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宜昌开埠史的英驻宜领事馆旧址
英国驻宜昌领事馆旧址位于宜昌市西陵区红星路42号(现称壹号公馆)。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砖木混合结构,系欧式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整体平面近正方形(建筑正面呈“亚”字形),面阔19米,进深18.5米。前廊宽2米,用六根方柱支撑至二楼楼顶;所有外墙墙体及立柱都是青砖拌水泥石灰砌成,外涂桔红色墙面,墙上窗为圆弧顶方形窗框;楼顶正面为三角形墙体,中间有一圆形通风口,上镶1892金色阿拉伯数字;顶错落铺盖红色大缸瓦,顶中有一砖砌的方形天窗,为室内(大厅)壁炉的出烟处。该旧址是宜昌对外开放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9月13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由此,宜昌成为继汉口之后湖北境内第二个通商口岸。次年2月建立了宜昌海关(税务司由英国人狄妥玛担任。1937年10月由中国人杜秉和接任,1946年闭关)。同年成立英国驻宜昌领事馆,首任领事为法格斯,领事馆暂设停泊在长江上的“金河”号兵舰上。不久领事馆建成,遂上岸办公。惜馆舍毁于1890年的一场大火。英国人随后原地重建馆舍,并于1892年建成,馆舍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与此同时,英国人还在桃花岭占地12亩修建4栋驻宜领事办公楼,占地7926平方米。直至1940年日军占领宜昌,英领事馆驻宜人员撤离为止。
据记载,当时除了英国人在宜昌修建领事馆外,德国人也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宜昌桃花岭设领事馆。后因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德国领事馆于1917年撤离。日本于1914年(民国三年)在宜昌桃花岭设领事馆,建馆舍楼两栋,占地1177平方米。1937年日本领事馆撤离。现仅英国领事馆保存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城区红星路原称“怀远路”,取“怀远以德”中取“怀远”二字命名,1949年后,宜昌市政府选址怀远路。按惯例便在地图上用一颗红色五角星来标注。遂于1967年正式更名为红星路。这条路上有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是红星路42号的英国驻宜领事馆;二是红星路13号的英商太古公司的办公楼;三是沿江大道101号邮政楼。
附:宜昌欧式建筑群
1.英驻宜领事馆建筑 1892年 宜昌市西陵区红星路42号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红星路13号欧式建筑 1919年宜昌市西陵区红星路13号 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19年,原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办公楼(现宜昌市招商局)。采用砖木结构,共三层,其中二三层上下各有6间房。英太古公司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来宜昌。
3.桃花岭欧式建筑 1919年 宜昌市西陵区云集路21号 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宜昌市西陵区云集路21号(宜昌市知识产权局),该建筑始建于1919年,欧式风格。平面为长方形,属砖石混合结构。其面阔30米,进深17米。该建筑室内一楼至二楼楼梯有26级,楼梯扶手栏板有雕刻装饰。一、二 层室内设有壁炉,有烟囱直出屋顶。室内陆面为木地板。二楼正面为阳台,阳台栏杆均有雕花装饰。
4.天主教堂 1883年、1893年 宜昌市西陵区自立路1号 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整体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由教堂、主教府、洋行三栋建筑组成,基本为罗马式建筑形制,是鄂西最大的一处教堂。其中教堂始建于1883年,由意大利方济各会负责。1891年遭焚毁。1893年重建为砖木结构。1931年比利时籍顾学德主教又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5.宜昌邮政巷建筑群 西陵区沿江大道99、100、101号
1883年3月,宜昌海关设立拨驷达局(英语POST的音译,即邮局)。1897年2月,宜昌海关邮局改建为宜昌大清邮局,仍在宜昌海关内办公。1912年6月,宜昌邮局迁出宜昌海关,租赁英商隆茂洋行(1898年兴建)在滨江路海关上首(今宜昌市沿江大道101号)新建的一栋两层楼房里办公和营业,达26年之久。相邻的一条巷子由此得名“邮政巷”。邮政巷长不过百米,宽不足一米,夹在2面高高的围墙之中,因西头北侧1941年以前曾设立过邮局而得名。1938年3月,宜昌邮局迁福绥路新址。邮政楼为西式二层,系建筑师奚福泉设计,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上海公利营造公司承建。
6. “亚细亚”油罐 1925年 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街道 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于1923年至1925年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直径21.3米,高15米,油罐分七层,设有进出油嘴、铁梯等设施,油罐用厚1厘米的钢板焊接而成,可容4000立方米煤油。曾建有三座,现仅存一座。自1876年(光绪二年),《中英烟台条约》辟宜昌为通商口岸后,宜昌于1887年设海关。不久,英商亚细亚石油公司在万寿桥长江边建立油栈及码头,中国西部云、贵、川地区的所用大部分煤油均由此中转。据称该油罐为长江留存最古老而且是唯一的大“洋”油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