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诊治“双相情感障碍”?

不过,我们晴日心身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步骤如何?与传统精神科和心理咨询有何区别?很多家属反映,我并没有系统地讲解过,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清楚地知道。

为此,下文作较完整的介绍和分析。我相信,能认真地阅读、思考的家属和患者,必定会对所谓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本质、病因和诊疗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从而更理性地面对和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诊,提出初步诊疗方案

在正式治疗前,我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1-2个小时的面诊,这一步对于相互了解、信任建立和彼此选择甚至治疗有重要意义。

在面诊过程中,我会先听家属描述,然后再详细与患者本人单独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发病及接受治疗的过程、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经历以及目前的学习或工作状态(因为绝大部分患者有学习障碍、或工作障碍症状)。

其中,在单独与患者交流时,我会着重询问患者印象深刻的事件及其心理活动,尤其是情感反应和认知,还包括事件发生时的时空背景等细节。这一步是为了了解患者是否经历过导致强烈负性情绪的创伤性事件。

接着,我会根据家属和患者所反馈的信息,以及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作出诊断——他们是否真的属于双相情感障碍?

根据初步统计,在我们面诊过的、曾被其它权威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大约80%是有争议的,也就是我以往经常说的“泛双相化”问题。

这些患者有明显的抑郁发作经历,并伴有砸人毁物、狂吼等暴躁、激越症状,很多精神科医生会据此认为这属于躁狂症状,从而得出“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或者属于“非典型双相”。

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会向家属和患者明确提出:“我个人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双相”。这种所谓的躁狂症状其实是叠加性创伤导致患者内心极度压抑、从而进行负性情绪宣泄的方式。

而且,我们往往会从患者的经历中找到具体的叠加性创伤事件,并分析其导致的心理障碍形成过程。据此,我会提出我的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而且我会指出多数患者的偏执型人格改变、学习障碍等容易被传统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忽略的诊断。

必须说明的是,“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是我大胆提出的新诊断,目前还没得到国内外精神医学界的认可。我们认为,绝大部分被诊断为“双相”的患者的病因是叠加性的创伤性事件,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创伤得到快速修复后,症状便明显缓解甚至快速消失。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展开阐述过。

换言之,这是一个病因学诊断,我们突破了传统精神医学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学诊断。

另外,我们面诊过程中大约有20%的患者确实有过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力旺盛甚至狂妄自大的经历。

如果这是服用抗抑郁药后引发的,我也会明确否定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也不是有些精神科大夫认为的“软双相”。

但排除药物因素后,患者真正出现过类似的症状,那就符合双相情感障碍Ⅰ型、Ⅱ型的诊断标准,这种诊断几乎没有争议。

但是,即使是这种情况,我会非常认真询问其所谓的躁狂症状前后的心理活动。有的患者会表明这是某个刺激引发的条件反射,但多数患者则表示没有明显的事件刺激。

即使如此,我发现,他们的思维模式往往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单向思维:心情愉悦甚至兴奋的时候,往往就只往正面考虑,把取得的成绩归结于单纯的自己聪明或者能干,而把未来事情想象得过于美好,而忽视了现实的困难和客观因素可能导致的失败。

结果,他们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又陷入负性的单向思维,不断自我否定,失去了信心,显得抑郁低沉,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详细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这通常源于患者在成长中受到多次的、过分的夸奖和赞扬,他们为之而高兴甚至兴奋,误认为自己非常聪明或者能干,逐渐形成了正性的单向思维方式。

对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从广义上来讲,也属于心理创伤,因为这不是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

对于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的患者,按照现行的精神医学诊疗标准,是真正符合双相情感障碍Ⅰ型、Ⅱ型诊断的患者。但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在深度催眠下将这种经历带来的错误认知和过度的正性情绪体验消除后,患者会恢复理性的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符合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际上也是有希望通过深度心理干预来治愈的。当然,这样的个案我们的临床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得出更确切的理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以外,还有一小部分患者的“双相”是完全误诊的,多数是个案有明显的学习障碍,情绪波动主要与学习有关。不过,这部分误判的情况相对比较少见。

总之,在面诊中,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家庭系统关系、社会、尤其是学校和互联网使用等多方面影响进行详细问诊,并结合精神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至少这三个维度来综合判断,提供我们的诊疗意见。

面诊最后,我会提出初步治疗方案。如果家属和患者确定了治疗意愿,我们也确认患者及家庭适合在我们这里接受治疗的话,患者进入排队等候治疗期。

在等候期间,一般情况下,原有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做调整或者尊重家属的意愿,仍然就按患者原来的精神科医生的意见进行调整。

治疗初期:认知治疗和催眠感受性测试

等待期结束后,我们便正式开始治疗。

首先进行的是认知治疗。但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做的认知治疗与通常所说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很大区别。CBT是试图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生理反应,其非常强调患者识别自己的不良认知,包括自动化思维,并加以纠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我们进行的认知治疗,主要是在进一步深度了解患者及家庭的经历基础上,根据我们的理论、治疗技术原理等,向患者和家属深入地解释其疾病的形成机制,进一步建立高度信任和增强康复信心。

这个阶段也开始涉及家庭治疗。我经常说:孩子得病了,家长往往也是半个病人,非常焦虑和自责,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康复速度。

所以,我们除了给家长讲解孩子的患病机理和治疗技术,降低父母的焦虑情绪,还要引导他们开始深度自我反省、作出改变,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随后,我们会开始对患者进行催眠感受性测试。

催眠测试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能够测试患者对催眠的感受性;二是让患者熟悉我们的催眠引导过程,便于后续更好地进入深度催眠状态,从而为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打好基础。

治疗中期: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

催眠测试过关后,便可开始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TPTIH)。目前,这个阶段主要由治疗师Lucy负责,我会对个案一些明确的创伤进行修复,并负责创伤修复前后的认知重建和强化。

我们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精准创伤修复,一般是“先易后难”,先对负性情绪较低的创伤事件进行修复,当然也要考虑患者主观的愿望。

这样能让患者循序渐进地体验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而且,小的创伤往往修复速度快,呈现效果好,患者和家属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某个症状有明显的好转。这能增强他们对治疗信心,增加他们与治疗师的信任感。

后续根据患者的反应、病情的轻重缓急等情况,逐步深入地进行系列的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

在进行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时,我们除了释放患者的负性情绪,还会纠正创伤事件导致的扭曲和错误认知,让他们的认知基本恢复正常。

一般情况下,在每次创伤修复结束后,我还会后续为患者做认知治疗,巩固、强化正确的认知,甚至进行升华,让患者了解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提高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自我觉察能力,反省自己以前应对挫折的方式。并引导他思考,如果以后还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这已经涉及“高逆商”的塑造了。

如果,患者的创伤性事件还反映出父母的教育问题,那么我们还会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家庭治疗。

总之,如果患者、家属积极配合,信任度高,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往往能使患者的病情快速改善。

可有的家长认为,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既然那么神奇,能不能多做?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创伤修复一般情况下,不宜过于频繁,一周1-2次为宜,否则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因为,进行过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后,患者心身需要休息,潜意识需要沉淀,效果才能慢慢显现。

关于撤药的问题

绝大部分到我们这里治疗的患者曾去过其它的权威精神病院或者精神科就诊,而且多数还在服用药物。再次声明,我个人从来不反对精神科药物治疗。

实际上,无论是“泛双相”还是真正的双相,药物治疗对大部分患者是有效而经济的。尤其是当患者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或者情绪极度暴躁处于激越状态时,他们也不太可能接受心理治疗。而服用对症的精神科药物后,患者的病情往往迅速稳定、情绪得以改善,为后面的深度心理干预打下良好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于不少患者而言,药物副作用十分明显:体重明显增加、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女性月经紊乱……多数患者及家属都非常希望不用服药,这是他们的一大治疗目标。

尤其是部分患者服用药物治疗后学习障碍明显加重,孩子无法上学,整天在家里玩游戏,家属极度焦虑。而且,药物难以解决深层次的、根源性的心理障碍,无法修复心理创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在创伤修复的治疗效果呈现出来、患者的情绪有明显改善的时候,我就会为患者开始逐步撤药。

因为有高效的心理干预技术“保驾护航”,我们的撤药速度比传统的精神科要快很多,但仍然是谨慎的、逐步的,并不是一下子都把药停掉,并且非常关注孩子减药后的反应并及时给予指导。

治疗中后期:处理学习障碍或者工作障碍

很多青少年患者在修复了心理创伤后,情绪平和,对学习、学校的焦虑、恐惧往往也基本消失,学习状态自然就上升了。部分患者对学习状态的恢复感到很满意,我们便会根据他们的意愿不再处理学习问题。

可是,有的患者学习障碍非常严重,在创伤修复后,对学习环境还是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或者担心,又或者想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便会利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为他们塑造高效的学习状态。

当然,高效学习的涉及因素很多,我们会针对每个个案进行个性化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者建议。对于成年人而言,部分人会出现工作障碍,我们也会针对性处理。

关于学习障碍,如果读者们想进一步了解各种原理和治疗技术的话,可回看文章(“双相、抑郁”背后的学习障碍:精神科医生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治疗后期:人生规划和家庭治疗

如果治疗时间充足,我们还会与患者一起讨论其人生规划。通常高中生、大学生会做得深入一些,初中生或更小年龄的涉及较少。

因为患者即使通过创伤修复而情绪稳定,甚至快速可以回归学校或者社会,但他们往往对自己未来的路比较迷茫。何况,因为患病的事实耽搁了学业或工作,竞争压力更大。

另外,这样的青少年往往比较聪明,智商较高,如果对未来迷茫,不清楚如何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会导致他们更难适应社会。

因此,我会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和意向,再结合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跨学科经验、五环理论、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等趋势的把握等,为患者提供合理化的分析和建议,让他们更好地确定人生目标、路线图,至少要掌握相应的方法论。

另外,从初次面诊到治疗结束,家庭治疗其实贯穿于整个心理治疗过程,我们会引导父母深刻自我反省,纠正父母错误的认知,理解孩子的心理和思想,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以更智慧的方式去积极引导孩子,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氛围,必要时还要针对婚姻进行治疗或者对父母各自的创伤进行修复。

治疗末期:预防复发,培养越挫越勇的性格

这个环节其实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孩子会不会复发。

因为,虽然我们把他们过去的心理创伤修复了,但孩子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在他人生的成长道路上,肯定还会遇到困难、挫折、打击甚至失败。

怎么让这些经历不再变成创伤?这就涉及到要塑造越挫越勇的性格即逆商的提升了。上文已经提及过了,在创伤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就已开始渗透“高逆商”的塑造;在这个环节,根据情况,我们还会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心理干预。

在我看来,其实性格也是表象,背后是规律性的心理活动,即外界刺激引发负性情绪后却出现积极思维和行为。我们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已经对逆商理解得非常深入。

对于一些合适的个案,我们会利用深度催眠下的条件反射重建技术,快速地为患者塑造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初步形成较高的逆商,再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巩固、自我强化。

随访阶段

治疗结束后,我们会持续跟进随访。

因患者的个体差异,有些患者治疗结束后已完全停药了;但也有部分患者,治疗结束时仍在减药期。我们会持续留意动态,并指导患者和家属继续平稳减药,直到患者彻底停药。

同时,对于很多患者来说,重新回归学校或者工作岗位是人生一道坎儿。在这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往往还会有波动,甚至会浮现未经发现、处理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创伤和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回到成长轨道,最终能独自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如果病情加重,我们会建议患者再次接受强化治疗,处理更深层面的创伤,或者更好地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

还有另一种情况,因患者父母的反思不足,改变不大,甚至他们本身也是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话,他们的行为可能再次对患者造成创伤,导致后者病情反复。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除了患者继续接受远程心理干预、甚至再次回来治疗之外,父母最好也能接受心理干预,甚至接受进行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否则,家庭环境不改善,患者很难完全康复。

以上便是我们针对所谓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有时,如果患者有特殊情况,我们会相应作微调。

此外,不少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还伴有强迫症、精神病性症状,或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甚至反社会人格改变。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其背后根源很可能也是心理创伤,随着创伤修复的进行,很多症状就大幅度缓解甚至消失了,这在我之前分享的真实病例中多有体现。如有机会,后续我还会为大家详细分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