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最有名的一句话,却于中国有大害,开了一个恶劣的坏头!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要找出完美之人,估计春秋范蠡能排在前五。

然而,范蠡有一个决策,尽管被后人称赞至今,但却毒害了中国2500余年。就犹如多年之前,南京某老太跌到的案件一样,给中国开了一个坏头,负面影响直到今天都无法消除。这就是的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范蠡以“兔死狗烹”为由,迅速归隐江湖!

西元前473年,勾践灭掉吴国,夫差自杀。西元前468年,越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这一年范蠡辞职归隐,离开越国,泛舟五湖。据说,范蠡是带美女西施一起。对于范蠡归隐山林的这一决定,被后世称赞了2500余年,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此事。

客观的说,范蠡你走就走呗,但坏就坏在他给同事文种写的一封信。《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记载,范蠡遂去,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纵观范蠡一生,这应该是范蠡最有名的一句话。大家想起范蠡,第一印象差不多就是这一句。那么,这句充满无穷智慧的话,究竟有什么危害呢?

有了对比就凸显智慧,范蠡走了,泛舟江湖,文种未走,命丧黄泉!所以,后世之人,就把“兔死狗烹”奉为圭臬,所谓功臣如果不能急流勇退,那么就是取死之道,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韩信和张良,白起和王翦,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对比。

贯穿中国历史,在每一个朝代,大家几乎都能看到“兔死狗烹”的悲剧,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范蠡!宋朝大学者林亦之评价:“范蠡之去似可全身, 然卒使后世君臣猜忌百出, 无一日相安者, 其患自范蠡始也。”

试想一下,如果古代中国的君臣,没有所谓“兔死狗烹”猜疑,那么聪明人士的智慧,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历史又将如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范蠡尽管一生传奇,但于中国却有大害,开了一个恶劣的坏头!

关于范蠡的“兔死狗烹”这一句话,还有两点值得一提!

(1)文种之死,并非兔死狗烹,而是文种和勾践的治国方针矛盾。勾践和文种的矛盾,在于“休养生息”和“继续称霸”的矛盾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法避免。需要注意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看到几个以“兔死狗烹”杀功臣的案例?

(2)由于历代很多功臣身死,所以范蠡的这一句话,后世就成了至理名言了。其实,古代君王杀功臣,并非简单的兔死狗烹,而是有很复杂的原因,真正过河拆桥的变态帝王,毕竟只是极少数。当然,“做的越少,错的越少”,功成身退自然就更容易善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