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民间文献语料的方法 2024-06-24 04:54:26 民间文献,主要指民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族谱、碑刻、诉讼文书、契约文书、宗教科仪书、唱本、剧本、账簿等。它们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方相关部门都对各类民间文献进行了挖掘、整理并陆续出版。这批文献作为“新材料”得到了文学、史学、宗教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关注。也有研究者将民间文献作为语料,从语言文字角度对民间文献进行审视,考查其中的语言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3年到2015年,笔者参加了江苏常熟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常熟宝卷整理编纂工作,对手抄本宝卷进行标点、校勘、注解。在整理过程中,笔者深入考查了宝卷这一民间文献,发现宝卷中存在很多尚未被学界关注的语言现象,确实是语言研究很有价值的语料,但作为民间文献,宝卷的语料性质、适用的研究方法都与已有的语料存在不同之处。重视民间文献的语料价值民间文献大多具有明确的时间阶段和清晰的使用地域,这对于断代语言研究和方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民间文献多是从各地方收集整理出来的,有着明确的使用流传地域,这从民间文献的命名就可以反映出来,如徽州文书、吉昌契约文书、河西宝卷等;同时,这些文献的年代也是清晰可考的,如现存宝卷在抄本的首页或末页上大多标明抄写时间、抄写人,有些还标注有收藏者姓名,这样就保证了语料的时间阶段确定无疑。民间文献种类繁多,通常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具有一定数量且相对集中稳定的使用者。这些使用者有共同的语言使用规范和语言态度,在内部方言的使用选择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普遍性,共享一些语言符号书写体系和使用规范。因此,每种民间文献的语言,都是对特定社会情境或社会特殊群体所使用语言的真实记录。考查各类民间文献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同之处,探求这些差异的成因,是对汉语研究的重要补充。以宝卷为例,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演化而成的一种俗讲文本。明清以来,宝卷汲取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和社会风俗内容,成为叙事为主、韵散结合的民间文学文体。宝卷宣讲的场景主要为祈福禳灾、追亡荐祖等民间法会,或者庙会社赛,其目的是满足平民大众的信仰教化需求,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宝卷的受众主要为乡野之民。宝卷的传承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宣卷艺人(同时也是宝卷的抄写者)多是少年学艺,由师父口授宝卷。这些宣卷人在创作、改写、宣讲宝卷时使用的语言都是师父传授的,抄写宝卷时使用的文字也是师父所教。这些语言文字长期以来师徒相传,自成体系,有别于社会上通行的规范的语言文字。比如,车锡伦就提出:民间宝卷中存在一种“惯用错别字系统”。从田野调查的结果看,宝卷的抄写者并不是不会写正确的汉字,而是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我们认为是错别字的那个字形。在他们的观念中,那些被我们认定有误的字,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宝卷这种民间文献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和社会通用的语言文字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应该是宝卷这种特殊的文艺形态造成的。民间文献的研究方法有自身特点在对民间文献进行语言研究时,除了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民间文献的语言进行研究,要掌握第一手材料,慎用整理本。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类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都有序展开,有效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但是,民间文献中存在大量方言词语和各种俗字,其书写格式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是民间文献语言的重要特征。在进行整理时,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整理本民间文献的语料价值。这种整理本存在两类问题:一是受排版客观条件所限,一些文献不得不改变各自在书写格式形式上的特征,大量“不规范”的字形也被替换成规范字形;二是有些整理者能力有限,对民间文献的历史背景、语言面貌没有足够的研究,没有能力把握这些问题,常按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字词进行改编加工;也有一些整理者出于好意,认为过于俚俗的字词会对读者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不利于民间文献的传播,而将其换成通用的词语,甚至直接删除某些语句。这些情况都大大降低了整理本民间文献的语料价值。因此,要研究民间文献的语言,需要研究者深入民间进行调查,广泛收集原始文献。第二,对民间文献的语言进行研究,要对文献进行甄别和筛选。虽然从理论上讲,民间文献都有着明确的时间和地域性,但实际上,有些文献的时间和地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现存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今宝卷汇编》,这是最早的吴地宝卷汇编,署名为鹅湖散人。《古今宝卷汇编》共编入宝卷48种,除一种为编者抄录外,其余均为旧抄本,标注时间最早为道光八年(1828),最晚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书中清代故事宝卷部分题为“国朝”,似乎可以据此推断此书编成于清或民国初年,编者为清人或清代遗老。但据车锡伦考证,这是该书编者在成书年代上有意作伪,此书的成书年代最早可能是民国二十年(1931)后,最晚可能是1950年左右。同时,由于民间文献逐渐受到重视,民间文献造假的情况开始出现。这些仿造的文献混在真正的民间文献中,需要研究者运用考据、辨伪之学将其剔除出去。第三,对民间文献的语言进行研究,一定要重视田野调查。民间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这些文献是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反映了民间的实际生活形态和思想观念。要解读这些文献的语言,就要回到民间文献流传和使用的地方,从当时当地的历史语境出发,把文献放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考查。各种现存的实物、人际关系、口头传说、仪式表演等,也是对民间文献语言进行研究的重要辅助材料。比如,我们单看文献觉得无法理解或者难以解释的东西,在对相关文献使用人进行访谈后就会豁然开朗。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民间文献语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大多只是将某种民间文献拿过来,按照既定的研究思路,有目的地去查找文献中相对应的部分,选取符合要求的例子进行研究,对于其他部分弃之不理。其实,每种民间文献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种民间文献都和特定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研究民间文献的语言,就要搞清楚各种民间文献的来龙去脉,掌握这些文献的文本传统和变化发展过程,并综合考虑文学、历史、人类、民俗学等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民间文献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价值。(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苏南宝卷中的俗字研究”(20YJC740075)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赞 (0) 相关推荐 王贵元所长: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节选) 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 新局面(节选) 王贵元 中国人民大学 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 所长 --汉语言文字研究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材料更新开辟研究空间 --材料是学术发展的 ... 了不起的汉字,迎来“最好的时代” ——专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越 日期:2021-09-03 黄德宽1954年生,安徽广德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语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quo ... 学述 | 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学述”系列:汪维辉教授 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学述"系列 //// 编者按 ////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0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倏忽间,中心至今已走过了20年岁月.这 ... 转载丨汪维辉教授谈汉语史专书研究 书与人 第七期 按:上海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出版中心编辑就汉语史专书研究对浙江大学汪维辉教授作了采访.汪教授的<〈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修订本)已于2020年11月出版. 问 ... 学述 | 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学述”系列:方一新教授 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学述"系列 编者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0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倏忽间,中心至今已走过了20年岁月.这期间,在教育部社科司 ... 语言学基础研究的时代使命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显著成就,尤其是高度评价了语言文化创新的不断深入.语言文字基础建设的扎实推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语言文字基础研究和学术建设工作者的极大鼓励,给语言学 ... 438 硕博论文查重解析 438 硕博论文查重解析 背景 硕博论文写作完成请专家评阅前,可能需要进行查重:查重通常是检查作者论文中哪些文字和已有文献内容相同. 怎样算内容相重 下图是一份查重报告部分截图: 图中标红文字可能均在 ... 撰写文献综述,务必注意的几大问题! 01.文献综述的"语言"问题 学术性语言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保持"客观性".我们对待其他研究者的成果的评判必须要具有公正的态度,要避免使用个人口气和情 ... 首届简牍学与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近日,首届简牍学与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 ... 纪要 | 汪启明:材料与方法的拟合——从20世纪初叶汉语研究的转向谈起 汪启明:材料与方法的拟合 --从20世纪初叶汉语研究的转向谈起 王力学术讲座 · 第十三讲 编者按:2021年6月11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巴蜀方言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