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和脾虚有关系?中医教你辩证看待肝郁脾虚,对症调理
导语:在中医看来,肝脏具有疏泄的作用。如果人体保持舒畅的心情,乐观积极的心态,往往更有助于肝脏疏泄。情绪抑郁、肝失疏泄的时候,都可能引发肝气郁结,而这种情况还可能诱发肋痛、胸闷、嗳气、女性月经不调等情况,对健康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肝脏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藏血、造血以及排毒,对健康而言意义重大。从西医上来看,肝功能是衡量肝脏健康的一项指标,而中医更多的关注肝气、肝火等问题。其中肝气郁结是一种典型的病症。
01
肝气郁结是怎么来的?
对人体而言,肝脏可能因为一些外部的因素,诱发肝脏运转出现异常,进而逐渐影响肝气运转不顺畅,虽然不足以导致疾病,但往往会给人带来一些不适症状。这都归结于肝气郁结。而找到肝气郁结的诱因,才能更好的调理肝气,疏通肝气。
☆情绪变化诱发肝气郁结
在中医看来,肝喜舒畅,讨厌抑郁。而人们经常出现情绪烦躁、易怒,情志抑郁等情况,都可能诱发肝气郁结,对健康造成影响。突然性的精神刺激也可能给肝脏造成损伤,诱发肝郁。
☆夏季湿热,湿热入侵后诱发肝郁
在夏季,人们可能经常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往往是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大等引发的。不少人长期在空调房内,突然到外面的高温环境中,就容易受到湿热之气的入侵,打破身体的平衡,扰乱肝气运转,从而诱发肝气郁结。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体往往会出现不少肝气郁结的表现。对照看看你有没有?
胸闷、胸部的肋骨胀痛;
头晕头痛、容易出现偏头痛;
身体感觉异常发麻、沉重;
容易出现腹胀、腹泻、便溏等情况;
嘴巴发苦,舌苔异常厚腻;
失眠、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
女性月经异常,时间过短、经血量少、经行眩晕等。
当出现1个或者多个症状后,人们或许应该考虑是否存在肝气郁结的问题。但也有人表示,这些症状怎么有些和脾虚那么像?没错,肝气郁结和脾虚也有一定的关系。
肝气郁结和脾虚的那些事
很多时候,人们或许发现了肝气郁结的问题,并且针对性地进行了调理,刻意规避了一些容易损伤肝气的行为,但症状仍然存在,丝毫没有好转。这时或许你应该看看,是否忽略了脾虚。
在中医上也有一种说法叫做“肝郁脾虚”,指的是因为脾虚、肝气郁结共同引发的胸肋胀痛、腹胀、便溏等症状的疾病,也被称为“肝脾不和症”。
02
为什么脾虚也可能引发肝气郁结?
中医看来,五脏也就是五行,肝为木,脾为土,木生于土,而肝气自然也会受到脾的影响。当人体长期存在脾虚的问题,也会更容易出现肝气郁结。对身体内的五脏来说,脾能够将谷气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供给器官运转。
在脾虚后,不仅肝气可能郁结不畅,就连肠道、胃部等都可能因此出现异常,诱发疾病。此肝郁脾虚的问题出现后,其实应该先养脾,缓解脾虚的问题后,肝气郁结也能逐渐得到好转。
03
肝郁脾虚的人可能出现哪些症状?对照看看
看舌象:
当肝郁脾虚出现后,人们的舌头可能出现舌头边缘偏红,舌头中间出现多条竖着的纹路,就像是舌头被折叠过一样,是肝郁脾虚的症状之一。
而且看舌质比较淡,舌尖因为水汽和湿气堆积,也会表现出异常的发圆。此外脾虚的典型症状就是舌头两侧出现明显的齿痕,在肝郁脾虚的患者身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看精神状态:
在肝郁脾虚的人身上,可能出现情绪焦虑、精神抑郁等问题,而且还可能表现为易怒、烦躁。
看身体表现:
受到肝郁脾虚的影响,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和情绪紧密相关的腹部症状。比如在长时间的抑郁、焦虑后,表现出大便稀溏、小腹胀痛等情况,对健康也会造成损伤。
患者可能表现出吃得少、消化不好、经常觉得神思倦怠、懒言少语等情况,身体也容易觉得疲倦。
当以上这些情况符合1个,其实就可以诊断为肝郁脾虚,如果你拿不准自己是否存在这些问题,不妨寻求医生帮助,对症进行调理。
04
调理肝郁脾虚,食疗、按摩相辅相成
想要调理肝郁脾虚的问题,往往需要先改善脾虚。这时可以选择食疗健脾的方式,调理身体。
饮食上多吃一些红豆、薏米、山药等健脾的食物,帮助改善脾虚,滋补身体,减轻脾胃的负担。必要时可以配合一些中成药治疗脾虚。这是中医上一种比较提倡的改善肝郁脾虚的方式。
但医生更想提一提的是穴位按摩。
当出现脾虚的问题后,按摩脾经的原穴“太白穴”,疗效更好。在脚的内侧,大拇脚趾的第一节跖骨关节后下方的凹陷处就是太白穴。用大拇指按揉太白穴,能够帮助改善脾虚,从而调理肝郁脾虚。
肝郁脾虚的人在调理脾虚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疏理肝气。按揉胆经、肝经,也能对改善肝郁脾虚有帮助。
肝经:阴包穴、太冲穴、期门穴
按揉这几个穴位或者采用敲击胆经、艾灸等方式,都能对健康起到一定的帮助,有助于疏通肝气,改善肝郁脾虚。平时总觉得肠胃不舒服的人,不妨试试看。
肝气郁结和脾虚有关,且有些肝郁就是由于脾虚引发的,中医教你如何发现肝郁脾虚,并且教你如何对症调理。
结语:对人体而言,肝气郁结本身不算是一种疾病,但却会给人体带来很多不适。不管是肝气郁结还是肝郁脾虚都应该尽早进行调理,针对自身出现的病症,进行针对性的调理,或许也能改善不适,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