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救方法大全集!(含点穴针刺等)
民间急救点穴法
一、昏迷:突然昏迷,人事不省,颜面苍白,四肢软瘫。
1、点穴手法
(1)捏人中:用姆指尖深陷人中穴。
(2)揉内外关:用姆指、食指对揉内、外关穴,并用力于上。
(3)推大陵:用姆指推行大陵穴至曲泽穴。
(4)擦手足心:术者用掌侧迅速的摩擦手心、足心。以皮肤热为度。
(5)按百会:用指点按百会穴,可长按1~3分钟。
2、急救选用穴:少商、少泽、大椎、足三里、隐白、三阴交、至阴。
二、中暑:因外界高热,人体内脏阴气虚脱而造成中暑。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身软无力,严重者昏迷不醒。
1、点穴手法
(1)掐十宣:用手指尖深掐十宣穴。
(2)堆大椎:用手迅速由上往下擦大椎穴处,以肤热烫为度。
(3)拍心窝:用手动沾冷水或白酒,拍打心窝处。
(4)揉五心:用手治指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5)捏脚址:用手掌一把握住脚趾,进行有节奏的握捏。
(6)按太阳:用两姆指按太阳穴。
(7)拿眉轮:用姆、食指对拿眼匡眉轮。
2、急救选用穴:人中、印堂、百会、风池、承浆、合谷足三里、涌泉、丹田、中皖、内关、外关、肩井、少商。
三、误死:误死都见于平日无病者,突然在坐、卧或行走时倒地昏死,也可因七情过度,突然昏死。
1、点穴手法
(1)掐舌柱、鼻柱:用手指尖掐口中舌柱和鼻柱,如有惊动则可救。
(2)捏耳尖:用食指提捏耳尖。
(3)通任督:用食中指分别点压在人中、承浆穴上。两穴分别通于督脉、仁脉。
(4)掐十宣或或气端穴。
(5)揉丹田:用掌贴于丹田处,按顺时针方向揉动丹田。
(6)振耳心:用手指伸于耳内微微振动,然后放松。
2、急救选用穴:合谷、内关、外关、少商、大陵、神门、龙颔、百会、哑门、印堂、太阳、地机、行间、至阴、涌泉、九窍。
四、痧症:因患者体虚,正气不足,外界秽浊疠气之邪承乘隙侵入机体,使气血阻滞,气机失常而发病。症见全身胀累,四肢无力,唇青面赤。
1、点穴手法
(1)拿肩胛:用手指深拿肩甲胛处筋,进行反覆拿提。
(2)推额面:用手指分别推额面,印堂至太阳处。
(3)揉五心:用手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4)掐少商、少泽:用手指深掐少商、少泽穴处。
(5)擦颈后:术者沾酒擦颈后窝,及风池、哑门、大椎等穴。
(6)拍肘、膝窝:术者沾酒或水拍打肘窝、膝窝,以近肤热红为度。
2、急救选用项:人中、陀脊、合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然谷、少冲、委中。
五、中毒:因误吃各种有毒药物或食物中毒。症见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神色大变、睕腹疼痛。
1、点穴手法
(1)探喉头:术者迅速用手指伸进患者口中,轻微地拨动喉头催吐。
(2)推任脉:从脐中推向膻中,反复多次,使患者有呕吐感。
(3)揉中睕:中指点揉中睕穴。
(4)掐委中:用指深陷委中穴。
(5)拍大椎:用白水沾于手上拍打大椎穴。
2、急救选用穴:人中、承浆、合谷、劳宫、足三里、涌泉、行间、天枢、脐中四边。
六、溺水:因水吸入体内,闭塞呼吸,使气血停顿。症见人事不省,脉息全无。
1、点穴手法
(1)按压胸背:患者俯卧,头低足高。术者用手按压胸背,,应有节奏地一按一松。
(2)吹鼻吸嘴:使患者平躺。术者将气吹入鼻内,然后捏住。用口对著患者的口深深吸气,须反覆多次。
(3)推手足三阴:从指(趾)端内侧向身躯部推行。
(4)揉五心:用手擦揉手心、足心、背心,以肤热为度。
(5)吹窍穴:用气吹动耳窍。
(6)掐十宣:用手指深陷十宣穴。
2、急救选用穴:太阳、人中、地机、合谷、大陵、内关、外关、血海、气海。
七、中风:中风多因邪中脏腑或邪中经络所致。其症见突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1、点穴手法
(1)顶风池、风府:用手指向上顶风池和风府穴。
(2)案按内、外关:用拇、食指对按内关、外观穴。
(3)弹拨膏盲:用手指深透膏盲穴,进?行左右弹拨。
(4)掐人中、地机、委中:用手指深陷人中、地机、委中三穴。
(5)揉腹部:用掌贴于于腹部,进行揉动。
(6)点足三里:用指点叩足三三理里穴。
(7)推陀脊:用手指推行佗脊薛各穴。
2、急救选用穴:十宣、少冲、血海、涌泉、劳宫、大陵、神门、三阳路、三阴教交、照海、河谷。
八、癫狂:癫狂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多因七情所伤,心神不能内守。临床上分癫症、狂症两类。
1、点穴手法
(1)弹卒癫:用手指弹男患者卒癫穴。不可多弹,因振心动神刺激强。
(2)掐人中、后根:术者用手指深陷人中穴和后根处。
(3)拿肩井:用手拿提肩井穴。
(4)揉神门、内关:用手指揉动神门、内关穴。
(5)按神阙、天枢:用手指重按神阙、天枢穴。
(6)叩脑后:用手掌捂耳,手指轻扣脑后。
(7)推督脉:用指从印堂推行至长强穴。反复多次。
2、急救选用穴:风池、缺盆、人迎、鼻柱、期门、中渚、三阳路、曲池、涌泉、足三里、地机。
九、足转筋:因风寒入侵或肾亏筋萎。症见抽筋、筋僵、筋硬、疼痛难忍、不能屈伸。
1、点穴手法
(1)点按承筋、委中、阳陵泉:用手指按柔揉动三穴。
(2)擦足心:术者先将手掌擦热,然后擦揉患者足心,以肤热为度。
(3)拍打阿是穴:用手指并联拍打疼痛处。
(4)推足阳经:用手指推行足阳经,从上往下推。
2、急救选用穴:环跳、足三里、涌泉然谷、绝骨承山。
十、产后昏厥:妇女产后因失血过多,或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致使发生昏厥。症见脸色苍白、昏迷不醒、四肢无力。
1、点穴手法
(1)掐人中、百会。用手指掐人中、百会穴。
(2)擦涌泉:用手指迅速擦揉涌泉穴。
(3)按内、外关、长强:用手指点按内关、外关、长强处。
(4)拍胸、背心:用手指沾白酒拍胸、背心处,以肤红为度。
2、急救选用穴:印堂、承浆、行间、十宣、少冲、然谷、中冲。
十一、小儿惊厥:小儿属骄阳之体,易受外邪。因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生风,或因痰热及惊恐而成。症见四肢抽搐、口禁、角躬反张、眼睛上吊。
1、点穴手法
(1)掐人中、少商、二扇门:手指深陷人中、少商、二扇门各穴。
(2)按百会:用手指揉按百会穴。
(3)逆运八卦:用手姆指逆推手内、外八卦,以掌心敷热为度。
(4)揉印堂、颈后窝、小天心:用手指沾冷水揉动三处。
(5)推下六腑:用手从肘外侧推至手小指端。
(6)拍四缝、五经纹:用手指深陷四缝、五经纹各穴。
(7)点脐中四边:用四指点压肚脐四周。
(8)弹山根:用手指弹动山根穴。
(9)拿提背脊:从小儿长强穴往上拿提辈背几脊椎两侧肌肉。
2、急救选用穴:清天河水、黄蜂入洞、十宣、老龙、小天心、涌泉、中皖、仆参。
十二、胸心绞痛:因寒痰雍塞、水饮留积、气滞胸心所导致。症见胸心绞痛、疼痛难忍、两肋胀满、痛及皖腹。
1、点穴手法
(1)弹拨肩胛:用手指深拿肩胛筋,反复弹拨,患者可立感疼痛消失。
(2)掐内关、合谷、地机、隐白:用手指尖重掐四穴。
(3)推任脉:从天突穴往下推行,反复多次。
(4)按天枢:用手指按天枢穴。
2、急救选用穴:承浆、大迎、膏盲、期门、龙颔、少冲、中渚。
十三、外伤出血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外伤出血,症见流血不止。其止血手法、选穴情况,根据部位,各不一样。
1、点穴手法
(1)点穴法:上肢--大陵、曲池、中府、极泉。下肢--地机、血海、冲门。头部--大迎、缺盆。
(2)压迫法:上肢、下肢压迫肘臂、大腿内侧;下肢--地机、血海、冲门。头部按压颈两侧。
2、急救选用穴:在出血处上方选用各种穴位按压止血。
十四、急性腹痛:腹痛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伤寒腹痛、中暑腹痛、气滞腹痛、虫积腹痛、气滞腹痛、虫积腹痛、食积腹痛等。其疼痛症状各不一样,但镇痛安神手法大致相同。
1、点穴手法
(1)掐内关、足三里、行间:用手指压以上穴位。
(2)拿肩胛、腹肌:用手指拿提肩胛筋、腹部大筋。
(3)摩脐中:用手掌摩揉脐中,以肤热为度。
(4)按天枢、中皖:用手指点两穴。
(5)推脊椎:用两姆指从大椎穴往下推行。反复多次。
2、急救选用穴:隐白、绝骨、三阴交、肩井、神阙、单田、三阳络。
十五、急性腰痛:因内挫扭伤,寒湿入肾所致。症见腰痛难忍、屈伸困难、咳嗽痛剧。
1、点穴手法
(1)掐中渚、绝骨、委中、腰阳关:用手指深掐四穴。
(2)推督脉:用手指推动督脉,上下反复推动。
(3)摩带脉:用手掌从腰上分摩带脉。
(4)点按天枢、神阙:用手指点按天枢、神阙穴。
(5)捏手、脚指趾关节:用手掌重捏手、足关节。
2、急救选用穴:风池、人中、百汇、膏盲、环跳、涌泉 、脐中、三阴交。
针灸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
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30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现仅就本人资料所及和临床之实践经验,对常见危急病症的针灸救治方法试述如下,仅供参考。
一、晕厥
本症是由于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为患者平素体质虚弱,加之血管运动失调或神经精神因素不稳定而诱发。
取穴及治法:
发作时取穴:合谷、人中、百会、少商。
手法:先使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同时注意保暖,维持呼吸道畅通。先针合谷、人中二穴,捻转加提插,强刺激,不留针。随后再针刺百会、少商,轻度捻转,得气后留针,间歇运针,直至完全清醒。
发作后取穴:百会、内关、神关、足三里。
手法:上穴均用毫针捻转补法施治,针时嘱患者放松身心,意守丹田,自然呼吸。针入穴后,则结合呼吸补泻,吸气时意守丹田,呼气时意守针下,如此7呼。一天一次,共治5次为一疗程。
二、虚脱
多因体质素虚,加之过度疲劳、大量出汗、剧烈腹泻等原因而引起,临床上以面色苍白、汗出肢凉、脉微细为主症。
取穴及治法:
足三里、内关穴:毫针刺用捻转补法。
神阙穴:用艾条隔盐灸。
关元穴:用艾条直接雀啄灸。
病人头低足高位,艾灸结合指针按压法,针刺留针并间歇运针布气催气,以肢温、汗收、脉起为度。针灸治疗至吞咽功能完好时,及时给病人以热饮。
三、癫痫
本病是一种间歇性、阵发性发作的神志失常的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者,多继发于脑脓肿、脑肿瘤等疾患,临床尚属少见。针灸治疗适用于原发性癫痫。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原发性癫痫一般有小发作与大发作两种类型。小发作的症状常类似晕厥,发作时间短暂;大发作时,一般病人均是先突然尖叫一声,继而跌扑昏倒,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口唇及全身青紫,有的发作后即呈昏睡状态。治疗本病以解痉醒脑为急务。
取穴及治法:
取合谷、下关、百会、太冲、涌泉、腰奇穴。
先以筷子等物裹以布类塞入患者上、下牙齿之间,以免咬肌痉挛咬伤舌头,随即针刺合谷(双)、下关穴强捻转刺激。医者意守针下,辨别气感,根据针下之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持续捻针,促其清醒。清醒后再针百会、太冲、涌泉、腰奇四穴,医者集中精力,意守针穴,嘱患者意守针下,随着运针而变换意守之穴,得气后酌情留针,如此每周针治1~2次,直至病人面色红润,身体一般情况好转后可暂停针。嘱患者避免饥饿疲劳和不良精神刺激,以控制癫痫发作。
四、休克
本病以急性循环衰竭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上可见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厥逆等症状。常见于重度感染、中毒、严重创伤、大量出血、重度脱水、过敏等严重情况下,本病为一种危症,很多危重疾病末期都常常出现休克。
抢救休克宜采取综合措施。针灸可改善症状,故宜积极运用,以配合治疗。一部分休克单用针灸救治也可收到良效。
取穴及治法:
取人中、涌泉、足三里、肾上腺(耳穴)、皮质下(耳穴)。
先用毫针强刺激人中、涌泉二穴,留针30~60分钟,并间歇运针。后再加针足三里穴,平补平泻,分层寻气,得气每至,慎守勿失,留针30分钟并间歇运针。可酌加直接灸法,此时可同时在耳穴肾上腺、皮质下穴位埋针。针灸的同时积极进行其它急救措施。运用针灸急救休克,不仅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提高救治效果,而且可以在血压回升、病情好转后,维持血压,改善循环,巩固急救成果,防治病情反弹,直至取得抢救的最后成功。
五、昏迷
可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功能严重紊乱引起。临床上以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为主要特征。重度昏迷除仅维持呼吸及血液循环外,感觉、意识及各种反射均消失。较轻度的昏迷,吞咽、咳嗽、角膜及瞳孔反射等仍可存在。昏迷常发生于各种疾病的重危阶段(如脑血管意外、严重中毒等),所以,临床急救昏迷时必须积极地治疗原发病。针灸可醒脑开窍,减轻昏迷程度,调节全身机能,故可作为一项常规抢救措施。
取穴及治法:
取素髎、合谷、十宣、丰隆、手足十二井穴。
先用毫针刺素髎、合谷穴,行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痰多加丰隆穴泻之,留针30分钟。必要时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运针。留针期间,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和手足十二井穴出血。
探测预后可用毫针刺中冲穴1~2分深,医者意导针下,持续捻转,勿使针尖游离得气之穴位组织,捻针片刻,如患者知痛呼叫或肢体抽动,则预后良好,反之预后欠佳。
六、心跳骤停
多发生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老年人多发。
取穴及治法:
先于心前区拳击,使心跳复苏。如仍未复苏者可继行心外按摩。复苏后的心跳,一般很微弱,且易再停搏,此时可针刺内关穴,针尖向近心端,努而刺之,轻轻捻转,医者行针布气,随针上下,呼吸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再针哑门穴,针入8分深,平补平泻,以知为度,不留针。如此针之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调整心律,防止心跳再度停搏。
七、小儿惊厥
由大脑皮质机能受损导致意识和运动障碍,是中医儿科四大险症之一。多由高热、颅内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中医学将小儿惊厥分为急惊与慢惊两种,认为急惊病在肝,多为发热惊厥,易治。慢惊病在脾,多为无热而惊,较难治。小儿惊厥的主症为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抽搐,发病时意识不清。
取穴及治法:
取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昆合穴,用指针法轮番掐揉。医者意导指尖,集中思想,掐穴得气,勿伤表皮,至痉挛、抽搐缓解或消失,面色及意识均好转后,用毫针轻刺上述穴位留针,后再速治原发病,如系发热惊厥同时运用冷敷法,无热惊厥酌施艾条温灸。最后,要注意实施病因治疗。
八、急性酒精中毒
临床上经常遇到急性酒精中毒(醉酒)的病人,开始缺少有效的治法,后在对症治疗酒后剧烈头痛、大量呕吐等症的过程中,发现针刺对酒后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呕吐、昏睡、精神异常及应变(工作)能力低下、运动功能失衡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除此外尚可用于促醒,治疗方法是:
取少商(双)、中冲(双),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取印堂、腕踝针上穴(双)、足三里穴(双),用毫针平补平泻,并留针促患者及早清醒。另外,头痛剧烈还可加刺头维、太阳穴;呕吐严重可加刺内关、公孙穴;精神异常可加刺后溪、中脉穴;昏睡及应变能力低下可加刺风池、合谷穴;痰多可加刺中腕、丰隆穴。针刺时要严加观察,谨防意外,手法补泻可根据穴下气感行之,均可快速毫针刺法,得气出针不留针,必要时可间隔1小时许再予针刺。
九、末梢血管痉挛症
晋东南民间流行“阴火”一说,系末梢血管痉挛之俗称,此症发时,痛苦异常,顶心头痛,四肢冰凉,恶心欲吐,胃痛眼黑,宜急用带子扎紧患者腕部,用三棱针刺其十宣穴出黑紫血数滴,继用毫针刺涌泉穴,诸症可豁然得解。后酌情用艾灸中脘、神阙、关元穴,以善其后。
中医如何处理急症
一、中风急救
1、脑中风急救、手指、耳垂肉/放血救命法: 脑中风发生时简易急救法 脑中风/放血救命法 如果有人遇到【中风】时,患者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地破裂。头晕,神智不清,体力不支倒地。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张,病人无论在何处,【不管是浴室、卧室或客厅、马路、山上】,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在原地把病人扶起坐稳【防止再摔倒】。这时对病人进行【放血急救法】:拿一支打针用的针头最好,如果没有,请到【西药行】拿一针头或放血片,否则,用缝衣服的针,或大头针,用火烧一下消毒。在病人十个手指头尖端,【无固定位置,约离手指甲一公分】用针头刺出血来,万一血不出来,用手指挤出,每指挤出一滴血【约豆粒般大小】,否则,用牙齿咬指尖,事不宜迟,使其出血。三、五分钟之后,病人会自动清醒来。 如果病人的嘴歪了,就拉红两耳垂,各刺一针,并挤出一点血,几分钟后,嘴形恢复原状,说话清楚。让病人静坐一下【给病人喝一杯温开水】,等病人正常,没有异状时,再扶病人上车,送医院保健。以上是脑中风放血急救法,可使病人安全。否则,急忙将病人抬上救护车,一路上的颠跛和震动,病人头部微血管,几乎已经破裂了。不要说请人医,就是请神医,也难保全病人的生命。 敬请影印 推广知识 减少中风 功德无量 。 a、上列十指尖红色圆圈处,是针刺点,使其出血。 b、两耳垂红色三角形点,是针刺点,使耳垂放血既可。
二:竹木扎入肉中,蝼蛄一只捣碎敷患处,一夜即出。
三:胃痛
足三里、太冲,脉实多用泻法,背部走罐或刮痧;脉弱心慌配内关用补法,不要针中脘,容易引起胃穿孔。
如果条件允许,功底扎实,随脉治之,即使穿孔也能有效控制病情。遇到过隔下出现游离气体(穿孔了),西医切开却找不到穿孔点的病例。
四:急救方法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晶,中医的急救方法独具专长,并非一些人所误解的那样,单纯地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而不能用于急救,在这里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急救法。
1.嗅鼻法:这是用药物吹入鼻道或直接闻嗅刺激鼻粘膜,通过嗅神经传达到中枢而引起反射性的喷嚏,兴奋知觉神经而使昏迷的病人苏醒过来。常用的药物为通关散,由猪牙皂角、细辛各等份组成, 有通开窍的功用。
2.催吐法:在急救中主要用作清除食道、胃肠中的食物和咽喉气管中的异物、 痰诞等,以达到宣通呼吸道、吐出进入胃中的毒物的目的。其机理为通过兴奋延髓的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常用的催吐药有瓜蒂散, 由瓜蒂、赤小豆各等份组成,有涌吐痰食的功用。使用催吐药时要镇重,宜用于体质健壮的病人,对于年老体弱、孕妇、有心脏病和吐血史的人不宜使用。
3.针灸法:针灸是用三棱针、圆针等刺出血,或以毫针重刺激对昏迷晕厥病人进行急救,达到复苏的目的.常用穴位有人中、百会、合谷、十宣、少商、砷门等;灸法是以艾条在一定穴位上燃烧,以其温热透过皮肤刺激神经血管等而达到强心兴奋的作用,常用穴位因病而异.灸时应全神贯注,防止烧灼皮肤;凡头、面、胸部及有毛发的地方(除百会穴外),一般不宜艾灸。
4.拨火罐疗法:以一个竹筒或特制的玻璃瓶或陶罐,在其里面点燃一下,立刻覆盖在病人一定部位上,利用火罐吸住皮肤,给以温热的刺激,活血行气,使人体气血流畅而收到止病消肿的作用,本法对体质弱、皮肤容易出血和有广泛性皮肤病或皮肤有严重过敏的,心力衰竭、 抽搐的病人不宜使用。
5.推拿法:以推拿手法在体表、肌肉、关节进行推、按、揉、 捻、 促进血液循环、 加强新陈代谢,并刺激神经,使之兴奋而收到治疗作用。但对有急性炎症、急性传染病、大面积皮肤疾患、肿瘤、皮肤容易出血、体质虚弱病人不宜使用。
中医穴位急救
::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三分一与下三分二之交会点。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处理: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脏停顿、痉挛。
2)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癫痫发作、口吐白沫。
3)小儿惊风、牙关紧闭、腰痛。
操作法:点(穴位在皮下零点三至零点五寸)。
经络:督脉
:: 鼻膈 (交替穴,与人中作用大致相同;如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没法点刺人中穴时取用)
位置:在人中沟之上端,鼻中隔根部正中,在鼻柱根部下。
处理: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脏停顿、痉挛。
2)脑炎后遗症、牙痛。
操作法:点(穴位在皮下零点三至零点五寸)。
经络:经外奇穴
:: 素蟉 (交替穴,与人中作用大致相同;如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没法点刺人中穴时取用)
位置:在鼻柱尖端,鼻尖正中央。
处理: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脏停顿、痉挛。
2)呼吸衰竭、心动过缓、脑炎后遗症。
3)鼻病、鼻疾。
操作法:点(穴位在皮下零点三至零点五寸)。
经络:督脉
:: 上星
位置:前发际正中对上一寸。在头正中线上,入前发际一寸处。
处理:1)流鼻血、头痛。
2)头风、眼痛。
3)鼻塞。
操作法:按(穴位在皮下零点三至零点五寸)。
经络:督脉
:: 百会
位置:前发际正中对上五寸,后发际直上七寸。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处理:1)休克、晕眩、头痛、中风、脱肛、癫痫。
2)耳鸣、耳聋、鼻塞、弱视、神经衰弱。
3)高血压、胃下垂、子宫脱垂。
操作法:按或点(穴位在皮下零点五至一寸)。
经络:督脉
:: 风池
位置:第七颈椎(C7)对上四寸之一点与耳后乳突下缘间联线上之中点处。
从脖子后面正中入后发际一寸处与耳后乳突下缘间联线上之二分一处。
脖子后斜方肌两旁后发际内的凹窝中。
处理:1)头痛、晕眩。
2)眼鼻病、鼻炎、耳病、耳鸣、耳聋、项颈强痛。
3)高血压、偏瘫、大脑发育不全、脑外伤后遗症、感冒不适。
操作法:拿、按或摩(穴位在皮下零点五至一寸)。
经络:足少阳胆经
:: 上迎香
位置:在鼻柱中间,两旁低凹处。
处理:鼻出血。
操作法:拿或按(穴位在皮下零点三至零点五寸)。
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处与鼻唇沟的中间。
处理:鼻炎、鼻窦炎、鼻塞、面瘫、面部神经麻痹。)
:: 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的凹陷处。
处理:1)偏头痛、面部神经麻痹、晕眩。
2)头痛、眼病、面瘫、牙痛。
3)三叉神经痛、感冒不适。
操作法:按或点(穴位在皮下零点五至一寸)。
经络:经外奇穴
|| 手部穴位
:: 合谷
位置:拇指和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之第一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尖到达的地方。
拇指和食指张开,虎口与拇指和食指的掌骨体结合处(两叉)联线的中点。
在手背拇指和食指的掌骨体之间,略近第二掌骨体外侧中点处。
拇指和食指并合之间的竖纹旁之骨间背侧肌肉最突起的地方。
处理:1)一般全身止痛作用,特别适应头部痛症。
2)消炎、退热、发热汗多(本穴既能止汗又能发汗)。
3)口面疾患(面瘫、眼病、耳病、鼻病、咽喉痛、牙痛、头额痛)。
4)腹痛、手指挛痛、臂痛、咳嗽、感冒不适、经闭、引产。
5)高血压、偏瘫、口眼歪斜、歇斯底里、流鼻血及鼻炎。
操作法:按或点(穴位在皮下零点五至一寸)
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 内关
位置:在掌后第一腕横纹正中直上两寸,拇长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
处理:1)心脏复苏、心脏衰弱、心律不正、心搏动过速/过缓。
2)呕吐、胃痛、失眠、心悸、胸腔痛。
3)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
(作用使冠状动脉扩张、增进冠脉血液流量和心肌血氧供应量。)
4)歇斯底里、癫狂、热病、肘臂挛痛、哮喘(发作期)。
操作法:按或点(穴位在皮下零点八至一点三寸)。
经络:手厥阴心包经
:: 少商
位置:在拇指的指骨体外侧,距指甲角外零点一寸。
处理:1)昏迷、中风。
2)咳嗽、咽喉肿痛、“抽风”。
3)癫狂、小儿惊风、热病、发烧。
4)鼻出血、手指劳损、淋巴结胀大。
操作法:点(穴位在皮下零点一寸)。
经络:手太阴肺经
|| 躯干穴位
:: 肾俞
位置:在第二腰椎(L2)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一点五寸,
即「命门」两旁。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
处理:1)暴寒、虚弱。
2)腰痛、神经衰弱、遗精、月经不调。
3)阳萎、耳鸣、耳聋、泌尿系统疾病。
4)遗尿、肾炎、肾绞痛、肾下垂、肾虚。
操作法:推、按或摩(穴位在皮下零点八至一寸)。
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 中脘(双脘)
位置:在肚脐正中直上四寸。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胸骨剑突下端到肚脐正中的二分一处。
处理: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腹胀、便秘。
2)胃痛、胃炎、胃痉挛、胃溃疡。
3)胃腹疾病(胆囊炎、胆石)。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一至一点五寸)。
经络:任脉
:: 上脘(双脘)
位置:在肚脐正中直上五寸。前正中线脐上五寸。
处理: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腹胀、便秘。
2)胃痛、胃炎、胃溃疡、胃下垂。
3)胃腹疾病(胆囊炎、胆石)。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一至一点五寸)。
经络:任脉
:: 气海(丹田)
位置:在肚脐正中直下一点五寸。前正中线脐下一点五寸。
处理:1)腹痉挛、腹痛、腹胀、腹泻、便秘。
2)脱肛、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
3)阳萎、泌尿生殖糸统疾病、痢疾、体虚、中风。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一点五至两寸)
经络:任脉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 关元(丹田)
位置:在肚脐正中直下三寸。前正中线脐下三寸。
处理:1)腹痉挛、腹痛、腹胀、腹泻。
2)尿闭、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子宫脱垂。
3)阳萎、泌尿生殖糸统疾病、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体虚、中风。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一点五至两寸)
经络:任脉
|| 足部穴位
:: 足三里
位置:位於膝盖骨下缘直下三寸,距离胫骨粗隆外侧一横指处。
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穴下一寸处平齐,距胫骨外一寸的地方。
在外膝眼(足阳明胃经之犊鼻穴)直下三寸处,胫骨前缘外侧一寸。
处理:1)呕吐、肠胃痛、衰弱。
2)胃/腹痛、呕吐、腹泻、腹胀、便秘、消化不良。
3)偏瘫、膝关节疾病、腰腿酸痛、下肢瘫痪、痢疾。
4)癫狂、失眠、高血压、头痛、头晕、传染性肝炎、体虚。
操作法:按(穴位在皮下一至一点五寸)。
经络:足阳明胃经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 委中
位置:在膝弯正中央的横纹上,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膕窝正中。
处理:1)腰背痛、小腿肌肉抽筋。
2)下肢痛/瘫痪、膝关节/膕筋挛痛。
3)坐骨神经痛、腹痛、头项痛、中暑。
4)吐泻、偏瘫、遗尿、小便虚弱困难。
操作法:按或点(穴位在皮下零点八至一点五寸)。
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 承山
位置:在小腿肚正中,位於腓肠肌的外侧头与内侧头之间凹陷的腹端。
从委中到脚后跟上与外踝尖平齐处联线的中间。
处理:1)小腿肌肉抽筋。
2)坐骨神经痛、腰腿挛痛、足跟痛。
3)下肢瘫痪、便秘、痔疮、脱肛、脚气。
操作法:按、摩、推或拍(穴位在皮下一点五至两寸)。
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 太冲
位置:在拇趾除与二趾的趾缝,后约两寸。
足背第一和二跖骨底之间凹陷处。
处理:1)足趾抽筋。
2)头痛、晕眩、癫痫、疝气、小便不通。
3)偏瘫、中风、高血压、遗尿、乳腺炎、肠炎。
操作法:按或点(穴位在皮下零点五至一寸)。
经络:足厥阴肝经
(本穴有镇静作用;精神病、癫痫)。
:: 涌泉
位置:在足底(脚趾除外)第二、三趾缝与脚跟成一直线,上三分一与下三分二的交汇点。
将足趾屈曲,呈现在足掌心前面正中之凹窝。
处理:1)休克、昏迷、心神不宁。
2)晕眩、歇斯底里、癫痫、小儿惊风。
3)头痛、中暑、下肢瘫痪、高血压、咽痛。
操作法:点或按(穴位在皮下零点五至一寸)。
经络:足少阴肾经
(本穴有宁神安静作用;窒息、燥狂型精神病)
1、“狠掐臂前大筋急救法”
高举患者大臂(男左女右)寻取臂前大筋,一手举臂,以另手拇食指二指掐起患者臂前大筋,旋掐旋放,连续三次,五次或七次,患者若为心因性之休克,多可迅即复苏,此方用于晕针所致之休克,亦甚有效。
2、另一法为指掐人中。
其法为医者以拇指甲尖,按掐患者人中穴,以适当的力量按掐,连续数次,若为脑因性休克,多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需注意,这种方法只是在来不及送医时的权宜之计,可收暂时的缓解之效,若能来得及送医,仍以送医处理为宜。
针刺急救10法
1.祛痰
适应症:各种急症见痰涎壅盛,呼吸急促。
方法:针膻中、中脘、内关、丰隆。用泻法不留针。
2.开窍
适应症:各种急症见痰涎壅盛,神昏不语。
方法:针人中、间使、大陵、丰隆。泻法不留针。
3.泄热
适应症:高热,神昏欲抽,体温39℃以上。
方法:十宣放血,再针大椎、印堂、曲池、足三里。泻法不留针。
4.降压
适应症:头痛,血压增高,脉弦,舌红苔腻,血压在160/100mmH克以上。
方法:先针十宣放血,再针风池、曲池、内关、阳陵泉、太冲。泻法可留针。
5.敛汗
适应症:汗出不止,呼吸短促,精神不振。
方法:灸气海,最少30分钟。灸时防止烫伤,注意出汗、呼吸、精神的变化。
6.回阳
适应症:汗多气喘,肢冷脉微,神昏,阳气欲脱。
方法:灸气海30分钟,针神门、太溪、足三里,补法可留针。
7.通便
适应症:大便干燥不畅,腹胀矢气。
方法:针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列缺。泻法,留针或不留针。
8.利尿
适应症:小便短少,腹胀拒按。
方法:针列缺、气海、三阴交,平补平泻,可以留针。或灸百会、肾俞,指按三阴交穴。
9.醒神
适应症:神志昏迷,叫之不应。
方法:取人中、劳宫、涌泉。强刺不留针。
10.止痉
适应症:高烧抽搐,角弓反张。
方法:针十宣放血,另取人中、印堂、合谷、太冲、阳陵泉、昆仑、攒竹。强刺泻法不留针。
推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