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23)

言论(23)

任何人都有权谈论自己——条件是他懂得如何愉悦听者。

革命,通过它表演的那种血腥牺牲,强化了迷信。

什么是爱情?

逃避自己的需要。

人是一种需要去崇拜什么的动物。

去崇拜,这就是去牺牲自己,像卖淫一样地出卖自己。

因此,一切爱情都是卖淫。

一个男人越是陶冶于艺术,他勃起的次数便越少。

他在精神与畜生之间创造出了越来越显著的分离。

唯有畜生才会有真正良好的勃起,而交媾则是大众的抒情方式。

交媾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为目的——而艺术家从不从他自身脱离出来。

我已经忘记了那个荡妇的名字……啊,罢了,到最后审判那天,会有人提醒我的。

——以上摘自波德莱尔《我心赤裸》

人这种动物,在娘胎中就获得了欣赏犯罪的趣味,犯罪可以在天性中找到根源。与此相反,美德却是人为的、超越自然的东西,因为一切时代和民族都要神和先知把美德教给人这种动物,而人依靠本身无法发现美德。恶本身是自然地产生的,注定如此。善却总是一种创造性技能的产物。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

诗会在死亡的混乱中达到某些时刻,但诗的光

芒显现于这些时刻之外。

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

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生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诗揭示了未知的某种力量。但是,未知如果不

是某种欲望的对象,那么它便不过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空。诗是一个居间的词汇,它在未知中窃走了已知:它是装饰有太阳那刺目色彩和外表的未知。

我接近诗了:却是为了错过它。

——以上摘自(法)乔治·巴塔耶《不可能性》

喜悦和呻吟。挫败和自由。灵感和不确定。充盈和空无。迸发和蹒跚。每日任何天才要经受的二重性的摇摆,以及广阔的孤独。

——菲利普·罗斯总结50多年的创作生涯

那种认为人生总要取得80分以上才算好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多数情况下勉强及格就可以了。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

毁灭人类的有七件事:1.没有原则的政治;2.没有牺牲的崇拜;3.没有人性的科学;4.没有道德的商业;5.没有是非的知识;6.没有良知的快乐;7.没有劳动的富裕。

——甘地

一定是阅读在先,写作在后。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必须写作。但是所有作家一定首先是读者。正是由于酷爱阅读,他才希望可以写作。他写作的首要目标也还是阅读。他去写那本他想要读却找不到的书。

——达尼·拉费里埃《穿睡衣的作家》

趁世界尚存,去四处看看。

——(英)伊恩·弗莱明《惊异之城》

粗鲁是弱小的人对力量的模仿。

——美国学者埃里克·霍弗

阅读对人来说,代替不了其他东西,但任何其他东西也代替不了阅读。它无法为人的命运提供明确的选择,但却为他在他和生活之间织起一张密网。一种微不足道的秘密的结合,阅读为我们照亮生命之美的矛盾,也为我们揭示悲剧生活的荒诞。我们阅读的理由就跟我们活着的理由一样离奇。

——达尼埃尔·佩纳克《宛如一本小说》

穷人凭运气,有时候也能捡到宝贝,但你就是没办法留住它。这个女人,你也就是过一下手罢了。临了,她还得去她该去的地方。

——格非《隐身衣》

湘绮云:“张文襄是看书人,不是读书人;曾方正是读书人。”此语至精。所谓读书人者,能通经以致用;看书人者,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即所谓记问之学,博杂无归者。

——杨钧《草堂之灵》之“重读书”

白香亭诗,多无结句,至不可解。曾重伯云,弥翁曾问己诗优劣,曾答曰:“公诗不佳。如拜母墓诗‘坟中是阿谁’一句,过于糊涂;‘一儿独悲哀’一句,置诸弟于何地?”弥翁哑然。弥翁作诗甚苦,有时终日不能成句,夜以小镫笔砚置榻前,有所得,即书之。明晨录稿,则模糊不可辨,诗亦不能成。邓弥翁笑湘绮不能作长诗,湘绮于是竭数日之心力,作《独行谣》五百韵,次日专人送去,邓不答。

——杨钧《草堂之灵》之“记邓”

韦把总来,接寄怀诗二章,知夫子得句于风雨横舟之际,金丝引和,寄托深远。适窗前有绿梅一株,水仙数种,对之展读,正与古香冷艳同入襟怀。枚疟虽痊,而四肢无力,终日曳杖而行,未行柴门一步,借此闭门与《廿一史》中古人相对,领现在可行之乐,补生平未读之书。

——袁枚《小仓山房尺牍》之“答两江制府尹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