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竹幽香蒲自华:海派第一人蒲华书画艺术
海上画派是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在上海形成的一个由100多位画家组成的画派,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蒲华作为“海上画派”开山人物之一,尤为黄宾虹所心折,并称赞其为“海派第一人”。蒲 华:(1839-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不染庐、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蒲华以其墨竹闻名于世,既继承传统的精神,也不为自身旧貌和前人经验所囿,融诸家之长而融化无迹。与蒲华亦师亦友、相交40年的吴昌硕是这样形容他的墨竹的:
墨沛淋漓,竹叶如掌萧萧洒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其襟怀之洒落,逾恒人也。
画竹之法,须于介字、分字,五笔、七笔起首,所谓整而不板,复而不乱。竹干须挺劲有力,忌在稚弱;小枝则随手点缀,无须粘滞。然必悬臂中锋,十分纯熟,庶几有笔情墨情,不落呆诊。由法而化,雅韵自然,切不可失笔墨二情也。
据吴昌硕的长孙吴长邺先生回忆,其祖父经常向他们提到蒲作英,他说:“祖父生前曾对我们讲,'蒲作英墨迹千万要看重,我们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作英的书画。“蒲华自幼聪慧,传统文化得益于外祖父的启蒙,书画得到同里周闲的指点,年少的蒲华虽然贫苦,但却得到了良好教育。然而,在这之后的人生经历中他却屡屡受挫:1855、1858和1859年先后三次乡试未中,他绝意仕途求取功名,遂耽于艺事;紧接着又经历太平天国运动;1863年妻子的离逝更是雪上加霜。1864年起一度在太平(今温岭)、海门等县作幕僚,因不善官场应酬,更不耐案头作楷,曾自行弃职,后复幕又叠遭辞退。在1868年后他开始以职业画家的身份浪迹于江南,结交其他知名画家,丰富的阅历,创作的累积,使其笔墨日益精到。但是很可惜,蒲华在他的那个年代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艺术史论家忽视蒲华在晚清碑学和海派书画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以至对蒲华的评价过低。
蒲老竹叶大干掌,画壁古寺苍崖边。墨汁翻衣冷犹著,天涯作客才可怜。朔风卤洒助野哭,拔剑斫地歌当筵。柴门日午叩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
蒲华的绘画,专注于花卉、山水,尤擅墨竹,有“蒲竹”之誉,湿笔饱墨,以淋漓酣畅的大写意最具特色,书法则以行草书见长,中锋环曲,倚侧动荡,于书坛别树一帜。晚年作品,尤体现了画家字与书家画的充分契合,这缘于长期的学养锤炼,更与其心性密不可分。蒲华的墨竹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墨竹为主体,横贯整个画面,或一枝独秀,或数枝交错,又常以粗笔淡墨写巨石相映衬。墨竹的气势磅礴和巨石的稳重,构成鲜明的对比,加之蒲华喜用湿笔作画,画面常给人水墨淋漓的感觉,充分体现其水墨大写意的境界。另一种手法以墨竹为辅助,往往出现在画面的附属位置,作为其他花卉或者巨石的陪衬,小枝交织,树叶清秀。蒲华用娟秀小楷,笔笔细微, 无不体现精致的写实功底。对于墨竹的画法,蒲华也毫不吝啬、隐藏,他曾在墨竹册页《文苏余韵》尾页自跋云:
画竹之法,须于介字、分字,五笔、七笔起首,所谓整而不板,复而不乱。竹干须挺劲有力,忌在稚弱;小枝则随手点缀,无须粘滞。然必悬臂中锋,十分纯熟,庶几有笔情墨情,不落呆诊。由法而化,雅韵自然,切不可失笔墨二情也。
不难发现,对于墨竹,蒲华首先认为要胸襟潇洒,不拘泥成法,真率自然,随心而化。有传记云蒲华作画,若无旁人为他磨墨,自己稍磨即用,故以水墨淡淡而闻名,而又因墨少水多难以凝集,笔墨之处显得湿渗无定。不理解者将其画之形与他生活的外形一并视之“邋遢 ”。此外,蒲华生平,不识蒲华之画的人,见蒲华一到,甚至会故意藏起纸张。因蒲华不讲究纸的好坏,逢纸即画,有时还画在糊窗纸上,因而时人戏称他为“蒲邋遢”。蒲华的画学探索,对吴昌硕的艺术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后,黄宾虹则推蒲华为“海派第一人”,曾谓百年来海上名家“唯蒲作英用笔圆健,得之古法,山水虽粗率,已不多见”。此二者,可谓识蒲华于风尘中之巨眼。除了墨竹以外,蒲华的其它作品同样值得一看。本次展览共遴选出80幅蒲华的代表作,涵盖蒲华的花鸟、竹石、山水、书法等创作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