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满足孩子所有要求,两个招式,一个心法,帮你开心地教养孩子

作为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王者,我们人类天生骄傲(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话说,具有追求卓越的天性),孩子们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他们的“伟大征程”,最先的“征服目标”就是——他们的父母

孩子与父母间的“战斗”就这样“宿命”般地不可避免了,很多父母为此很是头疼(其实孩子也很头疼)。今天本人将无私奉献一部“武功秘籍”,以助“战斗”中的父母们一臂之力。

传说中,有位宠爱儿子伟大的母亲,在送儿子(不是岳武穆)出征的前夜在她儿子背上刺上了四个大字——“好汉饶命”。我今天将奉献给各位的“武功秘籍”与这位伟大母亲的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用概括为四个字——“主动示弱”。

这项“武功”既有“外功招式”又有“内功心法”,却也简单易学,“招式”只有 “有条件投降”和“示弱拒绝”两个,“心法口诀”也不太难记。

接下来,我们的“武功”讲座就——开讲了。

01

第一招:有条件投降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开始用哭闹向父母发出“挑战”,随着年龄渐长,孩子们的“战斗”技术也在精进和多元化,撒娇、卖萌、苦恼、耍赖,叛逆期的孩子甚至会用离家出走、绝食、自杀等极端方式逼迫父母就范。

挑战,尤其是源于弱势一方的挑战,很容易激发人的反抗欲望。面对孩子们的“挑战”,有时父母很难抑制自己的这种生物本能,用呵斥、打骂等激烈方式回应孩子的挑战。

这种剧烈的反抗就是典型的“昏招”,尽管它很多时候确实会帮助父母在“战斗”中胜出。因为,父母每靠这个“昏招”胜出一次,也就是把孩子朝外推远一点。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战斗”中,孩子不仅不是父母的敌人,而且通常是他们最爱的人。若让父母们在头脑清醒时选择,他们通常宁愿输掉“战斗”,也不愿意输掉“孩子”

“有条件投降”这一招就是要通过主动输掉“战斗”而达到赢得孩子的目的,我在这里想特别强调“有条件”三个字,以区别于另外一个昏招——“无条件投降”。

在我看来,面对孩子的一些突破了父母预期的要求,父母直接选择“无条件投降”或者在反抗无效后无奈选择“无条件投降”都是“昏招”。前者是一种“纵容”,后者只会让孩子醉心于自己的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

“有条件投降”,简单而言,就是答应孩子的要求,但要先与孩子“谈判”,让孩子在其它方面有所放弃或“付出”。这一招适用于孩子的要求超出了父母预期但也算不上太严重的情况,比如孩子耍赖求抱或者要买价格昂贵的玩具时。

我个人经常使用这招对付女儿,女儿比较粘我,以前只要有我在场,她基本上就不愿意自己走路了,总要我抱着。这当然让我感到幸福,但是,一方面长时间抱她让我很累,另一方面我觉得她也需要通过走路锻炼身体。

围着“抱与不抱”,我与女儿就发生了多次“战斗”,我呵斥过她,但效果不好,她一旦开始哭闹,“战局”更难处理。后来,我改用了这招“有条件投降”,我和她谈判:我愿意抱你,但是我很累、也希望你有更强壮的身体,所以,我们“走一段路、抱一段路”好吗?

效果还不错,每次女儿都能愉快地接受。当然,她会在抱与走的“距离”上与我讨价还价。从大的方面看,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个是满足了孩子对爱的需求,另一个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要求已触及到父母期望的边界,还有就是让孩子学会了以非暴力方式(谈判而非哭闹)为自己争取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有条件投降”仅适用于“孩子的要求触及了父母期望的边界但尚不严重”这一情况,其它情况下,我们不应生硬套用;另外,使用这一招时,父母的“投降条件”本身应该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非“不爱”

我认可“无条件的爱”这一观点,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在父母的“投降条件”里,也应该体现父母的“爱”,而非“不爱”,而且还必须让孩子体会到这一点。

在前面我的举例中,若我让女儿感受到的是“爸爸不够爱我,所以不能一直抱我”,即使她能够接受我的“投降条件”,也是极端失败的案例。不过,幸运的是,我女儿感受到的是“爸爸不想一直抱我,是因为爱我,是想让我更强壮”。

02

第二招:示弱拒绝

当孩子的要求并不违反法律、道德和公序良俗,但又明显超出了父母预期,或者父母因种种原因不想马上答应时,就可以考虑使用这一招。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向孩子坦诚地承认自身的弱点或局限从而“委婉”地拒绝孩子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我们在拒绝孩子的同时也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当孩子的要求超出自己预期时,很多父母会急于否定孩子要求的正当性。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父母们的“自尊”与“自恋”心态在作祟。

事实上,只要孩子的要求不违反法律与道德,即便是超出了父母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也依然是正当、合理的。例如,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想得到一个50元玩具的要求是正当的,而想得到一个5万元玩具的要求就不是正当的。

随意否定孩子要求的正当性,会让孩子产生“自己配不上好东西”的自卑感,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现在很多育儿专家提倡“富养”,其实也就是为了避免让孩子产生这种自卑感。

当然,不否定孩子要求的正当性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满足它。即使是正当的要求,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拒绝,只是做父母的应该向孩子坦诚地说明原因,比如就是因为父母太穷。

可能很多父母会担心暴露自己的弱点会降低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事实上,孩子们往往更喜欢这种真实的父母,反而是那些为维护自己的“自尊”与“自恋”不择手段的父母才是孩子们最讨厌的。

很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能够向主动示弱于人的人更受欢迎,毫无瑕疵的完人或咄咄逼人的强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所以,父母们不用太担心因示弱而失去孩子的尊敬。

我个人用过这种方式拒绝过女儿。她喜欢狗,曾告诉我想养一条。我首先肯定了她这个想法的正当性,说狗很可爱,我自己也喜欢,小时候还养过……;然后,认真地向她说了我的困难,买不起带花园的别墅,没办法常年住在乡下,也没太多时间照料狗……

我的这个拒绝丝毫没让她不开心,她也没有嫌弃我的“贫穷”,她依然喜欢狗,偶尔还会开心畅想未来:我长大了要努力赚钱,等我们的钱足够了,就买别墅、养狗,爸爸退休了就有时间帮我照料狗了……

当然,我们在使用这一招时切不可低估孩子的逻辑与判断能力,我们展示的“弱”必须能够构成“拒绝”的充分理由。而且,我们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严密逻辑“说服”孩子,随便找个自己的缺点压服孩子放弃的办法与粗暴拒绝没有区别。

我在前面讲女儿放弃买狗的例子时,其实省略了大量的中间过程。比如,在我说“没别墅”、“没足够的钱”这些理由时,女儿就马上提出了质疑:我在小区看到过遛狗的人呀,他们都很有钱?都有别墅?

我也只能继续与她讨论:他们应该没有别墅,也未必比我们更有钱,但是,你发现他们的狗经常随地大小便,有些看起来也脏兮兮的吗?而且,如果把狗屋放在我们家里,放哪合适呢?……

我费了巨大的精力才让她认可了我的逻辑,最后,她也觉得:如果要养狗,就要给它一个漂漂亮亮的狗屋、要给它洗澡、要好好管束它。如此一来,我家的“贫穷”现状才真正成为了“不能养狗”的充分理由。

而且,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我在示弱的同时,也表示了愿意为她的梦想而“战”,并没有完全让她梦想破灭。我说,钱是可以赚到的,爸爸正在努力,如果你长大了和爸爸一起努力,说不定能更早点买别墅、养狗。

03

招式背后的“内功心法”

在武侠小说里,要成为武学大师,仅仅苦练“招式”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还要辅以“内功心法”的修炼。其实,要想成为“育儿大师”,也同样要修炼“内功心法”。

很多父母抱怨书里方法不管用,这可能是他们看的书不行,书里方法经不起实践检验;也有可能,是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复制”书里的招式,没有理解与招式相应的“内功心法”。

以我向大家传授的这项“武功”为例,若我不写(或者大家不看)这一节,在实际操作中,肯定有人会陷入使用“第一招”还是“第二招”的苦恼,也会有人在一通操作后气急败坏……

学习“内功心法”前,我们先了解下孩子们的真正需求。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孩子与父母“战斗”本质上是在为归属感而战,简单地说,他们要获得“父母爱我”的那种感觉

我们的“内功心法”针对的就是孩子的这个内在需求,我们要帮孩子“建立”并“固化”这种“父母爱我”的归属感。前面介绍的两招背后都是这个“内功心法”, “第一招”的“条件”是为了向孩子传递“爱意”,“第二招”的“示弱”也有同样目的。

相对于内在的心理需求而言,孩子表层上的要求简直不值一提。例如,面对一个要买昂贵玩具的孩子,父母若先大骂一通然后再把玩具买下。孩子的表层要求得到了满足,但他内心的愉悦程度一定远不如被我们用“第二招”拒绝的孩子。

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表层要求,肯定能够让孩子暂时获得“父母爱我”的感觉,但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这种感觉并不能持续太久。当这种感觉降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可能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检验父母的“爱心”。

所以,在与孩子的“战斗”中,父母们要懂得一些“招式”,更要理解招式背后的“内功心法”。为了便于大家“修炼”,我想把它描述得更直白些:

我不能让他以为我不爱他(我不能发怒),我要抓住这个让他再次确信我爱他的机会(想办法),但我不必满足他的表面要求(表面要求不重要)

面对孩子的“挑战”,父母在出招前,心里不妨默念几遍,这样可保您的招式更加行云流水、更加招招带“爱”。

04

一点总结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过,

“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我认可这个观点,我们做父母的可以时不时地用这个简单的标准衡量一下自己,及时做些调整。不过,发现自己有错的父母们也不用太过自责,其实简·尼尔森这些教育专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痛苦到失控或近乎失控的时候。

本文传授的“武功”是本人在向阿德勒、简·尼尔森等诸多大师学艺后的“创造”,经本人实践检验有效,现分享给大家。希望本文方法能助父母们一臂之力,使父母与孩子都能在甜蜜“战斗”中越战越“开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