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那些塬
关中多塬,究竟有多少塬,没人能说得清楚。对于绝大数关中人来说,不是生活在塬上,就是住在塬下。无论你在城市还是在乡村。
塬,从下看,似有数十米甚至百米高,斑驳的植被零散分布在塬的表面。间或露出黄土本来的颜色。
上塬爬坡,没一把子力气很难一口气上去。到了塬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一马平川的土地,纵横交错的小路,相聚而居的村落,更有金灿灿的麦子,硕果累累的果园。
西府的周塬天下闻名,这里是周秦的发祥地,据史书记载:为了避免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周人的首领带着他的族人,迁徙到这里定居,从此人们才把这里称为“周塬”。这里分布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址,历史厚重。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
岐山周塬
和周塬隔渭河相望的是五丈原。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五丈原,位于关中西部岐山县,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约750米,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
宝鸡四周都是塬
宝鸡是一座被塬包裹的城市,北坡之上过去叫贾村塬,今天称蟠龙塬;而市区南部是冯家塬;另外还有硖石长坡塬,紫塬,陈仓区周塬,渭滨区的八鱼塬。市区北部还有马家塬、胜利塬。过去这些塬之间交通特别不便,不是上坡就是下沟。如今,国家大力搞基础建设,遇沟架桥,遇山打洞。天堑变通途,方便了人民群众出行。
宝鸡长乐塬
宝鸡的长乐塬,抗战期间,我国大量工厂内迁,其中一部分就落户在了这里。现在建有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
蟠龙塬上看宝鸡
在大散关以东,宝鸡市区西南六十余里有一个和尚塬,和尚塬历史上增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宋金大战,此次大战的残酷程度在宋、金交战史上绝无仅有。如今留有“古战场遗址”。这次大战后,金兵死伤无数,死后的金兵被集中葬在宝鸡附近一个塬上,就是金陵塬,塬的名字或许就是由此而来。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陵塬,塬下的河就叫金陵河。
宝鸡的塬上塬下
宝鸡境内大大小小的塬很多,三畤塬、碛雍塬、积石塬、陇县的铁塬等等。
关中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南有楼观台,北有庄子塬”。这里的庄子塬就在今天乾县县城西北五十里地的梁山乡龟盖山下。当年老子出关居楼观台时,庄子也从河南游学于秦,居庄子塬修道著书。庄子居住于庄子塬史书是有记载的,庄子也很有可能在此写成《南华经》。
乾县庄子塬
咸阳最有名的塬就是咸阳塬了,西起武功县的漆水河畔,东至泾河渭水交汇处,这之间的黄土台塬地区都是咸阳塬。咸阳市区就在咸阳塬下。咸阳塬也称北塬、毕塬、五陵塬等等。今天咸阳市钓鱼台街道也称短阴塬。
渭北旱塬带上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塬。泾阳县西北部有个西北塬,也叫舆车塬。毕塬到了泾阳境内称南塬。泾阳还有一个丰稔塬,位于泾阳县中部,北靠冶峪河,南临泾河,西接西北塬,东南延伸高陵县境内,因此地地肥水足,年年丰稔,故名叫丰稔塬,又叫解甲塬。郭子仪曾在此处单骑退回纥。泾阳县城北边夏村有个铠甲塬,相传郭子仪在此赠铠甲而得名。
泾阳县西北塬
三原县以其地南有丰塬,西有孟侯塬,北有白鹿塬而得名。丰塬因丰塬里在此,孟侯塬因有孟侯祠,也叫天齐塬;白鹿塬又叫万寿塬,因此地曾出现白鹿,所以称白鹿塬。
在三原、阎良、富平交界处,有一个荆山塬,又称中华塬,当地人称荆山或者北塬,大禹曾在此铸鼎。
荆山塬
高陵县境内有一个白蟒塬,又名奉正塬,传说汉高祖在此斩杀白蟒蛇而得名。塬高四五丈,宽约一公里,主要分布在高陵县县南一带,位于泾渭二级阶地,自古以来,被当地人视为一道天然堤坝,保护着渭北人民不受水患侵害。白蟒塬在临潼境内称普陀塬,是白蟒塬塬尾部。
白蟒塬
与白蟒塬隔渭河相望的是蓝田县的白鹿塬(不是三原县白鹿塬),此白鹿塬就是陈忠实先生笔下的《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浐河以东,蓝田县西南方,灞河以南,长安区东北方,焦汤河以北;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塬之间隔沟相望。白鹿原上还有一个炮里塬。
在白鹿塬以东北,有一座铜人塬,又称“洪庆塬”,位于灞河以东,临潼骊山西侧斜口以西的台状高地。塬面海拔550―700米。传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全国兵器铸造成“12金人”,后被董卓凿毁10尊制成铜钱,剩下两尊在魏明帝时期想运往洛阳,因太重而被遗弃此地。所以得名铜人塬。
白鹿塬西南的起始处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塬,也叫风凉塬。位于浐河上游的两条河库峪河、汤峪河之间,两河汇一处成了浐河。由东南伸向西北,南起蓝田汤峪镇,北至长安鸣犊。塬面海拔590--680米,长约9公里,宽1.5--2.7公里。
在八里塬西北,隔沟而望的是少陵塬。汉宣帝和许皇后的陵墓葬在位于此地,因皇后陵墓较小,被称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后来有了少陵塬的叫法。又因许皇后墓北边是汉宣帝杜陵,所以少陵塬又称杜陵塬。少陵塬南起长安区引镇,北到陆家寨一带。长约18公里,宽约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长安,南眺秦岭,地势高亢,视野开阔,整个原面呈阶梯状上升。
少陵塬西北部就是凤栖塬,确切地说凤栖塬属于少陵塬的一部分。因汉宣帝时期有十一只凤凰栖于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称作凤栖塬,又因鸿固乡设于此也被叫做鸿固塬。
隔樊川和少陵塬相对的是神禾塬,在潏河和滈河之间,呈东南---西北走向。南起长安区王曲镇北江兆村,北至韦曲贾里村何家营等村。长度约12公里,宽度约3至6公里。相传炎帝神农氏治天下,有仙鹤衔谷穗降于此地,后人传称为神鹤塬。清《咸宁县志》载;唐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出游塬上,见禾生双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塬。
西安市南郊大雁塔东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黄土台塬就是乐游塬。塬面长约4公里,宽200-350米,高出两侧平地10-20米。历史上乐游塬和少陵塬是交错的,乐游塬和少陵塬有一部分是重叠的。
在神禾塬的西北有一个不太出名的塬叫高阳塬,高阳塬应该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夹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
紧邻高阳塬北部的就是细柳塬。是沣河东岸突起的相对高地,相对其他几座塬来说,海拔不高,比较平缓。古时候应该是位于沣河和滈河之间,后来滈河汇于潏河,滈河古道也在历史的烟云中湮没。
细柳塬以北还有一个毕塬(不是咸阳毕塬),大概位于郭杜以北长里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沟以西的地方。据说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
龙首塬对于西安人来说无人不知,位于西安北关龙首村一带,隋唐长安城就建在龙首塬上。龙首原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梁岗。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传说曾有一条黑龙从南山腾云驾雾来到渭河里饮水,因此而得名龙首塬。
今天西安的龙首塬
西安城就是一座被塬包围的城市。
临潼境内有凤凰塬即今天的斜口,韩峪南塬,又称清虚塬;种金塬位于骊山东33公里,即大、小金山;新丰塬又名青塬、光明塬。西自阴盘坡东至湭河,蜿蜒30余里,新丰塬东边为零塬。
临潼零塬
临潼还有一个东大门就是铁炉塬,铁炉塬是一个鸡鸣三县的地方,南边蓝田县,北边隔沟相望的就是渭南的三张塬。
临潼铁炉塬
一道湭河川把渭南南塬(渭南市南部台塬)分为东塬和西塬。
西塬又名光明塬,因塬上有阳郭镇和三张镇,也叫阳郭塬、三张塬、新丰塬。塬面和周边有数百条沟道黄巢起义军和沙陀贵族曾在此大战。西塬是临潼的新丰塬的延伸。
渭南西塬
渭南东塬又称长寿塬、长稔塬、丰塬、广乡塬、崇凝塬。渭南县志云:邑(渭南老县城)之南,有塬曰“丰”。这里的丰指的就是丰原,即指东塬的代称。崇凝塬,也叫东塬、丰塬、长稔塬、长收塬。根据古汉语意思解释,长稔塬,稔,就是丰收的意思。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长年丰收,人们便将其塬称之为长收塬。后因谐音变化,演变为至今所说的“长寿塬”。渭南民谣:“华阴华州水浇田,比不上渭南长寿塬 ”,说的就是这块土地物产丰茂的生动写照。
渭南东塬
渭北的富平除了有荆山塬以外,还有一个留古塬,留古塬上有唐永陵。
富平中部有一道台塬,称浮塬。富平有“三山四水”之说。三山指的是频山、浮山、荆山,这里的浮山就是浮塬。东起到贤坡头,西至温泉河东岸,北临顺阳河,南沿卤泊滩。东西长约二十一公里,南北宽约七公里。
富平荆山塬
富平还有南塬、吕村塬、中山塬、王寮塬等等。
蒲城县城南有条东西绵延的坡塬,当地人称之为南塬。每逢开春后,塬上开满紫荆花,自成一景,所以又称紫荆塬。
蒲城县
在大荔县北部有一道土塬,因其状似铁镰、长虹,故取名镰山塬,又称铁镰山、长虹岭。其走向为东北偏东而西段转向西南。东崩于黄河而断于金水沟,西堑于洛河而止于西坡头,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4.9公里。历史上多系荒沟,现已改造成梯田、果园。
大荔县镰山塬
韩城南塬,东靠黄河,西至爱贴桥,北依芝水河,南临太枣沟的凸起高地,东西长约十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这里历史底蕴厚重。司马祠就在南塬的延伸架上。
韩城境内还有泌惠塬、龙亭塬、英山塬、戈家塬、少梁塬等等。
关中地区是盆地状,中间渭河河谷最低,向南北两边逐渐抬升,一直到南边的秦岭和北部的北山。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塬就分布在渭河两岸和南北的山系之间,自西向东延绵300余公里。而关中人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些塬上塬下。塬滋养着关中人,关中人守护着这些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