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塘坊:迷宫一样的巷道
泉港镇塘坊村,位于肖江之畔,与一江之隔的高安独城镇鸡犬相闻,炊烟相望。塘坊村人口达三千七百多人,以唐姓居多,占九成。唐姓肇基祖宁雄公,原居米岭(今奉新),唐中和年间(881-884)任丰城县令,因避黄巢兵乱,辞官溯赣江而上,到了赣江和肖江交汇处,又沿肖江北上,来到一个山川秀美、风景宜人的地方,于是停舟泊岸,拓土定居,后又举家迁来,成为一方显姓。这就是塘坊村的由来。
塘坊最早叫唐坊,又叫唐溪,得名于唐氏始祖宁雄公,肇基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从泉港集镇驱车,北行约六公里,便可见到一座雕龙画栋的牌坊——“塘坊村”。穿过牌坊,进入塘坊村,映入眼帘的是排排整齐的小洋房和干净整洁的村庄。但这样的印象未免有斑豹之嫌,因为再往里走,马上就看到古屋林立,巷道纵横,与刚进村时看到的现代气息迥然不同,恍然有穿越时空之感。
塘坊村由南向北呈倒扣的龙船型,而早期的村庄,都是沿着船背两侧修建,分作村东和村西,也呈长条形布局。由于人口稠密,房屋众多,村庄规模甚巨,俨然一座远古时期的城堡。而村中最迷人,也最具特色的,便是纵横交错的巷道。大约是由于地形的原因,巷道因地势而建,有的北高南低,有的西高东低,既四通八达,又无规则可循。陌生人进入村里,没绕两条巷子,便要迷路。因此,塘坊村更像是一座迷宫,让人辩不清方向。
这些巷子,大多仍保留着古旧的样子。多数巷子的路面竖铺着青石条,两边是整齐码列的青砖。也有横铺青石的,数量却不多。房屋似乎年代并不久远,但一律的青砖黛瓦,墙面上爬满的青藤,依稀是旧时景象。有的青石条上,车辙深印,吱吱哑哑地回荡着远行人的吆喝声。打着花伞行走在寂寥的小巷,或摇着蒲扇静坐在长满青苔的台阶上,那时,便恍如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耳畔传来悠远醉人的歌谣。
塘坊村的巷道多得数不清。从北头到南头,从西头到东头,不知有多少条巷子。就连村里人也没算过,也算不清。塘坊村的巷道看不到尽头,因为所有的巷子都是弯的,让人吃不准方向。有位泉港镇的朋友说,他曾经到过塘坊,从一条巷子进去,拐了几个弯,便找不到回头的路了。塘坊村的巷道和这个村的故事一样,多得数不清,神奇得让人着迷。
其实,塘坊村还有个更迷人的地方。这里的人孝亲敬老、和睦乡邻的家规盛行,村民间互帮互助、扶危济困蔚然成风,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塘坊唐氏《家训》中有“修五典以追远”、“禁六度以齐家”、“推七德以厚族”、“除八害以裕身”、“举九先以事父母”等内容,大约是要教育后人要重敬孝、正家风、厚德行、本行止、事父母的意思,却是意义深远,厚重绵长。村中至今仍上演着“一子事二母”的故事,在村中引为佳话。某氏子女全在外面工作,其侄主动承诺将婶母奉为己母,承担起照顾两位母亲的担子。二母亲如姐妹,二家之间也从无芥蒂,亲如一家。这样的事迹比比皆是,是塘坊村千百年厚重文化的缩影,如基因般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唐氏后人心里。
村西南有一山兀立田野之中,叫“甑皮”山,大约是取自它的形状。甑皮山呈圆形,酷似一只农家蒸饭用的“甑皮”,故名。“甑皮”山北守村庄,南镇肖江,是塘坊一大胜地。山中古树葱郁,植被茂密,一条曲径通向山顶,古树葱郁处,一座老庙森然兀立,香火旺盛。山口一对公母枫树站立路旁,几百年来默默注视着村庄的发展变迁,护卫着村民的出行安全,是照亮唐氏游子归家的航标灯。
塘坊村分成十甲,共有十个祠堂和一个总祠。原本一甲有一口水井,但由于时代变迁,古井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价值,被村民自家修建的压水井取代,如今只剩下四口。古井流淌着千年不竭的清泉,孕润着生生不息的唐氏子孙。
从东头到西头,从远古到现代,塘坊村中迷一样的不仅是青石小巷,还有村中那久远而厚重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