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香丨楼房的思考
楼房的思考
作者:马金香
在县城里,小筒房一般是40几平方;在三四线城市,小筒房一般是30几平方,在普通省会城市,小筒房一般是20几平方。可见城市越大,筒房面积建得越小;这是因为,城市越大人口越多房价就越高。
由于房价原因,似乎小城市小县城更适合普通人生存居住。但现实是很多人都喜欢涌入大中城市生存。
我从某某县城坐大客车到某某市里去,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路上看到几处已经建好无人居住的鬼城,一片片楼房荒废在那儿,空无一人。路上还有几处楼群,只有少部分房子有人居住,而绝大部分房子闲置在那儿。这么多卖不出去的房子在积压,不可思议的是,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还有几处工地正在施工建新楼房。
十几年来,房价涨声不断,屡创新高,一线城市十几万一平方的楼房都出现了;在利益的诱惑下,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似乎想在所有的空地上都盖成楼房,既使卖不出去也要猛盖。好象盖楼房就能发大财,大家都在盖楼房,急切或不顾有无需求。
所以,现在应该限制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偏僻地区盖楼房的状况,这也是在劳民伤财。
加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建外扩使大中城市变得越来越庞大,人口太多,水电暖煤气交通教育医疗等压力越来越超负荷,令大中城市越来越难以承受。所以,一个城市应该根据能源消耗承受能力来定人口容纳量,不能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大量建楼房使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农田也越来越减少。
城市化虽然是大趋势,但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特别现在不少大中城市人口越聚越多,房子不够住,供不应求,房价就越来越高,大中城市人满为患,出现楼房限购情况;为容纳更多人,或者大中城市就把楼房盖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密,这些森林高楼遮挡阳光又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只剩些老弱妇幼,壮劳力少,房子多被闲置;部分农田也无人耕种,只能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来承包耕种。一些农民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城里人又是农民;他们既不是城里人也不是农民。
比如美国全面城市化:他们总人口少,才3亿多人口,土地又广阔,农业机械化率水平高,条件具备;而中国全面城市化:土地也广阔,农业机械化率才50%多点,但中国人口数量14亿多,条件不太具备。所以,中国搞城市化进程还是要慢半拍才行。
这些问题令人思考:是不是城市建得越大越好?现代农民应不应该坚守土地?农民坚守土地单靠耕种土地收入少怎么解决?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涌入大中城市生活?房价上没有优势。主要原因是大中城市科研医疗教育就业等等领先优势吸引人;但未来,网络化会让这些优势更公平化。而小城市小县城有房价的优势。未来,比如教育,网络让小城市小县城甚至农村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可以听到大城市优秀教师的讲课;医院也是如此,通过网络,让大城市大医院的名医为小县城医院里的病患者网上诊疗或指导手术。未来,如果大中城市的人口会更多地向小城市小县城涌入,这样就能减轻大中城市人口过重的压力了。
现在,对于城市里的老旧楼房,多施行“改造”的做法了。有的几十年的老旧楼房,水电暖煤气厕所等,都问题一大堆甚至很危险,楼房外观美化了或改造了根本解决不了楼房内部老旧危险问题。一哄而上的“改造”也走了样,有的小区,路面前两年才铺整一遍,某些人借“改造”之名为了个人“利益”,又大规模再铺整一遍。所以,有的“改造”是另一种劳民伤财。
还是不能一刀切才好,有的危险老旧楼房该拆的还是要拆,不能简单以“改造”代替“拆迁”。对老旧楼房,要评估一下,定个标准,再决定改造好还是拆迁好。
文/马金香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马金香,学历大专,出生于60年代,满族人,居住于辽宁省东港市,从2017年开始在网上文学平台发表文章。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