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蓝瑛传世名画赏析(6)
明 蓝瑛 仿张僧繇山水图 绢本设色 177x91cm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不知从何处集聚而来的清泉,在山涧中汇成飞流直下的瀑布,与白云自然相融。一座小木桥跨过涧水,沟通了山间的小路。桥下流淌的小溪发出的清脆之音与瀑布“落九天”的隆隆之声仿佛共同构成了一曲自然天成的交响乐。离桥不远处有一座简陋的小草亭,亭内有一文士端坐于案几上,人物虽微小但形象清晰,看他那低头沉思之态,应是在读书,在这清绝逸然的天然合奏曲的陪伴下层卷而读,是何等的境界啊!
此图为竖构图,层次分明,布局疏密有致,笔墨浓淡相宜,意境清幽雅致。画法湿润厚重,色调鲜丽沉着,所运用的没骨青绿法以张僧繇为宗,山石用石青、石绿敷染,石脚以赭色相接,树干用墨色勾画之后,用赭色加以晕染。树叶一律用朱砂、白粉、草绿等色点攒,而且笔墨清晰,似紧而舒。山腰间的白云突破了传统的或“勾”或“空”的方法,而是用花青与白粉晕染而成,既有白雾弥漫之感又极富装饰意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家对色彩的对比关系把握得尤为到位。比如,此图是以青绿为主调的,但作者巧妙地运用几株赭树求得对比,再用花青、草绿加以协调,并且用云雾的白色和树叶的白色粉状笔触,在画面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作者的艺术功力之深。
此画是一幅青绿没骨山水画。纵观全画,山水相接,红树青岩、小桥流水、白云缭绕,好一派洁净幽奇、绝妙脱俗的仙境!画中水天交融,近处流淌的湖水与远处的天际自然地连接在—起,从而产生一种宽阔辽远之感,同时也把山、石、树木自然地烘托出来。山石的突兀和树木的复杂变化与水天合一的平静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河岸上峦石林立、叠叠错错,石崖间挺立着各种姿态野逸、遒劲的树木,它们深深地扎根于硬石之中,充分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层层推远的山石和错落有致的树木逶迤远去,一直延伸至远处群山的云雾升腾处,引导观者将视线层层推进。
张僧繇,南朝梁吴中(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画家。梁武帝天监(502年-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子善果、儒童,师于父,均擅绘宗教画。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后人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并列为六朝三大家。
明 蓝瑛 江皋话古图 纸本设色 169.4x5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蓝瑛的山水面貌有两类:一种是水墨浅绛,一种是青绿设色,浓丽夺目。张僧繇没有真迹传世,对他的没骨画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蓝瑛受到董其昌的启发,凭借推想创造出自成风范的没骨山水画。董其昌的“没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纯色晕染”;蓝瑛则主要继承了宋人的青绿山水画法并较多地运用皴法,因此蓝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称是仿张僧繇之笔的没骨的画法,实际上是蓝瑛的创造。此画笔墨苍秀,设色淡雅,画风清疏,是蓝瑛晚年的代表作。
图中近景绘古松夭矫、老树杈枒面江屹立,树下有二高士席地而坐,似在论道话古,意态娴雅。右侧石壁嶙峋玲珑,与古木相映成趣。远处江面清旷,秋峰几座遥遥相望,一派秋爽气象。此图用笔苍劲疏爽,色、墨清朗。构图平中寓险,颇见境界。自题[江皋话古,关仝画法],实为自家画法。款署[辛卯清和,蓝瑛师其意于醉李鸳湖舟中],知于嘉兴南湖游舟中所作。辛卯为公元一六五一年,蓝瑛时年六十七岁。
款旁钤[蓝瑛之印]白文方印与[田叔]朱文方印。
本幅自识:“雲壑藏漁。丁酉秋九日仿李希古畫於山陰道上。西湖外史藍瑛。”钤“蓝瑛之印”、“田菽氏”。又“介菴”等鉴藏印三方。
此图为蓝瑛73岁(1657年)时的力作。该图构图奇险,尤其是画幅的上半部,一段奇峭耸立的山峰嵯峨壮观,于危峙耸拔呼之欲倒的险迫中,又具“去天不盈尺”的崇高感,显示出作者较强的造景生势能力。蓝瑛在树木的表现上亦有较强的造型能力,他能准确而生动地把握各种树木的形态特征,伸枝布叶,饶有情致。树叶的表现技法极为丰富,有以线勾双边的夹叶法,以墨直接卧笔横点的点叶法,还有松针勾簇、罩以淡彩的勾染结合法。山石皴法,仿宋人李希古(李唐)笔意,以粗犷的墨笔勾勒石之轮廓,以侧锋横擦的小斧劈皴皴擦石面,成功地显现出山岩凝重的质感。该图既有职业画家的行业气,又有文人画家的书卷气,二者巧妙地融汇贯通,表明蓝瑛不愧是明末职业画家向文人绘画靠拢的代表人物。 (李湜)
明 蓝瑛 溪山曳杖图 绢本设色 180x62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学荆浩笔意,画远山横抹,近处山石巍峨,丛林杂树,古亭临溪,溪畔林间苍松下,一老者曳杖远望,觅句诗思,童仆捧砚而来,神情谨然。全图布局稳重,气氛清谧。
蓝瑛擅长山水、花卉、兰石,师法宋元名家,早年主要得力于黄公望,作品清简秀润,韩昴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说他:“画从黄子久(即黄公望),入门而醒悟。”中年自立门庭,上窥晋、唐、两宋,遍摹元代诸家笔法,集取优长,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夏,而且对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过。对黄公望的画悉心尤力。当代前辈沈周的画也热心师效。加之漫游南北涉猎既广,眼界自宽,故落笔纵横奇古,风格秀润。他的画风是从多方面变代出来的。晚年作品渐趋苍劲疏宕。画风又有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晚年他的笔法益苍劲,颇类沈周。他兼工人物、花鸟、兰竹、俱得古人三昧。他虽力追古法,但能融会贯通,自成风范,对以后的明末清初绘画影响很大。
明 蓝瑛 溪山雪霁图 绢本设色 82.3 x28.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图的右上角,有蓝瑛题字:「天启叁年(1623)秋八月,倣王右丞(即王维)画法,蓝瑛。」透露这张画是他叁十九岁时,採用唐代王维的风格来创作的一件仿古作品。画面左上方的溪山被白雪覆盖,枝桠彷彿披上白衣,展现万千姿态。山巅和脉岭及岩石缝隙,则佈满了银白色晶莹闪烁的苔点。蓝瑛在画中运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颜料,让丰富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表现雪后放晴山景瑰丽的景象。画中央有一条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着红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着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这幅〈溪山雪霁轴〉景色清新绚丽,充满诗意画意,不禁让人想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蓝瑛画从南宋院体入手,虽称浙派,而雅好元人画,故笔底多圆厚之趣,与浙派张平山辈霸悍之习迥然有别。蓝瑛所处的时代,以董其昌为首的文人画占据了画坛的主流,蓝瑛作为职业画家并没有抵触和排斥,而是积极将二者进行融合。由于机缘巧合,蓝瑛得以拜会了董其昌并向他学习文人画的画法,因而在蓝瑛的作品中,较好地将职业画家的精细和文人画的写意相结合。因此蓝瑛的画具有职业画家娴熟的笔墨技巧和文人画家的笔墨情趣,二者结合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明末职业画家向文人绘画靠拢的发展趋势。
赵令穰(北宋)字大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人,生卒年不详,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赵令穰的画多描绘湖边水滨水鸟凫雁飞集的景色﹐运思精妙﹐清丽雅致。雪景类王维﹐又学苏轼作小山丛竹﹐在士大夫中颇受称誉。黄庭坚题其所画芦雁云:“挥毫不作小池塘﹐芦荻江村落雁行﹐虽有珠帘巢翡翠﹐不忘烟雨罩鸳鸯。 ”又题其小景:“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其江村集雁﹑湖上飞鸥等意境荒远﹐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在宋代山水画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