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药系列九】-羌活/独活
羌独活
常用的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讲得差不多了,今天开始进入祛风寒湿药篇。
《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而祛风寒湿药物性味多为辛苦温,辛则行散袪风,苦则燥湿,温则通络散寒,因此这类药物有较好的袪风、除湿、散寒、通经络等作用,止痛亦为其特点,对治疗风湿痹证有较好的效果。这期先讲讲常用的祛风寒湿药——独活和羌活。
独活,羌活,都是临床治疗风湿痹症的常用中药,都适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很多人会将独活羌活搞混,事实上古人在独活和羌活的名称及应用上也曾经很混乱。
独活和羌活首次出现在《神农本草经》——“独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生川谷”。按照《本草经》的意思就是两者是一回事,只是名字称呼不一样,就像我常常被叫靓仔,同時大家也可以叫我帅哥。
等到唐代开始才慢慢在临床应用上将二者明显区分,《新修本草》称“疗风宜用独活,治水宜用羌活”,《千金要方》便有以独活为主的独活汤和独活寄生汤,及以羌活为主的羌活汤和羌活补髓汤。然而。。。。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将二者归为一类,云“以中国者为独活,以西羌者为羌活”,一度影(dai)响(pian)了后来的本草类著作。。。。
近现代对独活和羌活的区分就很明确了,《中国药典》中规定独活是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茎,而羌活则是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独活之“独”,一方面形容“其茎直上立,风吹独不摇”的独立自强品格。
另一方面独的繁体字为“獨”,“獨”中的蜀,即是今天的四川省,也说明独活的原产地为蜀地四川。而羌活的“羌”指西域一带(我国境内的有甘肃,青海,内蒙,新疆等地),也就是说羌活的原产地在甘肃等地区。
独活和羌活的历史渊源及植物学所属搞清楚了,那么它们的临床应用又有哪些差别呢?
首先二者都善于祛风湿散寒止痛,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这是相同作用,但独活其气味较淡,性质较缓和,主入肾经,偏下行入里,善治在下在里、以腰膝和腿足关节为主的风寒湿痛。而羌活气味雄烈,主入膀胱经,发散解表力强,能直上巅顶,横行肢臂,善治上部风邪,故在上在表的头项肩背之痛多用羌活。所以,一般而言,上半身的风湿痹痛多用羌活,下半身的风湿痹痛多用独活,全身痛就两个都用。
其次,羌活的解表发散之力比较强,在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多将它归属于“解表药”,适合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重痛者,代表的方子是九味羌活汤。独活也可解表,但独活解表之力不如羌活,所以用独活解表常常配点羌活以加强发散之功。
第三,独活和羌活都可以用来治疗头痛,但独活在归经上主入少阴肾经,故用来治少阴头痛(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而羌活的强力发散解表之力则使它常用于外感风寒的头痛(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项强,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颈,为太阳头痛)
事实上独活和羌活就像是两个性格相似的好基友,临床中就常常将它们配合应用,像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蠲痹汤(《医学心悟》)等有名的方剂中就同时有羌活和独活的影子,二者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款羌防鲤鱼汤~
材料:
羌活10克,防风10克,络石藤10克,鲤鱼300克,大葱5克,姜5克,大蒜5克,辣椒5g,料酒5克
做法:
(1)将羌活,防风,络石藤用纱布包好放入砂锅里,加入600毫升左右的水,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20分钟,之后去掉药渣留取药汁。
(2)将鱼去鳞去腮去内脏,洗净,葱和辣椒切成段,姜切成丝,蒜切成片。
(3)将鱼段放入盛有水的砂锅内,放入葱,姜,蒜,料酒,盐等,用大火煮开之后,改用文火煮20分钟左右。
(4)加入备好的药汁用小火煮,待锅再次煮开后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通络,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疼,鼻塞流涕)或风寒湿痹络阻(关节酸痛麻木,肢体拘急,遇冷加剧)
羌防鲤鱼汤
今天就先到这里啦,趣味中药,下期再邀。
作者简介:
刘泽灏,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黄闰月教授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湿免疫病。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赵越 责编:黄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