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讲名著《苦命的丽莎》
《苦命的丽莎》
作品概况:俄国感伤主义文学形成时,俄国资产阶级还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和力量,所以感伤主义只流行于贵族阶层。1762年,贵族自由令颁 布后,他们回到庄园中,饱食终日、无病呻吟,特别是在普加乔夫起义 后更惶惶然不可终日,尽力逃避社会问题,这就造成了感伤主义文学 . 在俄国兴起的社会土壤。因此,在俄国,感伤主义是俄国贵族地主阶 级精神危机的表现,是保守的。一些感伤主义诗歌将忧郁、孤独甚至 死亡当作幸福来赞美。
主要内容:小说描写了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女与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贵族青年艾拉斯特聪明热情,厌烦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爱上了冰清玉洁、纤尘不染并且恬静美丽的卖花姑娘丽莎。丽莎也为艾拉斯特的英俊多情和浪漫所陶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见面的机会逐渐减少。最后,艾拉斯特告诉丽莎战争爆发了,作为贵族他必须参军上前线,丽莎无奈心痛,却也只能与艾拉斯特洒泪而别。但两个月后,丽莎的母亲却在城里看到艾拉斯特坐在马车里逍遥自在。原来艾拉斯特在赌场把家产输得精光,只得与一个半老富孀结婚。丽莎惊愕之余,心如死灰,便到过去与艾拉斯特幽会的湖边投水自尽。

人物分析:
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农家少女丽莎和贵族青年艾拉斯特。主人公丽莎被作家赋予了自然美与心灵美的美好形象、她的命运始终是愉快和悲伤交相辉映的。作者对苦命的丽莎充满着无限的同情与怜爱。
作者运用感伤主义作家一贯塑造主人公的手法对丽莎进行刻画,使她的形象成为感伤主义小说中的完美、理想的典型。她不仅天生丽质,且具备许多优良品质,她懂得爱,无论是对亲人的爱,还是对恋人的爱,同时她也能够践行自己的爱。她不顾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不辞辛苦,日夜操劳,她对艾拉斯特一往情深、忠贞不二。然而上天却是如此的不怜惜她,让她饱受世间的磨难和不幸,最终爱情之苦击垮了她,让这饱受命运之苦的少女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生活之苦 ― 丽莎的父亲在世时,是个勤快又会种地的农人,日子过得节俭,家境比较富裕,但在父亲去世后,日子过得越来越差。母亲天天以泪洗面,只有丽莎一个人,昼夜操劳,不惜自己的青春和美丽。她织麻布、编织袜子、春天采花、夏天摘浆果,拿到莫斯科去卖。生活之苦没有把她打垮,她不断地安慰可怜的母亲,自己却竭力把心里的悲痛掩藏起来,装出快活的样子。
爱情之苦 ― 丽莎在街上卖花时与艾拉斯特相遇,当时艾拉斯特主动向她打招呼并且询问花的价格,丽莎却羞得满脸通红,这是她第一次见到这样一位服饰华美,相貌英俊,心地善良的贵族青年。之后,丽莎久久不能忘却艾拉斯特的身影,期盼与他再次相逢。终于一天傍晚,艾拉斯特突然到访家中,丽莎眼里闪烁着欢快的光芒,脸颊总是如彩霞般绯红,但当艾拉斯特走后,丽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丽莎深深地爱上了艾拉斯特,爱他并不仅仅是爱他的外貌,更不是爱他的财富和地位,而是爱他心地善良,愿意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农家少女。艾拉斯特闯入她的生活以后,她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把埃拉斯特的快活看作是自己的幸福。丽莎是纯洁善良的,她真诚地相信艾拉斯特对他的爱。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艾拉斯特最终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
命运之苦 ― 生活的磨难,爱情的背弃,使这个坚强的少女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活下去的勇气,她心中不再有光明,她不再相信一切,对生活不再有任何美好的憧憬。命运是如此的讽刺捉弄这位苦命的少女。在池塘边的老树下,而就在这里几个星期前充满了欢声与笑语打情与斗俏。现如今此情此景只留下丽莎一人,往日的回忆震撼着她的灵魂,心中充满着痛苦跟绝望背叛跟羞辱,这里曾充当着她快乐幸福的见证,而现在充当着她凄惨自绝的见证。最终丽莎以自杀的方式来解脱自我,来摆脱所有折磨她的苦难。
佛系二维码
千千万万的公众号中
能被你识别都是缘分
柠檬 2018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