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狂人,自称能做“屈原”和“王羲之”的老师?
/有奖读书,请从公众号菜单进入/
说到诗歌,屈原的名字是响当当的。他创造了“楚辞”写作体裁。被后人称为“诗魂”,更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说到书法,王羲之的名字更是冠压古今,无人能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本人也被后人称为“书圣”。这两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面都是丰碑式的人物。后人只能说望其项背。
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却有一个狂人,他竟然放出狂言,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言辞之狂,可以称得上是唐朝第一狂人了。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唐初“文章四友”中的杜审言。
杜审言是西晋名将杜预的子孙。杜预我们都知道,是西晋灭吴国的主要将领。杜审言才能过人,文章和书法都堪称一流。但是这个人为人却是非常狂妄高傲。即使在他临终之前,宋之问等人去看望他,他还感叹说:“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己文章天下第一,后继无人。最典型的就是不把“屈原”和“王羲之”放在眼里,其狂妄程度可显而知了。
杜审言为什么这么狂妄呢?今天我们看下他的作品,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狂妄的资本。杜审言一生经历了两次被贬。第一次杜审言被贬到峰州。在赶往峰州的途中,要经过湖南的湘江,当时正值春临大地,鸟语花香,看着眼前的美景,想起自己以前游春的情景,杜审言心中百感交集。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使他更加怀念京城的生活,心中的悲愁离绪凝聚在一起,杜审言写下了一首诗《渡湘江》。今天我们就欣赏一下这位狂人的大作。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的大意是: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迟日园林悲昔游”:这是昔日游玩的场景,在追叙“昔游”时诗人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过去游玩的快乐中反衬出了今天的悲。也就是这个“悲”字使过去和现在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春花鸟作边愁”:这一句承接上一句的“悲”字。鸟语花香本来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现在诗人看到这些景物却是越发的惆怅,因为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用“花鸟”和“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上两句说的是因春色而悲愁,这一句则是交代了悲愁的原因,就是京城里的人南窜,杜审言是被贬往峰州,而不是逃亡。这里却用了个“窜”字,则是表达了诗人在被贬之余,心中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
“不似湘江水北流”:诗到了最后一句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用“湘江水北流”来烘托“京国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可以说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由此可见,杜审言的狂妄还是有一定资本的。
因为狂妄和高傲,杜审言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有一次,他得罪了他的领导周季重,被诬陷定了死罪。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周府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事态震惊朝野,大家都称赞杜并是孝子。杜审言还因为这件事情,得到了女皇武则天的赏识。杜并是杜审言的次子,他的大儿子杜闲也为杜审言争了一口气。杜闲生了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是的,没看错,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爷爷。
这里是乾訸书苑,这里有文学,有历史,有远方,还有诗。
乾訸书苑有奖读书活动
增加"学力"可兑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