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乡土散文:做豆腐的彭大爷

故乡人念过书的少,念,也就是几年私塾,识的那几个字早被困苦和劳累给骗去吃了。因为故乡人杰地灵,再加上奇山灵水,所以就出了不少的聪明人,我家房后彭大爷就是其中一个。彭大爷两口子一连生了六七个孩子,有姑娘有小子,个个水灵精神漂亮。最热闹是在吃饭的时候,坐了满炕,挤挤插插围了桌子一大圈,吧嗒嘴的声音一片,筷子碰碗的声音站在窗外都能听见叮当响。这一大家子的人把嘴连起来,你说该有多长,一张一合将要进肚子里多少粮食。但日子还是能过得下去,靠的是腿脚不济的彭大爷养活了全家,而且还攻个个孩子上学堂念书。

彭大爷的高超手艺,就是做出的豆腐白白嫩嫩光亮,颤颤巍巍,看似包浆却不流浆,擎在手掌上方方正正的大豆腐块看似要趴架,却站的稳当,不住的向你点头问好,像活了一样,一缕豆香扑面而来,吃在嘴里润滑柔韧,村人赞不绝口。彭大爷每天只做一个豆腐,这一大盘子豆腐足有百十斤,只一个早晨就卖光了。买,五分钱一斤,用豆子换,一斤豆二斤半豆腐。彭大爷还有一绝技,不管是买几斤,一刀下去,上下不差半两,村人服了。俗语说,“水豆腐,水豆腐,没水怎么能是水豆腐,不冒浆水就是好豆腐。”人们买到家里,不管是炒还是炖,不散不渣还自动聚成坨儿,渗出的浆水却保护了豆腐的原滋原味。彭大爷的豆腐,最拿手最耐人看而又招人喜欢的是,在压好的豆腐上面有一层金黄色的香皮儿。所以村人都看彭大爷做豆腐能养一大家子人,于是有人也拉起架势要做豆腐,但都未果,想起彭大爷做豆腐的技术,也就泄气了。我们都喜欢吃彭大爷做的豆腐,每到过年,我爹便拿豆子请他给做个手工。

彭大爷的豆腐坊在正房的东头接了一大间。一进门,是一口加了茓子的大深锅烧豆粕子,后面是一个压豆腐的架子,右边是一盘大石磨,磨上方的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盆,底下钻了一个眼儿,里面装满了水,用一尺来长的高粱杆插在眼儿里,使其调解往磨眼里漏进适量的水。磨上放一个大罗圈,里面装上发泡好的豆子,驴戴着蒙眼罩,在磨道上周而复始地转,屁股上吊着一个接粪便的兜儿,那活泛的豆粕子便从上下两片磨的缝里愉快而源源不断地流出,被一个拴在磨耳上的小木耙子趕进了磨盘的方孔,漏进了下面的桶里,彭大爷不断地把装满桶的生豆粕子倒进锅里,那灶坑里紅红的硬杂木火舌舔着锅底,使豆粕子始终保持着滚开的状态,满屋弥漫着对面不见人的浓浓豆香热气。磨完了豆子,锅里的豆粕子同时也滚开着,卸了驴,就开始过包,从豆腐包滤进大缸里的是纯豆浆,剩在包里的就是豆腐渣。过完包,接着用卤水点豆腐,看成黄豆粒大的脑时,盖上缸盖闷一袋烟的工夫,揭开看,缸里是一个整坨的豆腐脑儿。接着用带梁的手提大木瓢,㧟进架子上木框的豆腐包里加压。彭大爷这时有了点空,挖一锅子旱烟,慢慢地抽,也当歇歇了。一袋烟的工夫,立刻开包,豆腐压好了,村人们便心满意足地端着喷香的豆腐向家走去。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天天如此。

彭大爷都是起早,赶在村民吃早饭前把豆腐做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沒看见谁家有钟有表,夜间人们都是看天上的三星位置和早晨鸡叫几遍来判断时间,挺准。彭大爷做豆腐都要在鸡叫头遍开始干活,特别是在冬天,冒着严寒做豆腐,要付出更多的辛苦。那个年代没有电灯,晚上点的都是油灯,大多是洋油灯或叫煤油灯。日常用亮,灯捻子可以小点,有个亮就够用了,省油。做豆腐用亮,灯捻子一定要粗些大些,达到亮度干活才能得眼。不管是大灯捻子还是小灯捻子,都能看见彭大爷的两个鼻眼黢黑,那就是油灯的烟熏的。彭大爷早晨做完了豆腐,一定要用压出的豆腐浆水把脸和手洗了又洗,迎接早晨买豆腐的村民。这样的油灯既不卫生又浪费油,于是彭大爷就琢磨,小孩子过年提溜的玻璃灯,里面只点了一根又细又小的红蜡烛却很亮。他想,做豆腐用亮,蜡是点不起,那油盏的灯也用玻璃罩上,不也会更亮吗?于是他把空瓶子烧去瓶颈和瓶底,扣在油灯盏上,屋里立马亮了起来。他很兴奋,成功了,灯捻子也不用那样粗的了,省油——我想起了《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断气,是因为灯盏里有两茎灯草的原因,去掉了一根,便闭上了眼睛满意地咽气了。其实严监生矢志不渝勤俭节约的品质应该大力提倡,不应该当成笑料从古传到今——这样买豆腐的村民看见了,都来学,一时间,村里的空瓶子成了宝贝,这又是彭大爷的发明吧。这个自制的玻璃罩灯,一直使用到村里拉上电以后。还有,为什么同样多的黄豆,彭大爷做出的豆腐就好吃而且出的多呢?那就是錾磨的技术。这不是秘密,彭大爷手把手教一时也学不会,需要多次实践和琢磨。

聪明来源于生活实践,但也靠喜欢动脑思考的人。彭大爷不能算是故乡的大人物,也应该算是个人物吧,最低也应是个能人。

(0)

相关推荐

  • 苏醉美 | 走近徽州的年 二 (散文)

    走近徽州的年(二)  文 / 苏醉美 (浙江义乌) 作者简介:苏醉美,浙江省义乌市小学语文老师.热爱文字,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人生感悟: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深情的话浅浅地说. "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范薛鲁作品丨石磨里旋转的旧时光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想起了父母做的石磨豆腐.太 ...

  • 【往事入怀】魏瑞金:《家乡的豆腐》

    [总第008102期] 在场文学,文学在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的现场        ------肖复兴 <家乡的豆腐> 文/魏瑞金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来到,豆腐能"兜福&q ...

  • 过大年往事(二)

    乡村豆腐坊 农村人过大年,能讲究也讲究,从不将就.有钱没钱,杀猪过年.有菜没菜,豆腐必备.生上豆芽,压上粉,沒有的,慢慢再安顿. 其实,村里人一到冬天,就没什么新鲜蔬菜了.山药窖里只有吃不完的山药蛋和 ...

  • 《行摄生活》-134【桨水豆腐】

    - - -指尖上的山西 046 浆水豆腐 豆腐常见,也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古人相传为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有史 记载,宋元时期正式广为流传.豆腐多用黄豆.黑豆和花生豆等含蛋白质较高的豆类制作,主 ...

  • 乡土散文:豆腐

    作者:清心 许多年前在乡下就有一句俗语,叫"穷人馕豆腐".其中的"馕"字,是东北的方言,有点贬义加嘲笑的意思,就是饥不择食地抢吃.吃得过饱.在仅仅能解决温饱的年 ...

  • 王德明乡土散文:【豆腐坊】转自《中国乡村》

    豆腐坊(散文)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豆腐坊.在豆腐坊里,村民们是可以直接用豆子换豆腐的,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天.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常到豆腐坊去玩儿,为的是能够时而混口刚出锅的热乎豆腐吃. 豆腐倌儿姓 ...

  • 【原创散文】二十五,做豆腐

    儿时过年,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豆腐.自家的黄豆,经过泡.磨.烧.点.压几道工序,亲手做成白花花的豆腐,如果没有亲自体验过,这一神奇的过程真跟变魔术一般. 在一年的耕作计划中,黄豆是必不可少的.&qu ...

  • 做豆腐散文随笔-

    早些年旧庙地区过年家家都要做豆腐,生产队每口人分的几斤大豆,平时是舍不得生豆芽,更谈不上炒盐豆吃.在乡亲们中间有:家称万贯,不能吃盐豆下饭.追其原因:盐豆下饭一是因盐豆比较硬,吃起来费时间,另一个是盐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儿时过年做豆腐/张增有

    随着年味儿越来越浓,儿是过年做豆腐的情景也越发地历历在目. 头天晚上,娘就把三五斤拣净的黄豆泡在水盆里,到了第二天黄豆就被泡的又胖又软,后晌就可以拿到石磨上去磨了.寨子南头有眼土窑洞,窑洞里有座石磨.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这样做豆腐,比炖肉香多了!

    豆腐虽是家常菜肴,然而自古就有"小宰羊"之美誉,暗指其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今天教你做肉末豆腐,这样做可比炖肉香百倍呢! 南北豆腐二三事 豆腐有南和北豆腐之分.南豆腐用石膏较少 ...

  • 龚昊一:做豆腐

    做豆腐 文/龚昊一 又是一年五一小长假,今年我们没有选择去看"人海",而是选择去外婆家玩,亲近大自然. 这次到外婆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见证了豆腐的制作过程. 那么,豆腐这餐桌上最常 ...

  •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今日宜挂对联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 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人们对于过年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