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客体本身就是我们更大的自我的一部分

 
锦鲤战法

2019-08-17 · 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

除了猫,他还有好多奇妙的想法!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薛定谔表达了他对以下事实的惊讶:尽管“我的意识领域与其他人的意识领域完全隔离”,但“我们经历的某些部分,即我们称之为外部的部分,在结构上有着深远的相似之处;即,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你所看到的没有

如果我看到你看着一朵花,我推断你看到了一朵花,但我不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花。你的“意识范围”与我紧密地隔绝,就像我与你的隔绝一样。然而,我们经常同意我们正在感知或经历同样的事情。怎么会这样?显而易见的解释是(就我们两个人而言)有三个世界:真实世界加上你所感知的世界加上我所感知的世界。真正存在的花,它能让我们感知到他是一朵花。薛定谔坚持说:“这根本不需要解释,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问题。实际上,这意味着对理解带来了一个完全无用的负担。”

对感知的标准科学解释是,假设一个真实世界“存在于外”,而这个世界上的物体被认为会发出光或声波,这些光或声波被认为会刺激周围神经末梢(视网膜或耳鼓)。被刺激的神经被认为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在那里神经过程被认为会产生知觉体验。

这个解释的问题不仅仅是没有人知道客观的大脑过程如何产生主观体验。问题是,没有人知道我们如何能够了解“外面”真实世界中发生或存在的事情。虽然标准的感知科学描述始于在该世界中调用事件,但它导致了我们的结论只能来源于我们的经验,并且我们无法知道该世界中发生或存在的任何事情。

如果你不相信,想象一下一位神经学家A,每当她看到B正在看一个青苹果时,她就会在B的大脑中观察到一种特定的神经联动组合。这与她对B大脑的体验中的某些东西与她对B面前的事物的体验中的某些东西相关。如果B告诉她,他也感觉到了一个绿色的苹果,这就证实了A和B可以达成一致即这个世界中存在一个青苹果。但是它不能确认的是一个物体的存在,或者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而这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导致了A和B各自感知到了一个青苹果。

所以:当我说“这是一个青苹果”时,我没有说明真正的苹果和我对苹果的感知之间的对应关系。虽然我认为这是一个青苹果的判断超出了立即给予我的东西,但它并没有超出给予我的东西。它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说法,即这种东西的颜色、形状和一致性与我先前判断为青苹果的东西大致相同,或者说这种特殊的体验与我先前称为“青苹果”的体验是相同的。它陈述了“青苹果在这里经历过”和“青苹果在那里经历过”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只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

对于薛定谔来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有着深远的相似性,这是“不合理的”。为了理解它,我们被归结为两个非理性的神秘假设。“我们已经看到了他对这个假设的看法,这个假设假设了一种独立于思维的现实,反映在我们的思维中。对于薛定谔来说,说“世界的形成反映在一个有意识的头脑中,不过是一个陈词滥调,一个我们已经熟悉的短语,一个隐喻。”世界只有一次。没有什么反映。那么,他支持的另一个假设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都只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

这个“1”是谁或什么?它是一个意识或一个有意识的自我。只有一个意识或有意识的自我。薛定谔认为,心灵的多样性“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只有一个心灵”。这就是奥义书的教义(《奥义书》是古梵语文本,包含了许多印度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薛定谔接着说,如果“对西方思想来说,这个学说没有什么吸引力”,那是因为我们的科学“是建立在客观化的基础上的,在客观化的基础上,它切断了自己对意识主体的充分理解。”

科学应该是客观的。薛定谔解释说,为了达到客观,“我们带着我们自己的人回到不属于世界的旁观者的角色,这个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个客观的世界。”“因为这个客观的世界不包含我们退一步成为旁观者的那一部分,它不包含我们的思想。如果我们忘记了客观世界只是我们经历的一部分,是我们退后一步的那部分,会发生什么?所发生的是,我们感到有必要重新插入我们的思想:“可以说,我把我自己的有知觉的自我(它把这个世界构建成一个精神产品)放回它里面——带着灾难性的逻辑后果的混乱”,这一切都源于这个错误。其中之一是“我们徒劳地寻求心灵对物质起作用的地方,反之亦然。”

我们在这里所面临的是埃德蒙·胡塞尔所说的“人类主体性的悖论”——存在既是世界存在的主体,又是世界存在的客体。这个悖论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否认它。这样做的人最终要么否认意识,要么否认世界。在这个时代,否认世界不再是时尚,所以我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否定意识::通过错误的类比,通过将其定义为不是意识的东西,或者将其视为幻觉,忘记为了产生幻想,必须要有意识。

测量的重要性

对于薛定谔来说,客观世界并不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的思想和感知而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经历的一部分,它服从客观化,被视为一个现实,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独立存在的。玻尔(Niels Bohr)的观点经常被描绘成与薛定谔的观点相反,他认为:“我们对自然的描述,目的不是揭示现象的真正本质,而是尽可能地追踪我们过去经历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当代物理学的一般理论框架——量子力学——是一种概率论。它是一种根据过去测量的实际结果为未来测量的可能结果分配概率的理论。这就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我们的基本物理理论中,是什么证明了测量的崇高地位?不出所料,一直有人试图掩盖这个问题。回避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已经变成了常态。否认似乎是必要的,尽管否认变得越来越盛行,但是借助于此的人却并未减少!

测量之所以应该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因为它是两种现实之间的接口:一种是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获得的现实,另一种是我们不直接体验的现实。近一个世纪前的1922年,玻尔写信给他的哲学导师哈拉尔德·霍夫,表达了他对物理学家当时面临的困难的看法:他们“是这样一种人,以至于我们很难希望,在原子的世界里,实现与我们通常的感官形象相对应的空间和时间描述”。在1925年和1926年,薛定谔和海森堡提出了他们各自的量子力学公式,到了1929年,玻尔的洞察力已经凝结成了迄今为止对量子力学最好的理解。

对大卫·默明来说,“玻尔要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幻想家之一,要么就是唯一一个有足够勇气直面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无法估量的谜团的人,无论是否成功。”

玻尔的主要结论:

1)虽然直接可被感官体验获得的物体的属性可以被认为是独立于测量而存在的,但量子系统的属性只有在被测量时才服从客观化。

2)测量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是双重的:当它们用来表明量子系统所具有的特性时,首先需要它们来实现(使之成为现实)量子系统所具有的特性。

以位置属性为例。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位置测量模型,我们设想了一组监测不同空间区域的探测器。(实际的度量比理想的度量更混乱,但是它们的适当混乱并不是我们这里关心的问题的一部分。)理想位置测量的结果是,监测特定区域的探测器发出警示,表示该区域存在某种东西(比如粒子)。然而,粒子在这个区域的存在并不是点击的原因。更确切地说,是由于点击,一个粒子出现在这个区域。

物理学家所能获得的概念,其意义在于人类知觉意识的时空特性。(例如,能量和动量的意义来自物理学家所说的空间和时间的对称性。)

这些概念不能应用于原子和亚原子粒子,因为这些东西不能直接通过感官体验获得。

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性质只能通过直接用于感官体验的仪器,间接用于感官体验。

因此,测量是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获得的现实与我们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实之间的接口。

所以科学处理的是我们经验的交集,这是符合客观化的。这包括直接经历的事情,以及在测量仪器的帮助下只能间接经历的事情。它不包括主体(它不是物体的属性),也不包括我们的经验的起源,也不包括“我们经验的某些部分之间具有深远的结构相似性”的原因,这种相似性曾让薛定谔大为震惊。

感知世界

这让我们回到薛定谔对这种影响深远的结构相似性的首选解释,即“我们实际上都只是一个人的各个方面。”为了捍卫这种“非理性、神秘”的假设,他坚持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实需要修改,可能需要通过东方思想的输血。但是这并不容易,因为 输血总是需要需要防止排斥现象的出现。我们需要在保持科学的逻辑精确度上完成这一切!

薛定谔想到的终极主题是,我们被自我遗忘的面纱隔开。同样的面纱也阻止我们去感知终极对象,以及它与终极主体的同一性。根据奥义书(东方哲学文化),世界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表现。就世界而言,“一”既是构成世界的实体,又是包含世界的意识。作为一种实体,它有无限的力量来决定它自己,决定它的品质。作为意识,它有无限的力量赋予自己内容。但它也有能力限制自己,不那么全能,不那么无所不知。

如果从根本上说,我们都是一的各个方面(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除了很难获得的真正神秘的体验之外),我们必须构思至少两种意识的姿态,其中一种以透视的方式将世界展现给自己,就好像来自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众多主体都经历过一样,还有一种(原初的姿态),其中一个人以透视性的方式将世界展现给自己,就像从没有特定的地点或从任何地方同时体验到的一样。

根据薛定谔的假设,我的经验(外部世界的经验)与你的一致的原因是,我们确实经历了同样的世界,尽管是从不同的有利位置。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脱离任何意识而存在的。它总是与某种意识的平衡相联系,而我们之所以体验同一个世界,是因为我们所体验的世界就是那个“一”向自己显现(或永远显现)的世界。

根据奥义书,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经验,都是基于终极主体与终极客体的同一性。它知道它的对象,因为它与它们是一体的,因为它与构成它们的实体是一体的。如果最终的主体采用其对象的局部立场,这种同一性的知识就以直接知识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认识其他人,而不需要通过心理或神经表征的中介。但是,如果最终的主体把自己与每个客体联系起来,显然排除了所有其他客体,那么这种直接知识就会被具有代表性的知识所取代:它变成了只对客体自身某些属性的直接知识-在我们自己的例子中,就是对大脑中电化学脉冲的直接(知识)辨别。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未解之谜:在一个明显的物质世界中意识的存在——或者在一个明显的物质世界中意识的存在:我们是如何感知外部物体而不是它们在我们体内的神经表征的?《奥义书》对这个谜题的解答是,有代表性的知识是由潜在的直接知识支持并使之成为可能的,而直接知识又是由属于最终主体的同一性支持并使之成为可能的。

另一个未解之谜是大脑中的电化学脉冲模式如何产生(或刺激或触发)感质体验(在哲学中,感质的定义是主观意识经验的独立存在。例如“去尝一个橘子,一个当前的特定的橘子,感觉是什么样的“)。这些品质不仅包括颜色、声音、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官品质,还包括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的定性方面。空间的广泛性就是这样一个方面。它不能用定量或数学术语来定义。了解它的唯一方法是感知它。如果你不相信,试着向我的朋友C解释,他生活在一个没有空间的世界里,空间是什么样子的。C擅长数学,所以如果你告诉他空间就像所有实数的三个一组,他就能很好地理解你。但如果你认为这给了他一种我们称之为空间的广阔感,那你就是在自欺欺人。我们可以把三个一组实数想象成嵌在空间中的点;他不能。我们可以把两个数之间的差解释为两点之间的距离;他不能。无论如何,他不能把“距离”这个词和它传达给我们的距离感联系起来。

时间也是如此。时间在流逝,知道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意识到它。这就是圣奥古斯丁的意思,他写道,“那么,时间是什么?如果没有人问我,我知道;如果我想向问我的人解释,我不知道。“时间的流逝是另一种无法用定量或数学术语来定义的名词,这一点很明显,因为我们无法测量时间流逝的速度。(每秒一秒?)

如果在大脑的电化学脉冲模式触发感官品质的经验显示在空间和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需要解释,这只能通过一个主题,本质上是空间和时间的熟悉定性方面。有人可能会说,解释这些模式就是解码其中编码的信息。这是有道理的,根据薛定谔的假设,情况就是这样,但它需要一个知道密码的主体。A,我们的神经科学家,每当她看到B在看一个青苹果时,她都会在B的大脑中观察到一种特殊的放电模式,在这里她不能帮助我们。这是因为她观察到的相关性是她自己的两种感知之间的相关性-B大脑中的放电模式和B正在盯着的苹果-两者都是从她自己大脑中的神经放电模式中提取出来的。它不是任何人大脑中的放电模式与导致这种模式的任何东西之间的关联。

流程图说明了这两个谜团的奥义书解决方案。我们大脑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说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全部体验。这一信息得到了源自潜意识的持续直觉的补充,潜意识拥有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和完整的知识直接响应的能力。

在表层意识中,知识把自己表现为从外部看到的真理,从客体扔给我们的真理,或者是对其触及感官的反应,对其客观现实性的直观再现……由于它无法观察来自内部的知识的过程,它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它所看到的外部对象作为其知识的原因……事实上,它是对接触的一种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反应,一种来自内心的反应,从那里抛出对客体的内在认识,客体本身就是我们更大的自我的一部分。

(0)

相关推荐

  • 意识的本源

    意识的本源

  • 人类由原子组成,为什么原子没有意识,而人类却能产生意识?

    至今人们对于意识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如果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某个物质,那么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一直以来,意识都被看作是大脑思考而产生的一种产物,是思维的一种,在哲学家的眼中,意识是物质的对立面,这个世界存 ...

  • 观视频:大脑是怎样判别美丑的?

    你的大脑是怎样判别美丑的? 低水平的细胞和分子 通过协作和竞争 描述大脑整体行为 相互作用减小不确定性 以便控制随意运动 任一时刻的活跃意识 与许多无意识相联系 大脑这样一个极端复杂的装置 把某种整体 ...

  • 人的意识到底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是客观存在。

    人的意识和人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人却不知道它是什么.堂而皇之的人类实在不好意思,难为人也!---不甘心的人类,用尽全力进行探索.研究.争论了几百年.争论过程非常动人,火花飞舞,多彩纷呈! 牛顿科学认为 ...

  • 薛定谔:客体本身就是我们更大的自我的一部分

    除了猫,他还有好多奇妙的想法!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薛定谔表达了他对以下事实的惊讶:尽管"我的意识领域与其他人的意识领域完全隔离",但"我们经历的某些部分, ...

  • 你也可以看懂,量子力学的困惑,测不准原理 薛定谔的猫!

    量子力学已经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巨大的影响力迫使着人们了解它,可量子世界中的种种奇异现象却挑战着常人的逻辑底线.甚至 让许多物理爱好者也摸不着头脑, 以至于 玻尔说到&quo ...

  • 好书荐读342 | 《 熊逸作品 》《 沙滩上的薛定谔 》《 织巢 》《 鼻 》《 毁灭的种子 》《...

    < 阅读浪漫小说 > 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豆瓣:8.9 女性为何喜爱阅读浪漫小说?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践行?还是对父权文化的独特反抗? 从复杂的出版业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探讨女性 ...

  • 【科学大唠嗑】量子的奥秘(7)薛定谔不只有猫

    科学大唠嗑 张 喆 天津市天文学会会员 天津科技馆科普辅导员 读书会共读老师 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出现没有多久,泡利和狄拉克两个人就转向了矩阵力学,推导氢发射光谱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著名的巴尔末公式.19 ...

  • 薛定谔:生命以负熵为生

    生命是什么? 1944年,来自奥地利的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薛定谔(Schrodinger),量子力学的奠基人,由于薛定谔方程的发现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统计热力学集大成 ...

  • 薛定谔:感知的奥秘

    选自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罗来欧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讃歌 ~ 種山が原へ 姬神 - 青い花 ADA&Neagoe via Wikimedia Commons ...

  • 文化人薛定谔(上)丨贤说八道

    <文化人薛定谔>带你领略二十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薛定谔的风采,全文分为上.下两篇推送.上篇主要简述薛定谔的生平:他通过量子化条件挽救外尔新世界几何理论:还有最著名的量子力学波动方程是如 ...

  • 文化人薛定谔(下)丨贤说八道

    <文化人薛定谔>带你领略二十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薛定谔的风采,全文分为上.下两篇推送.上篇主要简述薛定谔的生平:他通过量子化条件挽救外尔新世界几何理论:还有最著名的量子力学波动方程是如 ...

  • 无极残篇之七十五 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我们前面讲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原理,是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微观的不可见的粒子结构为阴,宏观的可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