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谈谈“酒”的药性
近来很多人在网上质疑“酒”,说:酒是寒性的,老祖宗弄错了,不是热性的。质疑的人还都是网上的中医大咖,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主任医师等。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曹颖甫。曹颖甫如是说:酒之为气,标热而本寒,初饮则身热,酒后则形寒。标热伤肺,则为喘,本寒伤脾,则为痰。故治酒客病者,法当利肺而舒脾。
倪海厦也反复强调,多次讲课说酒是寒性的。
他们说酒是寒性的就是拿《伤寒论》中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曹颖甫上面的解释,就是针对这一条做的注释。
除了曹颖甫,几乎所有的古代中医大家,比如张仲景、陶弘景、孙思邈、朱丹溪、叶天士等,都说酒是热性的。
酒客病,为什么不能用桂枝汤?张仲景的解释:酒客不喜甘故也。为什么“酒客不喜甘故也”呢?酒客,就是经常饮酒的人。常饮酒的人,其体质都是肝胆湿热严重,这是根本。湿热之人,喝桂枝汤,一是湿热之人用热药,这是医家用药禁忌,犯了“热者寒之”的用药规律;二是甘能生湿,湿热之人用甘药,加重湿气。所以不能用桂枝汤。因此,曹颖甫、倪海厦等的说法站不住脚,是错误的。
酒真是寒性吗?老祖宗真的说错了?先看酒的功效:
酒:性味:味甘、苦、辛,性温。归经:归心、肝、肺、胃经。功效:通血脉,行药势。主治:用于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
再看上面曹颖甫的解释:酒之为气,标热而本寒,初饮则身热,酒后则形寒。这句话,乍一看很正确,无可辩驳。但是它说明了一点:酒是热性的。之所以他说寒,饮酒之后,过一段时间,会觉得寒冷。这很正常呀。饮酒之后,身体燥热,脱衣掀被,第二天醒来,酒劲下了,就会觉得冷,喝过酒的是这样吧?哪个人不是刚吃了饭,浑身热气腾腾?过一会儿是不是又觉得冷?酒劲过了,不能激发和调动机体产生热量,那自然而然身体就感觉冷了,这是很自然的事。凭这一点说酒是寒性的,是不是有点不看本质呢?要这样解释,那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是寒性的,没有热性的了。
标热伤肺,则为喘,本寒伤脾,则为痰。故治酒客病者,法当利肺而舒脾。这一句话是基于前面的一句话做的进一步解释,前面的不成立,后面的也就站不住脚,是句空话,错话,不需解释。
说酒是寒性的,还有个理由,就是啤酒。有人说啤酒的度数和过去的清酒、醪糟酒等,是度数相当的,因此啤酒是寒性的,过去的酒就是寒性的。这更是瞎说。啤酒是寒性的,这点我也认同,但是啤酒和过去的酒能比吗?啤酒不光是粮食酿造的,里面还加入了其他原料,比如酵母等,酵母发酵、遇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在释放时带走大量的热量,再加上放冰箱里冰镇,真是寒极!这就和过去的酒产生了天地的区别,一寒一热!极寒之物,进入人体,对人体的胃阳、元阳等真阳产生极大的冲击与伤害,这就是为什么女性喝了之后,会引起痛经、月经不调,少腹寒凉等疾病的发生;男性产生啤酒肚。所以,啤酒是寒凉的,而酒却是热性的。
酒饮下去以后,它能激发人体产生热量,调动人体的热能,加速血液的运行,所以《内经》说:“酒盛而彪悍”。“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脉络,脉络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热性药物,是药物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吗?不是的。是它能够调动和激发人的身体产生热量,而药物本身是不具备有热能的。热性药物,比如川乌、附子、干姜、吴茱萸、生姜等,他们都不具备高热能,之所以说他们是热性的,就是因为他们能激发和调动身体产生热量,所以说他们是热性的。酒也是如此。
所以,曹颖甫、倪海厦等人说酒是寒性的,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
喝酒,必须少喝,少喝强身健体,多喝伤身伤血,对健康极为不利。尤其啤酒,对身体的伤害最大,它伤害的是人体的真阳!
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