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4
同仁:读《里仁》篇,对"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多有不解:
一、在儒家,仁智各自内涵如何?
二,仁者安仁,似乎是一种高于智者利仁的境界,这样理解对吗?
三,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又似乎智育远大于仁育,两者有融合的路径吗?
抱月:很久不想谈论这些了,但有几个同胞强烈要求答问,并不能关朋友圈!抱月该死![撇嘴]只好从命!
鉴于礼数,抱月且不吝浅陋,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仁、智,虽各家有不同论述,但其内涵是归一的,不存在儒家仁、智内涵如何,而是仁、智本身内涵如何。
各家各派对同一问题常有不同论述,我们要做的,不必固执一派,而当力求吸取众长,回归真理,形成正知正见。理论千万,存在仅一!无完美之理论,有本全之存在!
要问仁、智内涵如何,必知仁、智发自哪里。
而今多数认为,仁、智乃后天习得,基本否定源自本体心性之说。
抱月认为,仁、智源自本性本心,不离现实环境,也含后天修习。
本性即是天理,其灵明即是本心,纯然而发必知是非善恶,是非善恶只是本心发出意念偏斜所致,偏斜与否本心自知,能诚意即心正,意诚心正则复归天理。故古德警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旨在时时善自护念,以保心念所致之行为之正确,从而应好事境,成就事功。
仁、智本来同体,只是各有其征,仁为心性之恻隐慈爱,智乃心性之分辨明察。
夫子的“仁者安仁”,此处之“仁”代指本体心性,安仁者,安守本心也,如若失却此仁心之安守,即为流浪迷失,必难真仁。
所谓“安守”,亦只是不得已而为说,实则无守无不守,无守者,不拘一隅也,无不守者,仁心恒照不失也。
“知者利仁”,智既然是明察分辨,不必然仁,往往是以利为仁,有利则“仁”,利用仁者,实乃假仁。
仁智既然同体,如何智而不仁?
取决于我们面对事境之时,意念之好恶取舍,此可谓今之价值观,当心意偏于利,往往见利忘义,仁心难发,智心做主,而显为智;能安守仁心,则同时可以明察而有智,乃至有勇,换言之,真仁者,是仁智勇三达德兼备的。
教育真要落实,必须复归本源!正本清源,其他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