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雨水,吃三豆,食三芽,饮三水,做三事,身体安康少生病
“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明日,2月18日,将迎来“雨水”节气。
雨水一至,细雨滋润万物,气温开始渐渐回暖。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雨水节气习俗,你知道多少?
1、回娘屋,流行于川西一带的另一项风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望父母。
2、拉保保,意为为了保佑小孩儿长大,找命好的人做干爹干妈。
3、接寿,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礼,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
4、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欠。
5、送雨水,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要回赠雨伞,女婿出门奔波可以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

明日雨水,吃三豆,食三芽,饮三水,做三事,身体安康少生病
吃三豆
雨水节气,是吃豆的好时节。
雨水过后,湿气加重,要助于调养脾胃祛湿。
豆类,既能健脾祛湿,又可清热,是雨水节气的好食材。
一、白扁豆

白扁豆,脾之谷。
脾虚则影响运化水湿,导致湿气加重。
多吃点白扁豆,有助于健脾利湿,和中化湿。
二、赤小豆

赤小豆,又叫红小豆,健脾益气,利湿消肿。
要注意,需要与红豆区分开,这二者是不同的豆类。
三、豌豆

豌豆,也是雨水时节,不错的选择。
其性平味甘,入脾胃,利湿除热,和中生津。
食三芽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
雨水时节,多吃芽菜、植物幼芽、幼茎等,是不错的选择。
一、豆芽

“种生”的豆芽,是雨水时节,不错的选择。
此时,多吃点豆芽,可清热,疏通肝气,健脾和胃,缓解“燥热”。
黄豆芽,清热明目、补气养血。绿豆芽,清热解毒、利尿。二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枸杞芽

雨水时节,吃点枸杞芽,能清火明目,还能补肝气。
可以直接焯水凉拌吃,也可作为汤里的绿菜、煮粥、泡茶。
三、豌豆芽苗

豌豆生长植株的嫩芽,也是雨水时节好食物。
豌豆芽苗,叶绿素的含量比豌豆苗更丰富,营养价值更高。
雨水时节,吃点豌豆芽苗,清凉解暑、清热解毒,预防春季上火。
饮三水
一、重瓣刺玫花水

雨水后,春季来临,易出现肝郁,心情不佳。
此时,喝点解郁茶水,对于健康来说,十分有必要。
用重瓣刺玫花泡水,香气浓郁,可疏肝解郁,改善不良的心情,还有助于缓解“春困”的情况。
二、婆婆丁叶茶水
婆婆丁,在早春发芽,被称为“天然下火草”。
雨水过后,天气逐渐转暖,要格外注意预防身体上火。
此时,将婆婆丁叶子,炒制成茶泡水,清热解毒下火,是不错的选择。
婆婆丁,是“药食两用”的小植物,有“天然抗生素”之称,可广谱杀菌,对于预防春季上火,对抗病毒,十分有益。
三、春笋汤水

“食过春笋,才知春之味”。
雨水时节,用春笋煲汤,十分不错。
春笋,可改善脾气亏虚出现的食欲不振。
雨水过后,要重视养脾,因此,喝点春笋汤,大有益处。
做三事
一、护脾胃

雨水过后,地湿之气渐升。
而寒湿易伤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胃。
脾最怕“湿”,湿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
调养脾胃,要注意饮食,吃七分饱为好,还要少吃油腻,可以多吃粥。

煮粥食用,是健脾胃,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
可以多用健脾利湿的食材,如山药、薏仁、冬瓜、芡实等,煮粥食用,健脾效果更佳。
此外,经常按揉腹部,亦可健脾和胃。

揉腹,可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提高消化系统功能。
左手掌心叠放在右手背上,将右手掌根放在上腹部。
适当用力做顺时针环形摩揉0.5~1分钟,以腹部发热为佳。
如此一来,可宽胸理气、健脾和胃,还可促进消化吸收,养护胃部。
二、春捂防寒

雨水过后,空气中水分增加,气温低且寒中有湿。
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此时,一定要防“倒春寒”。
此时,增减衣物,一定要注意,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以及体弱多病者,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做到“春捂”。

着装方面,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半身,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
此外,做好“春捂”,最重要的是要“捂”对地方,尤其是腹部和双脚。
肚脐和腹部,最怕受寒,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
“寒从脚下起”,双脚是最容易受寒的地方,需要格外注意。
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晚上睡觉前,多用热水泡泡脚,对于温暖脚部,促进血液循环,大有益处。

三、助力升阳
春三月,阳气生发。
雨水后,大自然阳气萌生。
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
因此,要注意呵护阳气生发,可多梳头。

“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
多梳头,疏通气血、通达阳气,强身健体。
尤其是清晨起床手,多用手指梳头,是不错的选择。
清晨,是阳气生发之时,此时梳头,可促进阳气萌生,清利头目,防止春困。
从前额梳起,不论梳中间,还是两侧,都应当经过前发际线,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这样才能有效疏通经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