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俗称“大开道”或“开道碑”。东汉永平九年立,原在陕西汉中褒河石门洞崖壁上,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迁移至汉中博物馆。刻石内容是太守鄐君主持开通褒斜道立石纪功之事。汉中太守鄐君,奉诏受广汉蜀郡巴郡刑徒动工开通斜栈道。至永平九年四月落成,这项工程耗时三年之久。另据史籍记载和学者考订,该栈道上著名的古石门隧道,就是由鄐君主持在这段时间首次开通的。

《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拓片

石刻原文:

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余道,太守钜鹿鄐君,部掾治级王弘、史荀茂、张宇、韩岑等典功作,太守丞广汉杨显将相用□,始作桥格六百卅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卅六万九千八百八器,用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
石门水库

南宋晏袤《释文》

刻石本身因年久为苔藓所封,人莫知之。至南宋始为晏袤发现,并刻长篇题记于其旁。在晏袤以前的著录中均未提及,至南宋娄机《汉隶字源》始见著录。但此后六百余年复又满被苔藓,无人问津。到清乾隆间金石家毕沅撰《关中金石志》搜访而得之,遂有拓本传世。

此刻石与《石门》、《陠阁》、《西狭》并为汉代著名摩崖刻石,此类书体是东汉早期由篆入隶时的典型,开张纵横,生猛狂浪。平日书写拘谨者或可临习此刻,以壮笔势胆魄,亦可医俗。由于书法刻于摩崖之上,依石势作字,字之大小及笔画的长短、粗细皆参差不整,笔画几乎没有波磔。线条瘦劲,结字开阔,字近方正,极为拙朴自然。

后世书家们看了也是好评如潮,毕沅认为其书法价值甚高:“书法古茂雄深,东京隶书传于今者,《三老讳字忌日记》之后,以此为最先焉。” 晏袤评其“字法奇劲,古意有余。”

书写方式上多有篆意,康有为称其“《杨孟文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褒斜》、《裴岑》、《郙阁》,隶中之篆也。”

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评道:“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

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中说:“其字画古劲,因石之势,而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杨守敬在《平碑记》中更是称赞有加:“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

在公众号对话框,或者留言处输入关键字 大开通 即可获取此帖的下载链接,尽管图片不是很清晰,聊胜于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