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打拳,到底如何正确的练腿?

从两三岁开始学步,到七八十岁步履蹒跚,双脚一直在默默地承受着身体的压力和跑跳的冲击力。相比双脚为我们的付出,人们对它们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即使出现小毛病,多数人要么扛着要么不知道该去看哪科。总之,拖到最后,便拖得越来不愿运动,越不动又越来越一动就痛,形成一个不断恶化的循环。所以,我们应该在健康的时候就多加注意我们的两条腿的健康,做好这方面的预防。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也要积极主动地到医院骨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进行治疗,并接受运动疗法的指导。而太极拳对我们的髋膝踝的积极影响是举世皆知的。

习练太极拳不是件容易事,要改革平常的动作行为,手脚结合,“上下相随”,要真正在脚上下功夫。我们的脚由脚掌、脚后跟、脚趾组成。脚平松落地,足跟、脚趾亦应同时放松,从足心到前脚掌尤为重要。松脚必松脚趾、脚掌、脚跟,三者不可缺一。趾关节的放松牵扯到周身的松柔,脚趾维持全身的稳固和平衡,脚趾松开在技击中是克敌制胜之关键。

实战意义的衡量标准并不单指腿部的柔韧性,实战技击动作的有效与否,往往也不在于你掌握技击动作的多少,而在你掌握这个动作的质量。生活中的改善也一样,需要真正有效的联系,才能让我们的腿部健康走上良性循环。所以下文稍微举一些原则和例子作为参照。具体的个人疾病问题咨询和练拳指导,则应尊重医生或拳师的诊断治疗或运动指导:

1、主导在腰

“腰为主宰”“腰为轴,四肢为轮”。太极步要求双腿、双脚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也必须在腰的旋转带动下运行。腰不动,腿脚都不能自动。例如由弓步后坐成虚步,提起脚尖,是在腰左右旋转带动下完成的。

2、分清虚实

任何步法都是虚实转换的过程。右实则左虚,左实则右虚。实就要确确实实,沉稳扎实,虚就要确实虚,灵活自如。实腿主稳定,虚腿主轻灵,这样才能虚实分明,自由运转,轮流放松休息。平时走路也分虚实,但远不如太极拳这样虚实分明。

3、渐变式运行

步法中无论转腰、收腿、出腿、提脚、摆脚都是在逐渐变化中运行,似停非停,似行非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续不断如行云流水。“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进退都是在克服阻力中进行,不能有明显的停顿、断劲。

4、双腿始终屈膝

王宗岳论中的“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武禹襄论中的“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都说明了太极拳处处离不开圆。所以,太极拳以圆弧作为运动的基础,完全符合力学原理,行步走架时脚走弧形,既是一个蓄力产生抽丝劲的过程,也是化解来力的最佳手段。体现在步法上就是屈膝。双腿似直非直,似屈非屈,始终保持一定角度,曲蓄有余,这就是双腿的拥劲。在步法运作中,要水平移动,不能有明显起伏。弯曲深度视身体条件与功夫深浅而定,有高架、中架、低架三种,但高不可完全直立;低,大腿不可低于水平。这个高度也是在起式中决定的。

5、落脚点要准确

落脚的位置涉及到步法中的两脚横向与纵向距离。以弓步为例,横向距离,即两脚左右距离,一般是两拳或一脚(把前脚直线拉回后衡量),即大致是30°出脚。这样两脚间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即有一定的底面积,这是身体稳定的三个条件之一(另两个条件一是重心低,一是垂心线不超过支撑面)。距离小了,后腿蹬不展,出不来蹬劲,如用力,前腿膝盖就会超过脚尖,造成失重。距离过大,重心前移困难,又会运转不灵。

6、摆脚、扣脚与碾脚

走太极步,要不断调整脚的角度,使脚尖与膝盖保持同一方向。与全身协调一致,这样可以保护膝盖不致扭伤。调整方向有三种方式:以脚跟为轴,脚尖由外向内为扣脚,由内向外为摆脚,以前脚掌为轴,摆脚跟为碾脚。角度大小随腰的转动幅度而定,大多为45°。这种脚的碾转会在地上留下清晰脚窝,这也是太极拳的一个标志。弓步、坐步完成时,前脚尖的方向都要向前。平时走路脚尖都是向前的,一般不用改变角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