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夜话
〓 第 1454 期 〓
文|于家山人 编辑|王成海
近现代历史上,雁门关外阳高县赵石庄村可谓人杰地灵,出过不少文人墨客、教育大家、文人报国者。民国时兰氏家族是赵石庄村最大的家族,也是雁北地区的名门望族。兰家尊儒重教,家风好,家教严,培养出多名青年才俊,不但在雁北地区,而且在三晋大地也声名显赫。在近、现代,他们家族出了好几位足以让人们敬仰的人物。
001、一生求真理,铁肩担道义。民族气节存,心系救国情——记奠雁北教育之基石、创三晋新文化之先驱兰承荣先生
兰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鼎鼎大名的兰承荣老先生。兰老先生(1881-1932),字向青,号自我,娶东小村名门巩秀珍为妻。他是山西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青年时被山西省保送留日,学成回国后在山西大学任教(曾参与创建山西大学)、山西“晋阳报”主编、受聘为省教育会会长、督军公署参事、省公署咨议等。
老先生以新哲学观念影响政界,推动民主革命思潮。并且,兰老先生著书立说,在国内颇有影响。他的大作《孔孟一贯哲学概论》(由上海商务书馆出版)备受当时社会推崇,尤其受其弟子、仰慕者拜读、研究。他的道德、学识、气节受到山西各界尊崇,连当时“山西王”阎锡山也尊他为上宾。
向青先生学识渊博,知古通今,治学严谨,他讲授的课颇受学生欢迎。每轮到先生讲学时,学生早早来占座,可谓座无虚席。先生富有民族气节,去世前已经估计到日寇必然侵我中华,他一再告诫家人千万不要为日本人做事,否则为不肖子孙。后人遵循先生教导,在中华民族最危亡时,先后离家走上革命道路,留下来的即便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也无一人当汉奸、走狗。
赵石庄兰氏家风好源自于向青先生率先垂范。向青先生一生俭朴,两袖清风,虽名为教授,然而生活拮据,常以清平为乐。先生的道德文章、人品学识,为世人所重,誉曰“南有郭象升,北有兰向青”。
向青先生在任山西教育会会长时为大同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事情。他帮助山西省第三中学校长范友梅(先生教出的学生)在大同城西十里河畔选定了新的校址,并很快办妥征地手续,拿到建校资金,还推荐了心灵手巧、通晓建筑,诚实稳重的施工负责人。经过三年紧张施工,一座设施齐全的学校拔地而起。建起了大礼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厨房、宿舍等教育学和生活用房,被认为是当时北方地区最好的校舍。论规模、论质量、论气势它与天津南开学校旗鼓相当,时有“北开” 之称。1921年7月省立三中校舍竣工时,先生亲自从太原到大同剪彩。当时的省立三中即为现在大同师范校舍,现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向青先生为大同教育所做出的的这一贡献,足以把其称作为“大同办教育的基石与先驱”。
向青先生不但重视教育,而且也是山西新文化的先驱。1901年9月,山西大学堂文学院创办中斋,兰老先生受聘为教习之一。1904年,中国延续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5月,山西大学堂派出中斋冯济川、刘懋赏、兰承荣等50多名留学生赴日本,是山西省内留学日本的开端,他们是山西大学堂中斋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在近代留学(日)浪潮的推动下,又有大批学子怀揣梦想离开祖国到日本求学。1905年冯济川、刘懋赏联合留日同学徐一清、孟元文、兰承荣等11人筹办了山西第一所私立中学-山西中学堂,是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的基础,为山西私立中学之发轫。1911年,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1917年,学校聘请了许多教职员,兰承荣应聘教授预科国文、伦理、心理等学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在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高君宇的影响下,9月,山西大学文科教授兰承荣、山西大学教授刘懋赏与其同仁、省内学界人士共同集资创办了进步的晋新书社,与太原团组织发动青年集股创办晋华书社,分别经销、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及进步刊物,宣传革命理论。10月山西省立一中的青年团员及进步青年发起组织了青年学会,该组织以“研究学术,服务社会”为宗旨,编辑出版《青年》半月刊,设置图案书馆,订购进步书刊。不久,太原团组织又创办平民小学,举办成人夜校,吸收穷苦工人及其子弟学习文化和革命理论。
兰承荣先生的《孔孟一贯哲学概论》是山西大学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先生为了学生及其仰慕此书者更好地、通俗易懂地理解论著,他又不辞辛苦编写了《两千年来讲孔哲学大误解》一书,可惜书稿还未寄出,先生就因肺炎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1岁,死后葬在赵石庄祖茔。真可谓,天妒英才,魂归故里;集大成者,流芳后世;吾辈仰视,潜心寻踪;胸怀遗志,践行大道。
002、一生为教育,半世孺子牛。清风吹利禄,书生报国恩——记敬爱的兰敬铭先生
在兰氏家族中,第二位要提到的是兰承荣老先生的侄子、雁北名人兰敬铭(1888-1965),字效汤,自号德生,教育界名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大同民革早期领导人之一。兰效汤祖父兰镜堂、伯父兰友琴均为清朝科考名士,对赵石庄后辈的教育影响颇深。
敬铭16岁(光绪三十年),考入平城书院(后更名为大同府中学堂)读高中,为该校首届学子。由于敬铭刻苦攻读,品学兼优,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考入山西大学堂,攻读文科。四年后,由于其父病故,家道中落,先生迫不得已弃学肄业。不久,其受聘出任大同模范实验小学(后小寺小学址)首任校长。从此,开始他长达30年的从事教育事业的生涯。任校长期间,他在大同公开招收女学生,创办女子班,组织童子军。他治学严谨,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教育学生爱国、正义、勤俭。由于对传播新文化做出了成绩,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模范学校”的称号,先后被授予二等、三等桐树勋章各一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先生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应有的高风亮节及民族大义。耳闻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立志以身报国,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学生和同事撤往后方,并埋藏保护文物。日伪派人花言巧语,软硬兼施,高薪聘请他当伪市教育局局长,先生严辞拒绝为日本人干事,并急中生智,以装疯迷惑敌人。同时,他也不和国民党合作,认为国民党政权腐败、祸国殃民。他对好友和劝他出去为国民党做事的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报效祖国,已属遗憾,岂能屈膝求荣。人活着要有志气,百年之后不能让人唾弃。”
抗战胜利后,他潜心搞教育、办私塾,以此来弥补自己最初心中的人生信念-“教书育人,救国救民”,从而实现书生报国的夙愿。先生初心不改、栉风沐雨、言传身教,先后教出大批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这时,先生虽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但他欣然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12月他出席了当时察哈尔省各界人士协商会议,随后出任大同市第一届民政局副局长、局长。1950年4月,效汤先生被任命为察哈尔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委员;1953年朱总司令视察大同,兰老先生以民族人士的身份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接话,见并合影留念。朱总司令对效汤先生十分敬重,相见恨晚,两人谈话长达两个小时。兰老先生先后任政协大同市第一至第五届副主席,直至1965年去世。
效汤老先生的一生是求学报国、施教与众、大仁大义的一生。无论在民族危亡时期,还是在任何艰难困苦时期,他都能够明辨是非、挺身而出、从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为了人民大众、国家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阖然长逝令人心痛,他的这种“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这种坦荡无私的为人师、为人道、为人行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平台精选官场小说阅读区,点开即看:
【作者介绍】于雁军,笔名,于家山人,山西省阳高县赵石庄村人,生于1967月11月,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大同市实验中学工会主席,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五六岁时,随家搬迁到察右后旗石门口公社后渠村,初中毕业于石门口中学,高中毕业于察右后旗白中4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