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污水厂的自动控制系统作用(下)
公众号相关内容链接:
我们接上周的内容,继续来看自控控制在预处理段的应用,预处理段不仅仅是提升水泵的污水提升,还有就是把污水中的悬浮物、悬浮固体颗粒等排出系统,避免这些难生物降解的杂质和无机物对生物池内的微生物的生物作用造成影响。这些处理过程主要是物理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的监测点也以物位测量为主,控制以设备的启停控制为主。
首先是格栅,预处理的格栅根据后续工艺的不同,采用的格栅类型也有不同的种类,有间距在10~25mm的粗格栅,6~8mm的细格栅,5mm以下的精细格栅等,这些格栅的对不同大小的悬浮杂质进行拦截清除,在日常运行中,主要是根据进水中杂质的多少来调整运行,一般较为常见的控制是采用时间控制和液位差控制两种模式,时间控制是设定在一定的时间内运行多长时间的控制方式,一般一个小时运行5分钟到10分钟,这个可以根据实际进水中的杂质多少来确定具体的运行时间。这种控制方式,在进水水量水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较多采用,能够避免长时间无杂物的运行对设备的损耗,以及对电力的消耗,但是在遇到雨污合流造成暴雨期间携带大量杂物的雨水进入时,短期内杂质迅速增多,定时运行的控制可能还未能启动,这样就会很快造成格栅前液位过高,甚至溢出格栅地面的情况。因此在格栅控制中还有一种就是液位差控制,根据栅前栅后设置的液位差计,通过栅前栅后的液位差到达一定的数值后启动格栅,就能避免这种定时控制带来的问题。或者简单的只设置栅前液位,然后根据设计水位来确定格栅前液位到达什么高度就启动格栅运行。
在实际运行的污水厂中,这两种控制都有采用,如果从确保运行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优先级来启动不同的控制模式,日常运行期间主要以时间控制为主,在液位差或者栅前液位达到设定值后,优先启用液位控制,这样就能通过自动控制格栅有效的应对进水中变化的杂质情况,真正把自动控制系统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这里还要考虑一种引申的情况,现在MBR膜工艺的越来越多的应用,多数污水厂使用膜格栅,也就是间隙1mm左右的格栅来去除杂质,这种格栅需要反冲洗水来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水泵的启动也应纳入到格栅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同理格栅配套的栅渣传输和压榨装置也需要自控连锁运行。。
除去根据时间和液位来控制的方式以外,还可以根据泵房液位高低来控制格栅的运行,泵房液位越低,泵房内积存的浮渣都会被水泵抽升到格栅处,此时也需要格栅连续运行,反冲洗泵连续运行,因此在控制中也要结合泵房液位高低来进行校核或者优先启动,在安全运行上可以增加更多保障。
预处理段除去格栅以外,还有就是沉砂池,沉砂池的运行受到池体设计,实际进水SS的影响,对沉砂池的效果发挥一直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操作人员不能及时针对进水水质的变化,沉砂池内沙砾堆积情况,出水的SS情况进行及时调整造成的,自控系统可以引入更多的监测点位,通过沉砂池进出水的SS变化来进行沉砂池运行的调整,加大或减少曝气或者加快或减少旋流速度,定时或者根据沉砂池内泥位计启动提砂装置的运行等,通过改善沉砂池的运行控制来提升沉砂池的运行效果等。在一些工艺要求比较严格的情况下,没有初沉池直接进入生物池的厌氧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厌氧区的溶氧仪控制曝气洗沙风机的定时运转等。
总体来说,预处理段的设备的控制受到进水水质水量实时变化的影响较大,在实际的运行控制中,操作人员在巡视过程中容易忽视水质变化,没有及时调整设备的运行,造成了预处理段的运行效果不佳,而自动控制系统通过24小时在线的监控方式,对水量、水质的变化实时进行监控,并通过合理的程序控制预处理段的设备稳定运行,将预处理段的工艺目标更全面的发挥出来,从而保证后续生物处理工艺的良好工况。
这几期的公众号通过对预处理段的工艺目标的描述,将预处理的工艺目标转化成自动控制的算法目标,为自动控制提供编制程序的思路,这是将污水厂的自控充分发挥出来其应有作用的基础,也希望通过这些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自控专业和污水厂工艺运行人员能做更多的实际应用层面的交流,共同提升污水厂的自控工艺的管理和运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