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三)
大 学(三)
宿舍安排完后,土木系负责接待的同学把我们领到了学校伙食科。到了伙食科,每人先交五元钱,十斤粮票。这是9月20日到9月30日的伙食费,每人每日的标准是0.5元人民币和一斤粮票。当时的工农兵学员全部上学的费用均有国家负担,包括每个月15元的伙食费!所以,从下月开始,就不用再交伙食费了!
每个人每月的饭票都是30或31天的一张张小票,每张小票上都印有当月1日到30日的日期,每张印有当天日期的饭票上有早餐、午餐、晚餐三段小票。到了开饭时间就到食堂卖饭口,按当天日期早、午、晚的顺序,撕下对应的小票就能打到一份饭菜。
一般早晨是两勺能照见人的小米稀、稀饭,一两粮票;一个小玉米面窝头,也是一两粮票;一小挠咸菜,很小的小碟子,还盖不满碟子底,一共0.1元钱的标准。中午和晚上都是两个窝头,二两粮票一个,一勺炒白菜或大头菜,每顿0.2元钱的标准。
经常还有高粱面的面条,同学们给这种面条起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叫:“钢丝面”。让人高兴的是,每周还有几顿白面馒头或大米饭。馒头都是大碱发面,非常好吃;大米却是南方的籼米,比起东北大米,口感就差远了。菜里偶尔还会有一两片薄薄的猪肉片,有时还会有一小块鸡蛋夹在白菜叶里,难得一见!
领到餐劵后,每个人发两个巨大的粗磁饭碗,一个盛饭,一个盛菜,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饭碗。这两个碗,我大概就用了一次,就是当天中午在食堂吃午饭时用的。看到每人那一份可怜的饭和菜,刚刚能盖住像小盆一样粗磁碗的碗底,实在是大材小用!从此以后我就用我自己带来的饭盒打饭,直到毕业。
到了学生食堂才体会到山西人吃醋的厉害!就在一排卖饭口的右侧,并排放着两个头号大水缸,水缸里装满了酱油色的液体,远远地就闻到了山西老陈醋的香味。
打完饭走到两个大缸前,用小饭勺舀起一个缸里的液体一尝,是陈醋。心里想另一缸里应该是酱油了,再舀起另一个缸里的液体一尝,结果还是陈醋!于是问食堂女管理员,酱油在哪里?女管理员没讲话,只是用手一指,我们沿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两个大缸旁边还有一个长方形小桌子靠墙放着。桌子上放着两个和我们手中一样大的粗磁碗,每个碗里都装了满满岗尖的白色的咸盐面。也许山西人根本就没有吃酱油的习惯?但我的山西同学也都吃酱油呀!大概是学食堂为了省钱而不买酱油吧,所以,食堂里只有陈醋和盐面。
对于山西陈醋,我渐渐地习惯起来,每顿饭都要舀一两勺陈醋放到菜里调味。三年的大学生活,已经顿顿离不开陈醋,直到六十多岁的今天,还是经常想吃一口正宗的山西老陈醋;可惜的是,东北地区超市里卖的“山西老陈醋”大部分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很少能买到真正的山西老陈醋。
学生食堂是单层,典型的山西风格,青砖青瓦的起脊建筑,显得很古老。食堂的地面青砖铺地,餐厅里没有桌椅,所有学生全都蹲在地上;饭碗拿在手里,菜碗放在地上,热热闹闹地吃饭。这也是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有的外省学生,大部分都不习惯这种蹲地式进餐,基本上都是把饭打回宿舍去吃;我也一样,不管天多么冷,都打回宿舍后再吃饭。
1992年我回山西参加了“太原理工大学”90年校庆,学生食堂已经今非昔比鸟枪换了炮。原来的学生食堂早已拆除,原址上建起了高大气派的二层学生餐厅。室内陆面全都铺成了大理石,天棚和墙壁全是现代的装修。高大的玻璃窗和漂亮的大吊灯,让餐厅显得格外明亮。餐厅里桌椅齐全,餐桌上都放有装满陈醋和酱油的调料瓶,再也没有我们那个时代的蹲地式进餐和大醋缸、粗磁大碗咸盐面了!
我们土木系报到的新生,直到9月23日才基本到齐。工民建1973年一共招了两个班的新生,每个班30人,两个班一共60人。(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11月15日 于 铁岭银州
大学(三),1988年校庆时的学生食堂老照片
1、这张照片是我大学毕业12年后,1988年我参加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校庆时拍摄的,当年的学生食堂还在;照片中的人就是本文作者《清风细雨》(赵雨祥),背景建筑就是当年上学时的学生食堂,只是已经不再使用。
1992年参加太原理工大学建校90周年时,这个学生食堂已经拆除,在原址改建成一个二层楼,成为学校豪华的招待所,当时由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兼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我们7301班的路振光同学,在这个招待所,招待了我们工民建7301班和7302班这次到校参加校庆的全体同学!
2、这两张试卷是1973年山西省晋中地区的高考数学题试卷,由我的大学同学宋开友提供;宋开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退休后定居北京。当年全国各大学院校招生,基本都是按高考成绩录取的学生,至于张铁生的录取,那都是开学以后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