌黑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突出了男子的健壮和阳刚之气,而女子白皙的皮肤和红润的嘴唇显示她的娇柔和美丽。男人和女人身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样,除了女人有完整的身体曲线外,男人则完全处于这些图案的包围中。而这些长方形、螺旋形、圆形的各色图案有着很强的装饰性效果,也充斥着神秘的象征意义。有人就认为这幅画其实是强烈的情欲的象征,这些各种形状的图案是史前人类充满性神秘意义的符号。而画中的女人娇柔地依偎在男子的怀中,向他献上自己的脸庞和嘴唇,甚至无视环境的危险,是一种性爱的暗示。但是这种情爱在这种金黄色的色彩衬托下,在鲜花和各色图案的包围中,让人没有一点邪念和粗俗的感觉,将人从一种世俗的观念和道德的约束下解脱出来,只感到一种温馨、浪漫、富有激情的生命冲动。正如克里姆特的拥护者评价的那样:'还没有人给我们提供过一幅某种欧洲女子如此高大完美的肖像。'画面上各种金银片、铜、珊瑚的装饰使这幅画艺术魅力大大提高,它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件工艺性极强的工艺品。画面上的色彩主要是金黄色,点状的背景以及开满鲜花的草地把整幅画衬托得唯美而轻柔,让人不管怎样看都能得到一种新鲜而典雅的艺术享受。克里姆特是一位对人生有着独特体会和探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把绘画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的层次,把宇宙人生的生死循环进行了艺术的表现。他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浓郁的装饰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吸收了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年画等装饰要素,把绘画的装饰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因素,并开拓出了一种新的油画表现形式。

马蒂斯

马蒂斯(1869~1954),西方野兽主义艺术风格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出生于法国北部的勒·卡图镇。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1 岁开始学画,曾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莫罗画室学习。他受到了莫罗的色彩、高更的造型等多方面的影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野兽派风格,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揭开了序幕。他的代表作有《舞蹈》、《音乐》、《生命的欢乐》、《带铃鼓的宫女》等。

入选画作:

《舞蹈》

尺寸:269cm×391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舞蹈'是马蒂斯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上,五个裸体的女子手拉着手兴奋地围成一圈,既保持着永久的动态,又给人以平和的静感。在这一作品中,纯净饱满的色彩和色彩间强烈的对比代替了一切阐释和言说,色块自己构成了画面上的舞蹈,他们的交界显得坚硬而紧张,节奏在某种意义上被切割、不连贯中却依然显得流畅,通过这种方式,马蒂斯把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起来。

画中围成圈的舞蹈图案,从古典时代就被不断引用。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舞蹈》中,扁平化色彩描绘的舞者,形成圆环图案,以有规律的动感布满画布。画作对色彩、线条和形式的革命性使用,为20世纪绘画两大重要运动,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埋下种子。

此画在绘画上厚重有力,认识上洞察秋毫。画家所采用的表现手段无论是线、点、面、块、色彩、轮廓都力求简略到最大限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马蒂斯这种要求艺术表现要单纯化的原理,最初从黑人雕刻那里得到启示,那些雕刻具有原始艺术的单纯和儿童一般的稚气。

《舞蹈》是马蒂斯艺术成熟期的作品。画面描绘了五个携手绕圈疯狂舞蹈的女性人体,画面朴实而具有幻想深度,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背景和烦恼沮丧的内容,只是一种欢快、和谐、轻松,洋溢着无尽力量的狂舞场面。仿佛让人回到了远古洪荒时代,人们带着原始的狂野和质朴,在燃烧的篝火旁,在节日、祭祀的场合,手拉手踏着节拍,无拘无束,尽情地宣泄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表现舞蹈的绘画很多,可是没有哪幅画像这幅画这样来的明快、简约。蓝色的天空、绿色的大地是所有的背景,体格健壮手拉手的女人,雄劲有力的舞姿⋯⋯删繁就简,让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精神深度和生命的力量。画面上形态各异的人物姿态,富有节奏的韵律,手拉手循环舞蹈的造型,充满了流动的动感,张扬着生命的能量。在奔放、热烈的氛围中,有一种平衡的内在和谐,让人感受到一种肃穆、纯洁的精神陶冶。这也是画家一直追求的艺术效果,正如马蒂斯自己说的那样:'我所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它能避免烦恼或令人沮丧的题材。这种艺术对每个人的心灵均给以安息和抚慰,犹如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在身体疲乏的时候坐下来休息。'在这幅画中就达到了这种艺术效果。画中只有三种色彩,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大地代表了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大地的和谐;也可以看做是蓝色的夜空和绿色草原的对应下的安静和谐调。砖红色的人体,表现了女人一种原始的古朴、健康的美丽,也与蓝天绿地形成了对比中的均衡和谐。不管怎样理解,在这幅画上马蒂斯把色彩搭配的简约而又巧妙,用自然的笔触,把色彩的功能发挥到了单纯、协调,赏心悦目的地步。当然,这也是与画面整体的和谐氛围相互配合所产生的效果。这幅画是马蒂斯创作的三幅用来作装饰之用的壁画中的一幅,是为他的忠实赞助者,俄罗斯的收藏家史屈金先生创作的。其他两幅是《音乐》和《河边浴者》。不过这幅《舞蹈》在巴黎公展时,却遭到了一致的嘲讽,有人评论画家白痴、粗俗,只能画出如此幼稚、低劣的作品。可是,这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正是画家所追求的,刺目热烈的色彩、简化的造型、旋动的粗野舞姿,画家正是在对传统的大胆突破中,张扬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才华。而这种均衡、纯粹以及清澈的画风,给人以视觉的愉悦感,单一明快的风格,使人们从以往绘画的理性和凝重感中解脱了出来。正如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他不想奴隶般地去抄袭自然,他要去解释自然,让色彩发挥功能尽可能好地为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服务。从总体来看,马蒂斯的艺术创作在广泛吸收西方各绘画流派的艺术特色的同时,也把东方艺术中的写意色彩、平面形和装饰性特征结合在了一起。比如马蒂斯的这幅作品和我国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就有惊人的相似。并且他还把非洲艺术中质朴粗狂的风格也融入了自己的艺术。从而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创造了影响深远的艺术风格。

马尔克·夏加尔

夏加尔(1887~1985),俄裔法国画家,被称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出生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从小受到了俄罗斯和犹太民间艺术的熏陶,曾在彼得堡的几所艺术学校学习。1910 年到达巴黎,受到了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绘画风格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风格。代表作有《我与村庄》、《生日》、《绿色的提琴手》、《七根手指头的自画像》等。

入选画作:

《我与村庄》

尺寸:192 × 151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犹太裔俄国艺术家夏加尔的创作,充满了犹太民间传说和象征主义,这幅表现思乡之情的超现实图像《我与村庄》,主题、图案、用典和印象都以非逻辑的形式交叠,仿佛记忆的穿插与回放。强烈的思乡之情与民族自豪感,使这些貌似毫无关联之物,串联成强烈梦幻感染力的象征主义杰作。

《我与村庄》是夏加尔初到巴黎的成名作。画面的背景是典型的俄国农舍和教堂的塔顶,里面有'我'、牝牛、开花的树等。这既是艺术家记忆中的故乡风景,也是他心灵中的故乡。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分割法,所有的物象都被分割成了不同的形状组合在一起。一个人与乳牛的侧面脸庞构成了画面的主要组合部分,他们好像正在亲切对话,充满了温馨和默契的神态。

《我与村庄》是一幅让人感到怪异,同时又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作品。我们在欣赏画作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有关夏加尔和这幅画创作背景的东西。夏加尔出生于白俄罗斯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尽管童年生活坎坷,然而家乡淳朴善良的乡亲、虔诚的信仰、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风光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给他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深刻的印象。这童年记忆中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情,构成了夏加尔创作的永恒主题。1910 年他到巴黎后,接触了印象派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绘画风格,深受启发。在绘画的技巧上大有长进,可是他依然迷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用掌握的绘画技巧,按照自己记忆中家乡的景物创作了这幅画。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分割法,所有的物象都被分割成了不同的形状组合在一起。一个人与乳牛的侧面脸庞构成了画面的主要组合部分,他们好像正在亲切对话,充满了温馨和默契的神态。乳牛的脸上一个农夫正在挤牛奶,一个红色的大拇指般宽阔,像条路一样的形状伸在画中间,一个扛着长镰刀的农人正在上面大步向前走去,前方一个倒立的妇女好像正在为谁指路。画面远处有几座房子,其中有两座是倒立的,看上去有些匪夷所思,怪诞离奇。画面下端是一个小树,有着闪闪发亮的树枝。画面上的一切都是夏加尔记忆中故乡的物象,这些物象通过画家心灵的重新发现,水乳交融地组合在一块。画中的男子就是画家本人,他把自己对家乡虔诚和怀念的思绪化作了守望的雕像,永远看护着自己的故乡。他的颈上悬挂着的十字架,是他渗透到灵魂深处的宗教情结的见证。他是怀着沉甸甸的感情来描绘这幅画的,但同时也洋溢着一种梦幻和天真的赤子情怀,那倒立的人、房子以及这种种奇妙的组合,似乎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也许这就是画家心灵中的故乡,那是一种把灵魂与故乡交融在一起了的情怀。我们也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看出这幅看似怪异的画作中的可亲可爱之处,否则就会觉得荒诞和莫名其妙。在画中夏加尔把立体主义的构图风格运用的十分娴熟,但他把这种分割的物象赋予了一种默默的深意和情怀,不像毕加索笔下的那样的冷冰冰,甚至充满扭曲和恐怖的影子。色彩的运用也很大胆和强烈,绿色的人脸、白色的眼睛和嘴巴以及深红色的背景,黑色的远方,看上去色彩饱满、对比强烈,有一种很热烈和醒目的力量。很好地衬托了画中超现实主义的幻想风格。夏加尔是个感情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人。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一直笔耕不辍,辛勤工作,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富含着浓浓的深情。他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加上自己奇妙的想象,运用象征、写实、写意等多种手法,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绘画世界。他是用心、用情感去创作的,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如果让我用心来创作,那怎么都可以,可要我用头脑来创作,那么终将一事无成。'

杜尚

杜尚(1887~1968),20世纪最了不起的艺术家。一个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彻底否定传统的反艺术的大师。出生于法国布兰维尔附近一个艺术世家,兄弟姐妹都是艺术家。他极力摆脱绘画流派的窠臼,以自己惊世骇俗的创作思维反叛艺术,他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对艺术大胆、全新的诠释,对20世纪的许多艺术流派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代表作有《戴胡子的蒙娜丽莎》、《巧克力研磨器第二号》、《新娘被光棍们脱光了衣服》、《自行车轮》以及《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等。

入选画作:

《下楼梯的裸女》

尺寸:147.3×88.9厘米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现藏费城艺术博物馆

1912年,一个名叫杜尚的青年将一幅名叫《下楼梯的裸女》的油画交到了一个由'立体主义者'举办的独立沙龙画展。可是主办方看了这个作品后不满意,希望杜尚能把画作拿回去修改一下再来展览,可是杜尚一言不发地把画拿走了。到了第二年,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国际现代艺术展',《下楼梯的裸女》却成了整个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但《华尔街日报》则是这么评价它的:'标题牛头不对马嘴,画布上没有裸体的人,不管你怎么用心看,也不管你从什么角度看,都只能看到一块画布。'

杜尚立体主义兼未来主义的先驱之作《下楼梯的裸女》,呈现了连续叠加人形构成的动作,刺激的色彩、不协调的角度、杂乱的线条都使它成为特立独行的争议之作。1913年沙龙展评委以其「超出所能忍受的限度」为由拒绝。深受打击的杜尚,从此脱离任何团体,开始了永不回头式的反叛艺术之路。

《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是杜尚的一幅代表作。画中楼梯被描绘成松散的有机体形状,画面人物呈现尖锐的几何形状,运动的速度显得更快而又断断续续。这幅画成为现代艺术中狂热性的典型象征,因而也成了传世名作。

如果不了解杜尚的生平、艺术观、生活理念,冒然来欣赏这幅《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肯定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彻底的不知所云。即使你了解这些背景,再来欣赏这幅画也仍会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场面,来彻底地感受一下这种离经叛道的艺术举动:一个人把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光洁的男用小便器直接送去参加纽约独立派画展,把它立起来靠在墙上,并美其名曰《泉》,令人感到是对安格尔名画《泉》的亵渎和不敬;从市场上买来廉价的《蒙娜丽莎》印刷品,并给这位优雅的女士随意添上两撇小胡子,最后不无得意地取名为《L.H.O.O.Q.》(法文意思为她的屁股热烘烘)⋯⋯这就是杜尚,一个在西方艺术史上,石破天惊,让许多人匪夷所思的艺术家。他随心所欲地冒出许多奇怪的念头,轻而易举、玩世不恭地就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杜尚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就受到各种艺术流派的熏陶,也从不用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等琐事所羁绊。在他的艺术理念中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就是绘画,就是创作,他高兴什么就是什么,可以把大把的时间消磨在下棋上,也可以去进行创作。甚至在功成名就之时彻底放弃艺术,去从事一个图书管理员。他曾经认为:从事艺术的不必绘画,雕塑也不必创作作品。因为,生活既是艺术,艺术是现成的。莱维德曾经说过:'在观念艺术中,观念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所有的打算和决定都是预先想出的,而创作只是随便敷衍罢了。'可以说杜尚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我们只能间接地领悟他的精神,而无法模仿他。他打破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线,把生活中许多现成的东西都赋予了艺术的光环,在反传统、虚无主义的'无中生有、大相无形'的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领悟。《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是杜尚对传统绘画进行彻底改革的决定性作品。据说,他曾经在一个搞摄影的朋友那里看到了一张重复曝光的底片,底片中连续动作互相重叠的现象,给了画家很大的启发。不过在这幅画上,客观的人物形象不是画家所考虑的,他把下楼梯的裸女分割成一块块有线条组成的形状,我们隐约中能看到许多重叠的动作状态。明亮的油黄色在光线的照射中熠熠生辉,一组组互相交叉的动作幻影在匆匆中定格,有一种工业时代机器和人互相交织的紧迫感和速度感。很显然这幅画的创作受到了未来派和达达主义的影响,吸收了速度和反艺术、反传统的理念。这幅画在1913 年沙龙参展时,评委以其'超出了人们所能忍受的限度'为由拒绝了它,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杜尚,他默默地取回了画作,在巴黎的一家图书馆找了一份极其简单的为人借、还书的工作,并且从此不再参加任何标榜着某种主义和某种精神的艺术团体,开始了永不回头式的反叛艺术之路。也许正是大胆的艺术行为,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作品的现成性和不可企及性,构成了杜尚独特的魅力吧。不过,不管怎样,杜尚的出现使西方美术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后来的许多艺术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影响。20 世纪的60 年代以后,杜尚更是被尊称为'无作品大师'。

席勒

席勒(1890~1918),20世纪初期杰出的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出生于图尔恩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从小酷爱美术, 1906年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来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他的画风压抑、沉闷,常以颓废、神经质般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1918年在他28岁时死于流行感冒。代表作品有《家庭》、《雨孩》、《向日葵》、《斜卧的女人》等。

入选画作:

《斜卧的女人》

尺寸:96 × 17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私人收藏

画面上的女人瘦骨嶙峋、皮包骨头,身上一根根突出的筋骨清晰可见,并且遍体鳞伤、血迹斑斑,好像是刚刚制作成的人体标本一般。她们病态地扭曲在一堆褶皱的烂布上,似乎是在病痛中的惊悸拥抱,或者是死亡之前的最后挣扎。一堆堆仿佛波浪一样的褶皱衬布,仿佛是坟墓上飞舞的祭纸,让人眼花缭乱,充满焦灼和窒息的烦躁,周边刺目的黄色更是让人眩晕和慌乱。

'分离画派'的作品用表现主义的全新画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端痛苦、灵魂破碎、沉闷、无奈、完全死气沉沉的病态现实,充满苍白、扭曲、憔悴、病态,让人感受到死亡般的气息。画面从色彩上看,白色的衬布和黄色的背景构成了令人刺目、眩晕的对比,也与人体的苍白和血色形成了对照,就如同把一个血淋淋的人放在一个有着洁白床布的床上,达到了极为强烈和震撼的表现效果。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奥地利形成了一个以'还时代以艺术,还艺术以自由'为艺术理念的画派,席勒是其中重要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苍白、扭曲、憔悴、病态,让人感受到死亡气息般的人物形象。《斜卧的女人》是席勒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画面上的女人瘦骨嶙峋、皮包骨头,身上一根根突出的筋骨清晰可见,并且遍体鳞伤、血迹斑斑,好像是刚刚制作成的人体标本一般。她们病态地扭曲在一堆褶皱的烂布上,似乎是在病痛中的惊悸拥抱,或者是死亡之前的最后挣扎。一堆堆仿佛波浪一样的褶皱衬布,仿佛是坟墓上飞舞的祭纸,让人眼花缭乱,充满焦灼和窒息的烦躁,周边刺目的黄色更是让人眩晕和慌乱。画上的人物形象充斥着病态、颓废、扭曲、痛苦的种种挣扎。我们也不难想象到画家是怀着怎样痛苦、无奈、颓废和灵魂的伤痛画出这幅画的。席勒经历坎坷,他几乎用尽了全部的精力,近乎疯狂地进行创作,艺术家天性的敏感、痛苦和挣扎在他的画作中自然体现得淋漓尽致。席勒在这幅画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才华是不容质疑的。比如这幅画,从色彩上看,白色的衬布和黄色的背景构成了令人刺目、眩晕的对比,也与人体的苍白和血色形成了对照,就如同把一个血淋漓的人放在一个有着洁白床布的床上,达到了极为强烈和震撼的表现效果。两个人蜷缩的姿态,扭曲而又战栗,把内心的痛苦和惊悸很好地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了出来,把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拥抱》

席勒《拥抱》中躶体男女忘情的彼此交织,颤动的笔触、扭曲的身躯,给人以颤栗的错觉,似乎周围的空气都已经凝固。情爱的激情碰撞中,蕴含着病态、无奈、扭曲而痛苦的挣扎。席勒对性有着宗教般的痴迷和狂热,但画作真正试图表现的,却是异性之间敏感而微妙的关系,以及生命在环境中的强烈张力。

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1879~1940),德裔瑞士画家,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的一个音乐世家。曾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对铜版画也有相当兴趣,是1911年康定斯基组织的'青骑士'画派的主要成员之一。1916 年应征入伍,这期间对神秘的东方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绘画风格。后来曾执教于魏玛、杜塞尔多夫等地。他的绘画作品色彩和线条处理得很有特色。代表作有《老人》、《难忘的构图》、《金鱼》、《风中的狄安娜》以及《死与火》等。

入选画作:

《死与火》

尺寸:46*44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瑞士伯尔尼克里基金会

《死与火》是画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创作的,画面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凄凉和哀愁的氛围,充满艺术的感染力。画中粗重的黑色线条隐藏着一种不堪负荷的沉重。中间由符号语言组成的苍白的人物形象,就像一个骷髅头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死亡的预示。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形象的眼睛和嘴巴是由'T'、'O'、'D'三个字母组成,而这三个字母组成的'tod'一词,在德语中正是死亡的意思。

《死与火》是画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创作的,画面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凄凉和哀愁的氛围,充满艺术的感染力。画中粗重的黑色线条隐藏着一种不堪负荷的沉重。中间由符号语言组成的苍白的人物形象,就像一个骷髅头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死亡的预示。

克利出生于音乐世家,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他曾一度在从事绘画还是音乐上进行过艰难的选择,后来选择了绘画。他是康定斯基组织的'青骑士'画派的主要成员,但与康定斯基不同的是,他没有走向完全消除物象的抽象主义绘画风格。他也探索表达物象外的绘画艺术,但是总的看来他的绘画风格多变,形式多样,很难规划到哪个具体的艺术流派中去。克利在西方绘画史上更以出色的色彩和线条的运用而备受推崇,而在绘画中运用一些神秘的符号语言,也是他最为突出的特色。克利的作品有一种别致的情趣,甚至有人评价有一种童稚的天真。但是,事实上许多作品都是画家深思熟虑后,对人生一种独特的体会和洞悟。克利有深厚的音乐素养,又加之他对建筑有特别的研究,这反映在他的绘画上就体现出音乐的和谐以及建筑的平衡感、结构感、线条感。这幅《死与火》创作于画家生命的最后年头,当时画家患了重病,生命垂危。画面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凄凉和哀愁的氛围,这不是一种主观臆断的猜测,而是画面上的艺术感染力使然。画中粗重的黑色线条隐藏着一种不堪负荷的沉重。中间有符号语言组成的苍白的人物形象,就像一个骷髅头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死亡的预示。并且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形象的眼睛和嘴巴是由'T'、'O'、'D'三个字母组成,而这三个字母组成的'tod'一词,在德语中正是死亡的意思。克利对这个形象处理得极为特别,一方面采用了图画和文字组合的方式,看上去新颖、有趣;另一方面,这个形象从轮廓上看是个面向左的人,可在五官的处理上却是面向大家,这种反常的处理,使画面妙趣横生,也体现了画家一种别致的幽默,这扭曲的形象仿佛是画家对生命或者死亡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奈和反讽。这一绝妙的处理也彰显了画家的生活情趣、艺术才华、性格特征。画面的右方有一个由粗线条构建成的像我们象形文字的小人,正在刺扎这个人头,它是病毒或者疾病的象征。人物的左手托起了一个圆圈,这是太阳的象征,也是时间的象征。它表示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结局,他只是一种过程,画家会轻松面对。正如画家在给朋友写的信中写道的那样:'当然,我不是偶然地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我所有的作品都指向一点并且宣称,终期将至了。'因为有对人生、对死亡的深刻理解,所以画家从容面对,并且不失理智以及对生命最后的戏谑和幽默。画中的色彩有一种令人压抑的恐怖感。火红色的背景有一种死亡的气息,苍白色的人物形象仿佛是坐在血里的病人,整个画面色彩的搭配有一种古墓中壁画的陈腐之气,各种符号语言也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玄学的味道。克利的作品有一种奇幻的色彩,不是纯粹的抽象或者写实,而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一种在画家独特个性支配下的自我的艺术。他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深刻地影响了许多的后来画家。

《红气球》

保罗 · 克利的名作《红气球》,在黄、灰、蓝的天幕中,太阳般的气球朝气蓬勃,充满简化的天真和诙谐的风格,仿佛被雾霭围绕着的神秘的童话国度。画作中蕴涵着极为丰富复杂的文化冲动。孩童般浪漫的艺术语言,融汇深沉厚重、意义复杂的敏锐洞察。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天真与深沉、现实与幻想,天马行空般自由而抒情。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风格派'领袖人物,逻辑抽象主义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出生于荷兰阿麦斯福特,曾就读于阿姆斯特丹的美术学校,后来受到了立体主义的深刻影响,开始创作抽象主义画作。他的作品通过对空间和几何构图的巧妙安排,达到了一种色彩鲜明、造型和谐的特点。代表作有《灰色的树》、《蓝、灰和粉红色的构成》、《油画第一号》、《百老汇爵士乐》以及这幅《红、白、蓝的菱形画》等。

入选画作:

《黄、蓝和红的构图》

蒙德里安的绘画结构里有乌托邦式的纯粹,有一种平稳的和谐与永恒。颜色、空间感、位置都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表达的。《黄、蓝和红的构图》是治愈系的视觉盛宴;用理性和秩序构建具象与抽象的平衡。「三原色」的简单结构,反映了对于「和谐」的独特理解,以及在失衡中找平衡的艺术理念。

《黄·红·蓝》被认为是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最好诠释。它试图把抒情和几何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的办法就是在几何结构与造型中配上明亮的光与柔和的色彩,使抽象绘画富于激情和想象。抽象艺术本来就是捉摸不定的意念图案,所以,面对《黄·红·蓝》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无谓的猜测、揣摩与思考,在色彩、线条的舞动中,尽情体会艺术的纯粹与美丽。也许有人并不习惯这种没来由的表现,然而美丽却是不可置疑的,震撼更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因为它的美拥有与心灵节拍相吻合的节奏,或混乱,或激荡,或野蛮,或明快……不用在画面中费尽心力寻找什么,仅仅在视觉的纯粹享受中,你就已经感受到了。

迭戈·里维拉

迭戈·里维拉(1886~1957),墨西哥20 世纪最负盛名的壁画家之一。出生于墨西哥的瓜纳华托州。他早年留学巴黎,受到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的熏陶,后又探索融汇了墨西哥本土玛雅、印第安、古阿兹特克等民族传统艺术精华,创造出了一大批气势磅礴、冲击力极强的巨幅壁画,对墨西哥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代表性作品有《墨西哥的历史》、《人类处在十字路口》、《富人的夜晚》、《穷人的夜晚》等。

入选画作:

《墨西哥的历史》

类别:壁画

收藏:墨西哥,墨西哥城,国民宫中央回廊

里维拉从民族艺术的角度出发创作《墨西哥的历史》这幅作品,它是为殖民政府遗留下来的宫殿中央楼梯的回廊所做的大型历史题材壁画,整幅画事件选取典型感人,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0 世纪初期,刚刚获得革命成功的墨西哥政府,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决定创造一批形式新颖、具有民族特色、充满活力和革命激情的艺术作品。据此,当时的墨西哥文化部长巴斯孔塞罗决定创作一批大型壁画。1921 年从欧洲回到墨西哥的里维拉,在政府的委托下,受命创作了一大批壁画。《墨西哥的历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为了表现壁画中的民族特色,里维拉更多的考虑从民族艺术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为此,他经常出入人类学、民俗学博物馆,对墨西哥古代各民族的服装、工具、兵器、生活习俗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这一气势磅礴,场面宏伟的大型壁画。《墨西哥的历史》是为殖民政府遗留下来的宫殿中央楼梯的回廊所做的大型历史题材壁画,创作前后历时7 名画档案年。内容自印第安人创造文化和神话开始,经过西班牙殖民时代,一直到墨西哥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独立革命以及后来的墨西哥现代化过程等墨西哥的全部历史。其中印第安人的风俗、生活细节、宗教仪式、市场以及殖民主义者来到美洲后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奴役和残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所看到的'西班牙人的到来'是整幅壁画中的一个局部。画面上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印第安人质朴、平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开始了印第安人民的血泪史。天空是阴沉的,弥漫着哀愁和沉重的气氛。远处的大树上悬挂着被吊死的印第安人尸体,成群赤身裸体的印第安人在白人皮鞭的驱赶下去开矿、砍伐树木、耕耘或者搬运沉重的货物。近处西班牙人和殖民总督正在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成群的奴隶正在被打上标记。西方的传教士正在传播基督的福音,却无视身边的罪恶,表现出极大的讽刺意味。在印第安人城镇的废墟上正在盖起带有十字架的教堂。一个印第安妇女提着一个包裹,背着年幼的孩子正在被无情的卖掉,孩子的眼中流露出凄凉的泪水,让人惨不忍睹。大量的牛马、猪羊正在被掠夺走,连牲畜的眼中都充满哀愁,在画面远方的海水里停泊着殖民者的船只。整幅画,事件选取典型感人,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里维拉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更是怀着深厚的感情,他热情讴歌墨西哥美丽的河山大地、勤劳朴实的人民,也强烈地控诉殖民者的罪恶行径以及对印第安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所有的正义的举动都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包括客观的描绘历史也是这样。在整幅壁画中,里维拉把整个墨西哥的历史都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描绘,包括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民族创造的悠久辉煌的文明以及后来获得新生的墨西哥人民在建设中所取得巨大成就。纯粹的政治常常会扼杀艺术的生命力,然而,脱离人民群众生活纯粹的艺术也只能是少数人把玩的对象。像《墨西哥的历史》这样的大型壁画,把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历史同一定的政治性结合起来,把画家杰出的创造力和高度的绘画技艺结合起来,使艺术和欣赏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因而是艺术的幸事,也是墨西哥人民的幸事。

达利

达利(1904~1989),20世纪超现实主义大师,有画坛'怪才','20世纪艺术魔法大师'之称。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菲圭拉斯。曾就读于马德里美术学院,自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诡异个性。他的作品千奇百怪,充斥着魔幻的色彩,梦呓般的形象。他也是一个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他的作品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拥有历久不衰的美誉,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代表作有《记忆的永恒》、《欲望的顺应》、《加拉丽像》、《圣安东尼的诱惑》、《飞舞的蜜蜂所引起的梦》、《哥伦布之梦》等等。

入选画作:

《记忆的永恒》

尺寸:24x33厘米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记忆的永恒》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

达利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荒诞之作《记忆的永恒》,以袖珍面的技法,描绘了死寂般宁静的加泰罗尼亚海岸边,不可能在此环境中出现的物象。时间被强烈扭曲和静止,仿佛一切都被融化成了无意识的东西。画作表现出「无意识的梦境与幻觉」,同时暗示了个人情感在物质世界挤压之下,迸发出的无法回避的力量。

这幅《记忆的永恒》是画家早年的代表作,由于画面中有一非常醒目的表,但是软绵绵的像是一块面团,因此有人习惯称之为《软表》。这幅画反映了这位超现实主义画家对形式主义的讽刺,是画家追忆童年时的某些幻觉。为了这幅画,达利特意跑到精神病院了解患者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实的反映。

达利是个不折不扣的天生超现实义者,他的绘画是逼真细腻与古怪荒诞的混合物。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那样:'我在绘画方面的全部抱负,就是要以不容反驳的最大程度的精确性,使具体的非理性形象物质化。'他的创作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尤其是性心理学影响。他有意地把一些东西通过潜意识的幻觉表现出来,他自己发明了一种叫'偏执狂临界状态'的创作方法,就是在自己身上诱发出种种物象的神秘感受,再把它表现在画布上。由此也可见他本人的古怪和不可理喻。他的作品给人全然没有逻辑和秩序的荒诞、错位,不可理喻的感觉,让人感到仿佛是一场梦幻一样。达利曾自称自己的作品为'手工制作的梦境照相'。但是在他的画面上,每一个对象都又描绘得细腻、逼真、形象。他主要是通过一些莫名其妙的荒唐古怪、匪夷所思的艺术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梦幻、荒诞、怪癖的超现实主义效果。《记忆的永恒》是一幅极能代表达利创作风格的著名作品。在一片死寂的海滩上,远方的大海、山峰都沐浴在太阳的余晖中。一个长着长长睫毛,紧闭眼睛,好像正在梦境中的像鱼又像马的'四不像'怪物躺在前面的海滩上。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还有一个爬满了苍蝇的金属盘子,好像正在被苍蝇啃噬掉。画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只钟表,它们都变成了柔软的、可以随意弯曲的东西,显得软塌塌的,如同面饼一样,或挂在枯树枝上,或搭在平台的边缘,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钟表都不堪负荷,疲惫不堪地松垮了下来似的。在这里时间被强烈扭曲了,停止了,仿佛一切都被融化成了无意识的东西。我们无法猜测画家通过这些扭曲的东西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有人认为是对时间一去不回头的无奈和恐慌;有人觉得是画家对当时充满矛盾、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所表达出的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也有人认为纯粹是画家对人类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空寂、虚无意识的弗洛伊德式的潜意识反映。可是,不管画家多么力图描绘那种无意识的状态,这幅画也必定是画家经过有意识的努力,绘制出来的,是真正创作出来的作品。正如弗洛伊德本人对达利说的那样:'你的艺术当中有什么东西使我感兴趣呢?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可是不论怎样,这幅画都是超现实主义的经典画作,这些软绵绵的时钟成了超现实主义的代名词,这幅画也成了人类美术史上不朽的杰作。正如巴尔评价的那样:'软表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幻想的、异端的、扰人的,它使人哑口无言,使人慌乱,让人催眠,它毫无意义,疯狂混乱——但对超现实主义者来说,这些形容词是最高的赞赏。'

《哥伦布之梦》

尺寸:411 × 310cm

类别:布面油画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人,一个著名的航海家。有人说:'哥伦布梦见美洲,上帝便把海水变成新大陆。' 达利在这幅油画中描绘了壮阔的航海景象,复杂的构图表现出一种紧张的节奏。最引人注目的,是达利在风帆上画上了圣母身穿长袍的形象。圣母双手紧握,凝视着远方,似乎在虔诚地期待着什么。也许,就是新大陆吧⋯⋯

《哥伦布之梦》是画家在创作鼎盛时期绘制的一幅作品。内容取材于15世纪末哥伦布率领三艘中世纪后期的木帆船,顶着惊涛骇浪,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的一段史实。哥伦布为了感谢上帝,将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在画中达利把这段历史进行了改头换面的梦幻般组合。画面上出现了许多古代达官贵人出行时,仪仗队伍常用的旗幡。最大的一个旗幡上面是圣母像,可是他采用了透视的画法,看上去就像圣母站在旗幡上一样,有很强的立体感。圣母抱紧双手,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这些长袍一直缠绕到了正在拉动的木帆船上,看上去蔚为壮观,古怪滑稽。画中的哥伦布是现代人模样,他左手扶着旗幡,右手正在拉船靠岸,他的左边有无数个小十字架。画中的帆船很小,而它上面的两个风帆却很大,都被风鼓得满满的,并且上面都有很大的十字架图案。哥伦布的右边两个人正举着高高的十字架。他们的前面海水被画成了一整块白冰,天空中布满了铺天盖地的冰雪,特别是密密麻麻的冰条子,还有奇异的十字架飞来。几个赤身裸体的人在水里举着各色的旗子,这些旗子都在风雨中迎风招展。画中没有时空的制约,所有的一切都处在茫茫的水雾之中,仿佛是梦境的再现。可是,如果说画中的事物都是不合逻辑的梦境,拉船的哥伦布,旗幡的圣母像又是如此真实,描绘得细致逼真。总之,在画中画家把一切的怪诞、不可理喻都被交融在一起,让人在虚幻和真实,意识和潜意识,合理和荒谬中彻底迷失了方向。而一些荒谬的内容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场面独特,搭配随意,令人不可捉摸,或许这就是画家所要达到的目的。达利认为,人世本来就是荒谬和充满矛盾的,而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是精神堕落和呆痴'。他通过这些虚幻的意象,表现了对现实的一种自我的反应。正如他说的那样:'当精神不安和偏执狂盛行之际,应该把混乱的意识集中起来,加强人们对世界的怀疑。'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很多人对西方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以及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归宿等等都产生了怀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达利,以其敏感的艺术家心怀,也自然会对这一切产生怀疑、焦虑和不安。而这幅画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是希望让逝去的哥伦布再做一次发现'精神新大陆'的航行,表达了画家对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的逃避和批判。这样的理解极富新意,也是比较合理的。超现实主义其实是通过一些怪诞和荒谬的形象以及梦境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的艺术方式。对20 世纪以及现在的艺术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比如一些动画片和恐怖片等就深受其影响。

杰克森·波洛克

波洛克(1912~1956),20世纪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行动绘画'的先驱者。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迪镇,曾在洛杉矶艺术学院学习,后移居纽约。他的艺术受到了欧洲超现实主义潜意识创作以及印第安'沙画'的影响,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行动绘画'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月亮女人切割圆》、《一体,作品第三十号》、《青色柱子》以及《薰衣草之雾:第一号》等。

入选画作:

《蓝柱》

美国艺术家杰克逊 · 波洛克以独创的「滴画」技法闻名。巨大画布平铺地面,四周游走时,将颜料喷洒滴溅画布,同时综合使用多种材料,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追求下意识的极端放纵的方法。《蓝柱》标志了其绘画的全新浓烈度。丰富的色彩也摆脱了此前略显拘束的调色,其富丽感令人叹为观止。

《薰衣草之雾:第一号》

尺寸:221 × 300cm

类别:布面油画

收藏: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像是画家无法从如此优美的色彩中脱身般,这是波洛克的作品中色彩最浓重且最丰富的作品之一,彼此纤细复杂地纠缠、搀和在一起的各种图形,还有全彩的交响乐都给人惊奇。薰衣草色调是这幅画的基调,看起来的彩色如雾一般,有光粒子在摇曳闪耀。

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以前欣赏西方绘画时,对画家在作画时的创作本身要素关注很少,比如画家的创作方式、运笔方法以及创作时的精神状态等。而波洛克的作品打破了这种欣赏模式,他将自己作画的本身也构成了绘画的一部分,使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他作画时留下的痕迹。波洛克深受'潜意识'绘画方式的影响,作画时非常随心所欲、一挥而就,虽然这其中也贯穿着画家有意识的支配,但是画家有意把它放到了一个很次要的位置。在作画时,他常常把画布钉在墙上或放在地板上,把整个画布当成了一个表演的舞台,自己手执画笔深入其中,腾挪跳跃,尽情挥洒。由于作画时要在画布面前走来走去,所以被人称为'行动绘画'。他自己曾说:'我的画不是出自画架,在作画之前,我几乎从不把画布绷紧。我宁愿把未绷紧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墙上或地板上,我需要坚硬的表面的那种反抗力。在地板上画,我感到更轻松。我觉得与画更接近,更像是画的一部分。因为那样一来我就能绕着画走动,先从画面四边入手,然后逐渐接近中心,完全是在画中。'《薰衣草之雾:第一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它长3 米,宽2 米多,是一幅巨画。在欣赏时,我们很自然地就被卷入了这种宏阔的场面中。画面上缠绕、纠结在一起的色彩布满了所有的角落,用指甲、平头针、钮扣或者硬币等各种东西刻画出来的线条星罗密布,看上去仿佛是一片繁密茂盛、零碎杂乱的野草地。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幅画,其中又充满了一种总体的和谐、均衡的协调,还有一种深层次的潜在的艺术底蕴,很有我国写意画的那种挥洒自如、淋漓尽致的洒脱气质。从表现的技术层面看,画中没有什么立体透视的运用和结构布局的精心设计,只是通过在平面上色彩的纯粹运用来表现绘画效果,画家对此曾说道:'颜料有自己的生命,而我试图把它释放出来。'因而,当我们面对这样一幅画,我们不仅惊叹画家的创作方式,也为画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而惊讶。画家一直在追求'潜意识'的直接表现方式来进行创作,虽然也有一些理性考虑,但是在一幅完全没有形象、完全由颜色构成的画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艺术理性充斥其中,仍然能感到一种艺术的冲击力蕴藏其中。波洛克这种奇特的绘画方式,在他的创作初期,美国的公众普遍无法接受或者根本无法理解。直到后来,他的艺术价值和特殊意义才被逐渐认识。1973 年,波洛克的一幅作品《青色柱子》被澳洲政府以200 万美元从一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购,而1954 年,画家买此画时仅6000 美元。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探索,波洛克把创作的本身纳入了人们的欣赏范围,并把'潜意识'的创作行为也视为艺术本身,从而为抽象表现主义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安迪· 沃霍尔

沃霍尔(1928~1987),美国画家和电影作家,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匹兹堡。在大学时主修绘画与设计,曾以商业设计闻名纽约。他将当时社会上的许多流行元素入画,采取重复的拼贴、复制等方式,进行新的意义诠释,形成了独特的波普艺术。代表作品有《寻找失落的鞋》、《绿色的可口可乐》、《玛丽莲·梦露双联画》等。

入选画作:

《玛丽莲 · 梦露》

类别:布面油画

美国波普艺术明星安迪 · 沃霍尔,擅长采取照相版丝网漏印技术,让画面如同印刷厂未完成的样张一般,这幅《玛丽莲 · 梦露》是最典型的代表作。沃霍尔大规模复制流行明星梦露的图像,折射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思潮,同时对美国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进行了善意的讽刺。

沃霍尔把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作为基本要素重复排列在画面上,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因素。正是这种特有的单调、无聊和重复,准确击中了当代商业文明中的某些冷漠、空虚、疏离的现实。

波普艺术又称'流行艺术',这些艺术家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比如废弃的啤酒罐、广告画、明星照以及商标、卡通漫画等作为对象,采用重复拼贴,或者大幅度的丝网印刷等方式进行创作的流行艺术。这种艺术显然是商业化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大众化、广泛性的艺术形式。从某一方面来说,波普艺术是对抽象艺术的反叛和对立。抽象主义强调艺术的个性化、主观化,表现的是一种个体的精神。而过于抽象的表现形式,使人很难体现其内在精神,也很难形成大众化的流行趋势。波普艺术则反其道而行之,把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组合,赋予艺术化的诠释,把神圣的艺术创作和广大人们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在流行文化与艺术之间搭起了一种桥梁,这是一种与传统彻底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波普艺术也备受争议,比如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来构筑自己的艺术,这似乎不具有艺术的特质。但是,总的来说,波普艺术表现出了对待商业时代流行文化的乐观态度,打通和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艺术窠臼,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艺术进行了一场全新的商业化诠释。我们看到的这幅《玛丽莲·梦露双联画》是波普艺术的代表性作品。1962年,美国著名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神秘自杀,一向很喜欢她的沃霍尔也和许多人一样极为震惊和伤心,于是就创作了这幅独具个性的画作。画面上沃霍尔把几十张的玛丽莲·梦露的形象进行了重复的排列。并且右边是重复排列的黑白形象,左边是重复排列的彩色形象。沃霍尔是采取丝网印刷的技术,大量制作出这一相同的形象的。在制作过程中,他有意使套版不准确,造成色彩浓淡不均匀、模糊不清以及色彩错位等效果,使画面看上去质地低劣,大众化、粗俗化严重。这种对比形式的反复排列,似乎是要让形形色色的人们去记住这位自杀的谜样的性感女明星,也是一种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千篇一律的纪念或追忆的形式表达。也有人解释为这些略有些细微差别的重复形象,表现了玛丽莲·梦露孤独和寂寞的内心世界,虽然她万众瞩目,但是内心仍然是孤独的,最终也无法逃脱毁灭的命运。由于画家采用了丝网印刷的技术,使画像可以大量的生产,艺术品也成了可以大量生产的商品,作为艺术品本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却没有了。正如沃霍尔本人说的那样:'我要让自己变成一台机器。'他的工作室也以'工厂'闻名。以后他以相同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社会画像',比如美元钞票、猫王、米老鼠、拳王阿里等等。20世纪产生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波普艺术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波普艺术品,虽然这一艺术形式备受争议,但是它对现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的、深远的。

(0)

相关推荐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8)

    保罗· 塞尚 保罗·塞尚(1839-1906),与凡·高.高更同为后印象派的著名代表画家,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出生于法国普罗旺附近埃克斯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62 年到巴黎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1)

    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1862-1918),奥地利分离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出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的匠人.他和两个兄弟都就读于奥地利工艺美术学校.他组织成立了'维也纳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5)

    柯罗 柯罗(1796-1875),法国19 世纪中期最著名的风景画家.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时装店主家庭.26岁才开始学画,曾师米夏隆和贝尔坦两位画家学习绘画,不过他真正的老师一直是大自然.他重视写生, ...

  • 不只是割耳,逝世131周年,读懂“梵高式”艺术

    提起梵高,想必即使是不关注艺术的人也知道他的传奇故事,割耳朵.自杀,还有那些光怪陆离,极具个人特色的画作.132年的今天,梵高因向自己开了一枪后伤口感染不治身亡,年仅37岁.贫困潦倒,感情不顺,精神失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4)

    达利 达利(1904-1989),20世纪超现实主义大师,有画坛'怪才','20世纪艺术魔法大师'之称.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菲圭拉斯.曾就读于马德里美术学院,自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诡异个性.他的作品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3)

    <红气球> 保罗 · 克利的名作<红气球>,在黄.灰.蓝的天幕中,太阳般的气球朝气蓬勃,充满简化的天真和诙谐的风格,仿佛被雾霭围绕着的神秘的童话国度.画作中蕴涵着极为丰富复杂的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2)

    杜尚 杜尚(1887-1968),20世纪最了不起的艺术家.一个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彻底否定传统的反艺术的大师.出生于法国布兰维尔附近一个艺术世家,兄弟姐妹都是艺术家.他极力摆脱绘画流派的窠臼,以自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20)

    亨利·卢梭 卢梭(1844-1910),法国19 世纪巴比松风景画派画家,原始派艺术的开创者.出生于法国北部的拉瓦勒.曾投身军旅,退伍后在海关工作,后辞去公职专心作画,一生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作品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9)

    保罗·高更 高更(1848-1903),法国画坛上继印象主义之后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与凡·高.塞尚同为后印象派三巨头.出生于巴黎,母亲有秘鲁人血统.他强调大胆的线条和装饰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7)

    <布吉瓦的舞会> 这是雷诺阿舞会系列的三幅挂画中的一幅.三幅画中三对舞伴,三个场合,三场舞会,三段爱情的发生. <红磨坊的舞会> 尺寸:131 × 175cm 类别:布面油画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16)

    德加 德加(1834-1917),法国印象派画家.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金融资本家家庭,受到了系统的古典教育,曾入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安格尔的绘画技法.善于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事物瞬间的美感.与莫奈有过密切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